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文学}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豆瓣 Goodreads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8.5 (14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人类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创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内容: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2015年3月5日 已读
总觉得茨威格缺乏kind of initiative,不过就算知道他是在进行同人创作,还是会看得热泪盈眶,这煽情的手腕也是牛逼………………《人类群星闪耀时》,光是这个名字都足以让人心旌摇曳不能自持啊。
+茨威格 {德意志文学} 【传记/书信】
荒原狼 Goodreads 豆瓣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 / 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肉欲欢乐;经赫尔米娜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尔米娜杀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悲剧的诞生 豆瓣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9.7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悲剧的诞生》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 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2014年1月13日 已读
#先谢会长# 前半部关于梦与醉的二元论看得半懂不懂的(。),改日再刷版。然而仅仅是把(音乐)艺术界定为“意志本身,而非对贫乏现象拙劣的模仿”上,就足够赏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碗热翔了好吗。——“只有在作为审美的对象时,世界之此在才是合理的。”
+尼采 {德意志文学} 【论著】 哲学
抛锚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 郭金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3
迪伦马特善于采用悬疑、荒诞的手法讽刺、批判社会现实。《抛锚》从迪伦马特富有艺术特色、极具审美价值的中短篇小说中精选了七篇,既包括享誉世界的《隧道》《狗》《抛锚》等名作,也有首度翻译成中文的杰作《坠亡》《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女预言家之死》等。
革命者认为可以通 过政治改变社会,并且相信自己掌握了能改变社会的政治法则。反抗者却认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怪胎,只有通过对这种怪胎的认识才能对此加以补救。而我的艺术就是这种反抗的一种表达方式。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2013年11月22日 已读
每篇都是一开始穷极无聊慢慢才渐入佳境。。这样慢热不好吧(←焦躁的小读者。及,作者你的回车键是不是烂掉了还是要剩下两张稿纸擦屁股啊写个几万字不带分段的你让上厕所才瞄你两眼的小读者怎么办?
{德意志文学} 【小说】 短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8.8 (53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台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以小说和传记成就最为著称。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本书是短篇小说集,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按时间顺序收录了《火烧火燎的秘密》、《马来狂人》等名篇,作者的创作历程一目了然
2013年8月29日 已读
虽然觉得从头到尾几乎都种充满着男欢女爱的周刊八卦剧情实在是逼格太low了(……),不过他那些美丽的比喻还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啊嘤嘤!抄几段在回复里。
+茨威格 {德意志文学} 【小说】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李清华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一九二八年雷马克在《福斯报》上发表了《西线无战事》,翌年单行本出版。该书使他一举成名,蜚声世界文坛,同时也使他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雷马克是“人们读得最多、受赞扬最多和受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这个评价已经普遍得到各国文学批评家的认同。雷马克的这部著作使世界文学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他已经成了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著作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2012年12月18日 已读
所谓“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百万人的死亡不过是统计数字而已”,只有细化到个体身上的战争经历才能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正是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就像赌博,注下得越高昂,越能体现出将领(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素质的可贵,战争作为艺术才越吸引人吧……#三观已塌勿救# #警告:译林的翻译!#
{德意志文学} 【小说】 一战 神作
夏先生的故事 豆瓣
Die Geschichte von Herrn Sommer
8.8 (12 个评分) 作者: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宋健飞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夏先生的故事》是一部貌似幽默,而实际上则是一本十分严肃的作品。小说分二各层面展开,一是叙述了“我”充满喜怒哀乐的童年生活,读者看了回忍俊不禁;二是描写“怪人”夏先生的怪诞生活和言行,人们读了会有一种凄楚和辛酸之感,同时也发人深思。
2012年11月21日 已读
“……夏先生得了幽闭恐怖症……也就是说,他无法待在室内……他无法待在室内就是说他总要在外面乱跑……因为他得了幽闭恐怖症,所以总要在外面乱跑……就好比我母亲是在讲:‘夏先生总要在外面乱跑,是因为他总要在外面乱跑’……”←你跟王二是什么关系从实招来!!
+聚斯金德 {德意志文学} 【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 豆瓣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8.5 (53 个评分) 作者: [德]歌德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译者: 侯浚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歌德(1749一1832),德国文豪。《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的烦恼》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2012年9月22日 已读
不愧是害我一晚自习睡着两次的奇书,几年之后再看也毫无共鸣。“我要为你牺牲自己,绿蒂”——既然是自己决定的死亡,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一边哼哼自己的灵魂多么冷艳高贵,一边又故意留下凄惨的信件害绿蒂永远愧疚,讲白了就是个活在自导自演的悲剧里,自我中心又意志薄弱的表演型人格障碍吧
+歌德 {德意志文学} 【小说】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8.7 (178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小说叙述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了26个少女的故事。其中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钟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这本书不是一部通俗的惊险小说,而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幻想,离意深刻的严肃作品;自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
2012年8月1日 已读
小说本身的想象力和迷人的描写已经够四星了,最后几段猝不及防的变奏只能让我哭着给满分顺路贴个神作标签...说到嗅觉,想到了卡尔维诺的《鼻子》(和弥酱关于双屌王子的冷笑话……
+聚斯金德 {德意志文学} 【小说】 神作
杜伊诺哀歌 豆瓣
Duineser Elegien
8.7 (2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林克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杜伊诺哀歌》内容简介: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他性情柔弱,精神却最充溢,堪称纯粹意义上的诗人。他的诗上接浪漫派的传统,下开现代派之先河,语言的创意和思想的深蕴,都达到了迄今未被后世诗人企及的境地。《杜伊诺哀歌》选译了诗人各个时期的佳作,尤以国内译介较少的晚期遗篇为重点。译者酷爱里氏之诗,多年来力求译出神形皆似的作品。
2012年7月26日 已读
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 (鉴于我无数次在翻译问题上跟大众口味相悖我想了想还是不要找喷呵呵后
{德意志文学} 【诗歌】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纪琨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 - 1
发生在一个女人一生中某一天的往事,却在茨威格的小说里让人震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的冲动和理智的搏斗。<br>斯台凡·茨威格是奥大利的著名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茨威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通报作家,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是传记文学的创作上成就尤著,主要作品有:《三大师:巴尔扎?恕⒌腋埂ね铀纪滓蛩够贰ⅰ堵蘼ぢ蘩肌贰ⅰ锻榈牟罚汉啥铝帧⒖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安妮日记 豆瓣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安妮·弗兰克 译者: 彭淮栋 海南出版社 1996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出心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穿裘皮的维纳斯 豆瓣
7.2 (20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利奥波德·范·萨克-马索克 译者: 康明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小说讲述了年轻贵族塞弗林理想中的爱情是两个极端:与一位高贵单纯的女子相伴偕老;或者被他所爱的女人虐待,背叛。可是他所深爱的美丽女人旺达却不能保证对他一生的忠诚,于是塞弗林便请求她成为另外一种理想的类型。他立下合约,自愿成为旺达的奴隶,完全服从她 的意志。他们来到佛罗伦萨,在那里,塞弗林变成了旺达的仆人格列高,并忍受了她所施予各种羞辱与折磨--肉体与精神上的,而塞弗林也在自己所受到的虐待当中不断确认和升华着自己对于旺达的爱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展现了这段不寻常之爱中的种种细节以及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
该书自出版以来,在西方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各种文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经典范本。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作者马索克本能地排斥那种对于生活无动于衷或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在现实与幻想,游戏与严肃的交错当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两个人的乌托邦。
本书为马索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虐恋文学的经典之作。
男人因为对于女人的强烈的爱而甘愿成为她的奴隶,完全无条件地服从于她的意愿,忍受她施予的鞭打、羞辱与折磨,甚至给予她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力。而他们共同在这近乎于游戏般的现实中摆脱了生活的枯燥与爱情的平庸,发现并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欲望与理想。
在现实当中,萨克•马索克也是一位受虐恋者,他的这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以其特殊的文学与心理学价值成为经典,并使得马索克的名字成为一系列性心理现象的代名词,“穿裘皮的维纳斯”也成为两性之间控制与屈服的文化符号。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不仅是性与残酷,并且发现,有时候,当内心的冲动呈现出一种反常或是夸张的形式时,我们就会有那么一瞬间反思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