法律
并非自杀契约 豆瓣
Not a Suicide Pact
作者: [美国] 理查德·波斯纳 译者: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11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措施:监听公民的电话、联邦调查局查阅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建立军事法庭审理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嫌疑恐怖分子,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挤压了长期和平时期美国宪法保证的、民众已习惯的公民自由。由此提出了一个关键性两难,在一个恐怖主义对公民自由 和安全的威胁增大的时代,能否以及如何平衡宪法保护的个人自由利益和公共安全利益的冲突?法院、国会和行政部门的角色又应当是什么?
美国著名法官、法学家波斯纳在本书论辩说,在严重恐怖威胁和大规模杀伤性手段急剧扩散的时期,适度压缩公民的宪法性自由因其必要而是正确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不给恐怖疑犯与普通疑犯同等的宪法性权利;宪法必须保持其流动性和可变性,回应当前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压力;在安全紧急时期法院和法律的回应有重大局限性,必须允许政府以某些未获法律授权的行为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
公民宪法权利必须在燃眉的情境中作实用主义调整,美国宪法从来不曾,也不应是一份为法条紧捆的自杀契约。
电车难题 豆瓣
The Trolley Problem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卡思卡特 译者: 朱沉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本书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 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媒体推荐】
文笔从容,条理明晰,内容精简。 ——《纽约时报书评》
透过一次虚构的审判,首次将大名鼎鼎的“电车难题”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现。 ——《华尔街日报》
【名家推荐】
这部小书如此生动有趣,就像一次堪称典范的授课,精彩绝伦地介绍了“电车难题”这个著名伦理问题。——约翰•佩里(斯坦福大学哲学荣休教授,《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
【编辑推荐】
★首次以图书形式全景呈现全世界大学课堂热烈探究的超级讨论题“电车难题”。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该课程同名图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畅销全球。
★ 深刻性比肩《洞穴奇案》,但内容生动有趣,阅读门槛更低。
盲人奥里翁 豆瓣
作者: 龚祥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龚祥瑞先生对其一生经历的回顾,也是对风云变幻的20世纪法、政、学界的回顾。龚先生以笔端带着感情的语言向读者追述了自己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人生经历:在教会学校青涩的苦读、青春时在清华的求学、留学英法的经历、回国后经历的战乱、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生活、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法委两个政权中经历的公务员生涯、解放军进城后留在北大迎接新政权的感受,以及他此后经历的新中国的土改、反右、大跃进、“文革”、宪政研究和由此引发的论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各个时段的真实记录,无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他的眼睛像一个历史长镜头,全程记录了近一个世纪他身边发生的历史和人文,生动再现了20世纪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坎坷求真的人生体验。
龚祥瑞先生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他一生都在奋斗:为自己国家的文明、富强奋斗,也为自己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幸福奋斗;龚祥瑞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公法学家,他大半辈子都在探索,探索在中国如何创建政治学和公法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学科,探索如何对中国公权力进行规范和控制,探索在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如何建立宪政和法治。
龚祥瑞先生是我的老师,是我们北大法学院77级的公法学任课老师,我们这一代北大公法学生对公权力和公权力失控的危害以及规范、控制公权力途径的认识主要是从听龚先生的课开始的。我个人被龚先生领进公法学这片广袤之地后,就一直在行政法(公法的主要部门法)领域耕耘,而且继续在这一领域耕耘注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无论是对于公法学者,还是对于普通人、普通公民,《龚祥瑞自传》均值得一读。一个人应该怎么对待自己、对待家庭、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朋友、对待国家?该书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启示,龚先生的人生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思考。对于我们的政治家,我们的执政者来说,《龚祥瑞自传》也值得一读。领导一个国家,执掌一个政府,应如何对待人民,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慎用权力,是否也可以从本书,从龚先生一生的悲喜剧中悟出点什么和有所启示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姜明安(北京大学发学院教授 著名行政法学者)
《盲人奥利翁——龚祥瑞自传》书摘
我写本书始于1993年7月,我已82岁,却还没有把孩子的事丢弃。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半世纪前的往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
自1930年起我离乡背井,远走各地。这本书将告诉读者我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是怎样在思考和感受的。我将用半文半白的地方语言向他们追述这一点。我希望,这种体裁会使他们爱读这本书;使他们觉得,它不是一本用专业语言编写的法学及政治学教科书,而是在我家里听到的故事。
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历史传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一切传统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的过客。所以我既不忽视传统而逃避现实,也不蹈常习故而故步自封。我是在追求中回顾,又是在回顾中追求的。你们可以举把火把我的书烧成灰,但我自信,它的浓烟烈火将化为下一代人的法学之光。
凡是真实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且直至今日,我还未能找到区分正确与谬误的界限,这显然是我的生活时代的悲剧。其实不拘什么时代,但凡有血有肉有灵的个体,不论其社会地位是高是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美是丑,总是有限的、片面的,甚至是不伦不类、荒谬可笑的。一切事物,即使貌似真实,也未必正确,似应容得下任何性质的批判或扭曲。因为我承认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不完备性,否则吾人就将丧失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全部依据了。因此,我要感谢过去与我相遇的所有的人,包括帮助过我或批判过我的人在内。
这部回忆录记载了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各处求学、工作、生活的体验。倘有幸终于落入您手中,并使您感到真实而亲切,那就足以表达我对您的忠诚了。正像1949年以来我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组织和群众“交心”一样,在此书中,我不拘于任何被动或主动的形式,畅所欲言,因而可以希望从您那里得到宽容抑或公正的回应。
但我应该立刻接着声明:本人既不想迎合您——高贵的读者;也不想讨好官方——绝对的权威;更不想为所经历的表面不同、实质相似的社会妄加歌颂或诅咒,而只想反映自己内心世界一鳞半爪的感受。
最后,我还想声明,本人并无在有生之年出版自传之意,却存“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之心,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也确信它必有问世之日,并能为吾人赖以生存的慈悲世界增添一份信念、一缕希望、一片爱心。
心能转境 豆瓣
作者: 陈少文 2017 - 4
翻开《心能转境》,呈现给你的将会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你只改变一点,你的人生便已大不相同。
作者陈少文是个怪人,他喜欢用“异想天开”的方法去解决各种棘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重返困境。转换思维再看问题,是陈少文老师的独门秘术。通过这一方法,他解决了很多朋友和学生困扰多时看似无解的难题,并一一记录在书中。
当有人问:为何我能力如此出众,简历仍和别人一样石沉大海?他说,就如我们去菜场买鸡,在我们眼里,鸡和鸡之间长得没有区别,可鸡和鸡之间互相看,却区别很大……
当有人问:想忘,忘不了,怎么办?他说,心亡为“忘”,心亡亦为“忙”。忘不了,忙起来即可。痛苦,是因为有闲工夫体会自己的心情。
他妙语连珠、充满智慧的话语,在书中不胜枚举。编辑甚至说,不看书,是你的错,看完了困惑没解决,是我的错。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启发,智慧如在书里,它就并不存在,智慧如在心里,它就无所不在。
《心能转境》观点摘抄:
所谓幸福,就是不想改变。所谓痛苦,就是改变不了。
我们心中能够被称为梦想的东西,一定和钱没有太大的关系。
不要再用坚持这两个字来对待你的梦想,如果你不爱它,你不会坚持,而如果你真的爱它,你不会用坚持这两个字。
不要秀恩爱,你们没有表现得那么幸福。也不要爆粗口,你们没有表现得那么愤怒。
一份好的工作,将会让优秀的年轻人在遇见它的前后判若两人。你将在其中,留下成功者的荣誉和背影,甩在身后的,是失败者一事无成的闲言碎语。
用记者的客观去观察,用学者的理想去分析,用诗人的感性去生活,用牧师的情怀去布道。
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 豆瓣
作者: 王迁 2021 - 8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著作权制度、专利权制度和商标制度。一共20章,分别是: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第三章“著作权的客体”、第四章“著作权的内容与利用”、第五章“著作权主体和著作权的归属”、第六章“邻接权”、第七章“对著作权的限制”、第八章“著作权侵权及法律责任”、第九章“专利法律制度概述”、第十章“专利权的客体”、第十一章“专利权的主体”、第十二章“专利申请、审查与授权的实质条件”、第十三章“专利权的内容、利用、消灭与保护期”、第十四章“对专利权的限制”、第十五章“专利侵权、假冒专利及法律责任”、第十六章“商标法律制度概述”、第十七章“商标权的取得”、第十八章“商标权的内容、利用与消灭”、第十九章“商标侵权及其法律责任”、第二十章“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全书当中穿插“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立法背景”等,使读者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沉默的真相 (2020) 豆瓣 TMDB
沉默的真相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沉默的真相
8.4 (953 个评分) 导演: 陈奕甫 演员: 廖凡 / 白宇
一起看似简单的自杀案, 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巨大秘密;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 一群人历经七载, 付出无数代价, 甚至赌上性命……一个曾有大好前途,四平八稳的检察官江阳,但因受贿贪污,坐牢三年,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竟是他出现在行李箱里的蜷缩的尸体;运送他尸体的当地著名律师张超。此案引发全市关注,刑警严良介入负责此案,与张超正面交锋。张超承认犯罪,却在接受法院宣判时当场翻供,并拿出不在场证据,案件陷入死局。
公司法司法实务与办案指引(第三版) 豆瓣
作者: 云闯 2019 - 7
本书根据近年来公司法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最新的国家立法(如《民法总则》)、司法解释(如《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和《公司法司法解释(五)》)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了如人力资本出资、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实际出资人执行异议之诉裁判逻辑、强制分红、关联交易损害责任、公司担保等内容,更新了最新的公司法实务案例,为公司从业人员提供详实的实务指引。
私人财富与股权纠纷 豆瓣
作者: 薛京 2019 - 2
《私人财富与股权纠纷》是一本解析企业家股权财富风险的法律实务专著。薛京律师通过梳理与企业家股权有关的各种高频财富风险,借助详实的司法判例加以分析、解读,破除企业家的法律认知盲区,并给出规划方案与风险防范措施。
《私人财富与股权纠纷》分六个部分,第一至第五部分,从离婚、继承、代持、融资、股权激励等五个角度,分析企业家面临的股权纠纷高频法律问题,第六部分分析涉外及涉港澳台家事关系的股权纠纷高频法律问题。
离婚时,股权怎么分?多个子女争着继承股权,谁来当股东?股权代持有哪些风险?签对赌协议、用股权融资,创始人怎么做才安全?股权激励,风险何在?涉外、涉港澳台股权纠纷如何处理……
针对类似这样大部分企业家都面临的潜在股权财富风险,《私人财富与股权纠纷》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风险提供了切实可用的律师建议,为企业家的股权财富保驾护航。
家族财富保障及传承 豆瓣
作者: 王芳律师家族办公室团队 2016 - 7
本书主要是从高端客户关注的财富保障与传承视角,分析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每章通过案例描述、专业律师分析、解决策略三个部分解读客户不同需求的财富规划。
从二十大类高端客户典型财富风险案例出发,在深度解析高端客户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需求之后,由专业人士提出综合解决策略,同时搭配多种金融工具解决客户问题,从而达到高净值人士的财富保障及财富传承的目标。本书包含王芳律师团队多年的创新研究成果及服务高端客户的宝贵经验。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 豆瓣
作者: [法]罗贝尔·巴丹德 译者: 郭金灿 新星出版社 2016
再现法国废除死刑全过程的真实记录,
支持废除死刑,就是在支持杀人犯,对付受害者吗?
在那些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里,暴力犯罪率上升还是下降了?
法国前任司法部长巴丹德以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
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一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律师致力于为众多死刑犯辩护,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恶、最无耻的坏蛋,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保存他们的性命而千方百计说服法官和陪审员。即使法庭被愤怒的民众包围,他每次只能从后门离开;即使受害者的家属向他扑来,指着鼻子骂他;即使他的小儿子都不解地问:“你喜欢那些杀害小孩的凶手吗?”
罗贝尔·巴丹德,一位为了废除死刑不懈斗争的战士,他的个人经历忠实记录了法国废除死刑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西欧最后一个仍在执行死刑的国家,巴丹德为了终止这种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断奔走疾呼,他成了废除死刑的象征。在密特朗上台后,巴丹德担任司法部长,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死刑在法国终止了!
这本由他亲自撰写的著作,再现了一个个人命关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审,以及政府内部不同派别围绕死刑问题的角斗,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电影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豆瓣
作者: 王素娟 主编 2016 - 6
《电影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从《永不妥协》看环境侵权及集体诉讼、观《法网边缘》引发的对民事诉讼证据庭前交换制度的思考、由《姐姐的守护者》引发的对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的思考、从《费城故事》中看同性恋者权利保护等。
离婚为什么 豆瓣
作者: 王学堂 2011 - 7
《离婚为什么》是一本法律专业人士写给普通人看的大众法律读物,也是一本法律人士写的婚姻生活指南,更是一本成年人士写的家庭生活报告。
作者王学堂所著的通过20年的法学生涯、12年的法院司法经历以及3年的公职律师感悟,将离婚中常见的情感、子女、财产之争用淋漓尽致地表达、描述,并辅助案例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离婚为什么》语言诙谐幽默,心酸的离婚故事在作者笔下屡屡呈现出生命的亮色,给人以希望与勇气,给人生以启迪。
当法律遇上经济 豆瓣
作者: 邱澎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 - 11
明清时,中国没有发生欧美“工业革命”那种以机器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变化,清末以前也并未出现“民主宪政”之类的法律与政治改革运动,但是仍然出现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变迁。本书有系统地描述并论证明清中国经济与法律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点出探究明清经济史的重要意义,提出明清中国也有商业法律的主张。
本书为使读者能容易理解当时中国经济与法律互动的复杂性,先介绍十六至十九世纪之间的中国经济变动趋势,以下各章展开对明清中国商业法律的说明与分析。作者将研究视角做了较大范围的扩充,不仅讨论处理市场交易、商事纠纷与商业契约的法律规范本身,也分析当时中国用以运作商业法律的制度变迁,更进一步将“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完整地纳入,以说明一些重要的经济与法律变迁究竟是如何逐渐由明清中国部分地区往外扩散至全国,进而改写了既有的近代世界经济史。
合伙人:股东纠纷法律问题全书(全三册) 豆瓣
作者: 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 2014 - 8
股东纠纷案件的增长率竟高于离婚纠纷案件7倍!这是因理念不合,还是利益不均界是为私立门户,还是抢夺公章望是试图转移商业机会,还是大股东实施“多数人暴政”?如何应对民事诉讼,防止刑事要挟?本书为您答疑解惑。股权激励、股权融资、股权转让股权置换、股权分立合并,这些都要缴税吗?谁缴税?延及税法,囊括资产重组等主要涉税问题,本书是您的贴身顾问。家和万事兴,家庭如此,公司亦如是_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处理好两大关系:夫妻关系、股东利益关系。本书为您成功立业保驾护航。婚姻家庭纠纷,不只是企业家的私事,更关乎公司、股东的重大利益,如何更好地界定公司股权与夫妻财产权的权属?本书是您的必备锦囊。
文人法学 豆瓣
作者: 林来梵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内部容易产生叛逆的学问。当今中国法学中就存在着一种特别的品流,它游移于“人文”与纯正的“法学”之间,既倡言现代法治的精义,又寄托了传统文人的情怀,堪称“文人法学”。
本书就裒辑了清华大学林来梵教授多年来所撰写的一系列颇具这种风味的文章,均为其学术随笔中的精选之作。各篇文笔清奇,理趣并蓄,许多篇什在章法上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但最后话锋一转,一语切中要害。
这也是一册立意隽永的法律人文读物。但凡关心中国法治的命运,又或不乏人文的情怀的读者,均可偷闲一读。
法律与文学 豆瓣
作者: 苏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这种关切表现为,首先,我试图从理论逻辑上阐明——而不是传统的“讽喻”或暗示或影射——这些问题对于今天中国法律与秩序之建构形成的相关性;其次,在这一努力中,我希望创造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作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的可能,以及更一般地——与我先前努力一致——创造在中国思考我们的、同时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的可能性。前者关注的是法律制度;而后者关注的是法律理论。
坐待天明 豆瓣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许章润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系一部散文和短论集,收集著名法学者许章润先生近年所作随笔百余篇,基本意象是在时间之维和乡土缅怀中展开思旅,将对于故土、校园的追想,有关人生和人心的感喟,面对世道人心的体味与品评,尽付于落日苍烟般的娓娓追述。全部内容概分为三部分,即“子时•故乡”、“丑时•异乡”、“寅时•梦乡”和“卯时•愿乡”。
刑事制裁的界限 豆瓣
作者: 哈伯特L.帕克 译者: 梁根林 2008 - 10
《刑事制裁的界限》一书由20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哈伯特L.帕克于1968年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20世纪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特别是正当程序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典之作,帕克亦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学术引用率最高的法学家之一。
《刑事制裁的界限》认为,刑事制裁是权力在社会内部受控制地行使的范例。它提出了一系列难以为律师所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难以为哲学家所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难以为行为科学家所解决的行为科学问题。基于对刑事制裁合理性的反思,作者对刑事制裁的正当根据、程序制约及其运行界限等刑事制裁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审判的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卡德里 著 译者: 杨雄 当代中国 2009 - 5
从原告和被告的公开对质开始,刑事审判就不只是确定谁对谁做了什么。在这本有趣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西方2000多年的审判故事。
在这本包含了北欧神话、《爱丽丝漫游仙境》、21世纪好莱坞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陪审团如何在中世纪的英格兰诞生,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审判源自历史哪个阴暗的角落,苏联“大肃反”中公开审判如何沦为表演,而有着法制传统的欧美国家为何在二战后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2500个纳粹········
本书充满了吸引人的奇闻轶事和历史细节,但这些并没有淹没作者对审判本质的思考、对推动审判发展的力量的探究,以及对诸多问题的探寻,如:谁有权力审判?为什么?被告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的罪恶?他以生气勃勃和妙趣横生的笔调,创造了大众化的历史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