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悲剧的诞生 豆瓣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2 - 9
该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是一部研究尼采及其美学、哲学思想应当重视的著作。
2021年11月26日 已读
二周目。与其说是“悲剧的诞生(或再生)”,不如叫“悲剧的灭亡(且凉透了)”。尼采所盼望的德国音乐/精神的复兴并未实现,到了2021年的今天,希腊文化的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苏格拉底依然是现代社会仰之弥高的图腾,人们一如既往地相信知识与理性的力量,内有人工智能,外有火星登陆,日神的美梦如此光鲜亮丽地具现眼前,科技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谁稀得去理会[全人类]的原始意志与此在痛苦?幸运的是我等凡人怕是等不到这一场大梦将醒时,只有孤独而慈悲的天才永远徘徊在阿波罗的放逐之外,抱着那蒙昧无知的生灵痛哭:我的兄弟啊,你为何在此受苦?
+尼采 哲学 美学
悲剧的诞生 豆瓣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9.7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悲剧的诞生》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 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2014年1月13日 已读
#先谢会长# 前半部关于梦与醉的二元论看得半懂不懂的(。),改日再刷版。然而仅仅是把(音乐)艺术界定为“意志本身,而非对贫乏现象拙劣的模仿”上,就足够赏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碗热翔了好吗。——“只有在作为审美的对象时,世界之此在才是合理的。”
+尼采 {德意志文学} 【论著】 哲学
乌托邦 豆瓣
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
7.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马斯·莫尔 译者: 戴镏龄 商务印书馆 1982 - 7
《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2014年1月4日 已读
唉,始作俑者,……怪不得约瑟芬铁伊怒黑了他一把(错 #先谢会长#
【论著】 哲学 社会学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 豆瓣
Postmortem for a Postmodrenist
6.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A. 伯格 译者: 洪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5
这是一部奇怪的作品——半是混乱的小说,半是哲学的小语。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艾托尔·格罗奇在自己家里的餐厅里被人同时用四种方式谋杀了。当时在场的有他的妻子、同行专家和作家、女研究生、女访问学者等人,他们正在帮助教授筹备召开后现代主义学术会议。侦探亨特进行调查时陷入了这帮后现代主义者的话语迷魂阵。到最后,侦探的结论也是“后现代”式的——谁都没有杀他。
实际上比情节的叙述更突出的是贯穿在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论著引文和作品中人物的哲学见解,这些哲学话语交织在情节中,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意义内核,使一件谋杀案变成了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种独特阐释。
2012年8月7日 已读
情节不重要,反正看图的时间肯定比看字的时间多……铜版纸好累 #偷会长书看#
{北美文学} 【小说】 哲学
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7.8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品来自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部著作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2011年9月19日 已读
@老五,吾日三省吾身,这书陪我度过了军训11人一间房厕所没水每天只能吃馒头的日子。草,真是一本伟大的书啊。虽然不幸是因为某些名人效应才红起来的。
{希腊罗马文学} 【随笔】 哲学 自省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汤永宽 /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浸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2011年8月24日 已读
。。。痛心疾首地发现除了禁闭和苍蝇我他妈已经彻底忘了他另几部讲的是啥了,干!学好法语才是正道,英译本弱爆了
+萨特 哲学 存在主义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phie's World
8.6 (38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6 - 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