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2014年11月30日 已读 贵美安利始祖,花了很长篇幅写辛普森案始末,看得挺爽反正我又不专业(。 对其中一个比喻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是给民众看一份土豆加牛肉的菜单,结果送上来的却是草皮和树根,还是确实请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吃完却发现餐费高昂得几乎无法支付?”
+林达 政治学 文化 社会学
读库1103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读库1103》内容主要包括《大旅行》 、 《"发展中国家"时代》、《武斗》、《给儿子的一封信》、《爸爸爱喜禾》、《青春期》、《嘉孺子而哀妇人》、《皮克斯“寻蛋”之旅(下)》、《国际歌》和《魏惠王的野望》。
“在持续几个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普通百姓不被鼓励走出‘中央王国’的疆限。但最近的一次春节假期——农历兔年从2月3日开始——本地报章却充斥着国际游的广告。这让人感觉仿佛所有人都想离开中国,于是,我决定加入他们。”
《纽约客》杂志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就这样加入了一个欧洲旅行团:“‘经典欧洲’,一种很时髦的大巴游,十天内横贯五个国家。行前就要付款,机票、酒店、餐食、保险和杂费等人民币换算后相当于两千二百美元。另外,旅行团的每个中国成员都被要求提供相当于七千六百美元——这比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还要多——的担保,以确保没有人会在班机回国前失踪。我是这个团的第三十八位、也是最后一名团员,次日拂晓我们就要出发。”
与同团中国游客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成了他的这篇《大旅行》:“我们这个旅游团通过亲身经历,遭遇了一个比欧洲更加欧洲的世界,是《茜茜公主》里从来没有提到过的不洁和枯燥。然而,在贝卢斯科尼的谐剧和有关中国效率的丰盛福音布道的背后,我的同车团友也抓住了深刻洞察的未经删节的闪光点。在他们的第一次出国游中,有很多是他们从未看到过的:一个惹是生非的自由媒体,一个由政治争吵构筑的社会安全网,但一英里又一英里,他们静静地发现了看到这些事物的方法。”
萨苏老师的《“发展中国家”时代》一文,介绍的是那个战后高速发展期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日本。文中附有大量当年的历史照片,让我们似曾相识——那些场景似乎不是发生在日本,而是在中国。
一名女子从窗口纵跃而下,大裙子飞旋如同喇叭花。这张照片刊登在日本历史照片集《一亿人的昭和史》上,描述的是战后东京大都市化时期,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女性进入社会工作,东京地铁乘用人员达到了运力的五倍。这种非人力可以形容的拥挤之下,经常有女白领无力挤到车门,只好如照片上那样跳窗而出。
和中国很相似,日本也曾经用三十多年时间实现了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然而,如果审视这个奇迹的背后。就会发现,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同样经历了变革需求与人承受能力的激烈冲突。而作为这种冲突的副产品,便是各种超越道德底线的犯罪和极端行为。
1955年,日本爆发森永毒奶粉事件,利欲熏心的厂商使用了含有剧毒成分的添加剂,造成一百余名幼儿死亡,一万多人中毒。
1956年,水俣病事件爆发,不良企业无序排放污染,造成当地大批人员中毒,与此案相关的诉讼,至今仍在进行。
日本因为甲醇假酒曾造成数万人死亡或致残。
日本的激进派学生曾在东京建立“神田解放区”与警察对抗,将当地打成一片瓦砾。
日本的医院血库曾几乎完全被“血头”控制,卖血造成的传染疾病给患者雪上加霜,直到给美国驻日大使输血输出了肝炎,才为社会所重视。
……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让我们看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深切感受到人在社会大发展中的挣扎与无奈。而参考日本在大发展时期的经历,会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常常可以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痕迹,他们依靠时间和法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文革”中的武斗,是整个浩劫中最惨烈的段落。如今硝烟散去四十多年,在武斗重灾区四川(包括原属四川的重庆),除了重庆的红卫兵公墓等极少数遗迹,留给后人能引起记忆的实物,在公众视野所及之处已经不多。出版物中,关于武斗,总括的说法多,比较客观具体的事件记述、原因分析和统计数字,特别是当事人的证言,可以作为史志资料的,相对于那个全民参与、延续十年之久的运动,实在不能算多。在我看到的一些正式出版的地方史志中,对于“文革”和“文革”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的记述都非常笼统简略,很多事件和人物干脆被省略。所以,武斗导致的死亡伤残人数、财产损失数额等,可能永远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成体系的基本准确的统计数据了。
“我不是‘文革’武斗方面的专门研究者,我写的是四川的两个地方武斗过程中的个人见闻。”作者肖逢在《武斗》一文中说。他在网络上看到的当事人或知情者写的有关武斗的文章,多数是基本真实可信的,但是后面的跟帖中,有些却难免地流于口水仗或娱乐化了。“文革”的武斗,一点不好玩,不是有些年轻人想象的“有型”、“拉风”,那是真枪实弹要人性命的。不管当时有多么崇高正当的理由,拿着武器对着活人互相开枪开炮,甚至是对无辜百姓的杀戮,都是对那场号称“史无前例”的“革命”的绝对否定。没有置身当年场景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那时候普通人的困惑、恐惧和绝望。
一位父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本来打算你十八岁的时候给你写的……这封信提前了十六年。提前十六年写的好处是:有十六年的时间来修改、更正、增补;坏处是:十六年里都得不到回信。”
“吾儿,我都能想到你收到这封信的反应——你撕开信封,扯出信纸,然后再撕成一条一条的,放进嘴里咽下去。你这么做,我认为原因有三:一,信的内容让你生气了;二,你不识字;三,你是自闭症,撕纸就是你的一个特征……”
“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你才两岁零六天。”父亲写道,“当医生说出‘自闭症’三个字,我知道胡作非为的日子过去了。”
然后,他开始记录儿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青春期》是荆方继《我是六零后》之后创作的新绘本,描述的是1978-1988年间,懵懵懂懂中开始度过青春期的日子。那段岁月,也是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历的青春期。
2012年6月6日 已读
撇开依然对皮克斯毫无兴趣、《武斗》那篇味同嚼蜡以外,其他几篇大体都看得愉快,而且责编是陈老师?(等等)想起一点不着边际的:《嘉孺子而哀妇人》里提到习俗里孕妇可以随意进园圃里摘食蔬果,算是特权……从来没听说过,大概是欧洲风俗?但是这么一说,格林童话里那莴苣姑娘她妈妈其实是被巫婆坑了吗!?有点淡淡的哀伤……妈妈好可怜啦(喂
文化 读库
旧时风物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赵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通过捡拾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印象和见闻感受,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追忆并讲述那些飘逝的旧时文人、琴棋书画、饮食游乐、礼俗风物,总体而言,是对一种已逝生活方式的见证与书写。
本书不是严谨的历史分析、周密的器物考证,作者的眼光与见地却不输内行,独到见解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典雅文笔出自经年的生活感悟。在作者的回眸与描摹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什又悄然浮现,读者观之美好,读之亲切。
——————
本书为作者继《老饕漫笔》、《彀外谭屑》之后的第三本书,前两本问世后,都有不俗销量,广受好评;作者出身名门,文化涵养丰富、写作文笔老到,用笔记体记录已逝或即逝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自成一家。更重要的是,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配有上百幅图片,其中不乏作者的自收自藏,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
2011年12月24日 已读
写到后面略有点自说自话.....但也并非不能理解,以前常在上学途中替爷爷收发信件,大约小半年一次的书信往来,全是用八行笺工工整整誊好的——这种做派现在看来,心里不免难过:活过丙午浩劫又能至此高龄,还肯欣赏他那点书法的故交恐怕也就那么一两位了——元献词所谓“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而今无花无酒,只怕更添故人零落之感了吧。【再过四十分钟爷爷就八十五了嘤嘤!我家人真长寿(喂)!爷爷生日快乐TAT】
【随笔】 文化 民俗
读库1102 豆瓣
7.4 (10 个评分)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2011年12月6日 已读
物之物语真是太萌了!!暗自揣度和高考两篇回忆也很喜欢,但是那篇写书的,我真心讨厌这种臭酸文人高人一等的自豪感。
文化 读库
读库1101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读库1101》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辛亥私人记录:剪辫》、《辛亥私人记录:易帜》、《七年》、《毒斗天南》、《皮克斯“寻蛋”之旅(上)》、《风水和天命》、《心字香和声音》。
《中学生》是摄影师任曙林记录的八十年代北京一七一中学的中学生,他的镜头下,八十年代校园的懵懂与青涩让我们怦然心动。“那几年,许多中学还是社会上最后一块净土,还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时的中学生好看,是因为她们脸上真有纯真烂漫,她们内心总还相信着什么,那时的恋爱是真恋爱啊。”潜心拍完那些照片,他说,“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不能复制,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2011正值辛亥百年,与之相关的概念书定会铺天盖地。傅国涌先生则另辟蹊径,通过亲历者的私人记录来多维展示历史大事件。
这些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剪辫”与“易帜”,在丰富的史料与细节中,傅国涌为我们展开了辛亥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幅立体的工笔画,上至精英、下至底层民众,都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塑造者。历史的真相,也期待我们在无限逼近的细节之中逐渐获得。
电脑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已成为影坛传奇。它将四个来自三家公司、不同职务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乔治·卢卡斯、史蒂夫·乔布斯、罗伯特·艾格和约翰·拉塞特。这四位,第一位是星战帝国的教父、《星球大战》的导演,第二位是苹果公司的CEO,第三位是迪士尼公司的CEO,最后一位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师、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和度假胜地的首席创意顾问,一个曾经被迪士尼踢出家门的初级动画师。
1995年11月22日,《玩具总动员》在北美上映,引起了全美的轰动。从此,皮克斯成为电脑动画电影的王者,而这家原来濒临倒闭的公司,也开始逐渐被全世界的影迷所熟悉,观众为荧幕上那个欢快的小台灯而欢呼鼓掌。
也是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开始了在影片中的“藏蛋”之旅,并由此成为影迷观看皮克斯电影的乐趣之一。《皮克斯“寻蛋”之旅》则开始挖掘所有皮克斯出品的影片中深埋的彩蛋。
中国人成为世界上命运感最强的民族之一。《风水和天命》一文则是张宏杰先生揭示的曾国藩的一个侧面。
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对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溃混乱、对时世沧桑人心难复深深失望,对自己一生灯蛾扑火式的努力深为失望,“老年常多悔惧”,“近年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在“补救无术,日暮道穷”之际,不免愈加以天命说来排解自己的郁怀。
“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是皈依了天命说之后曾国藩的行事策略。也就是说,以天命说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以天人感应说来激励自己继续奋斗。鉴于这种考虑,曾国藩从不在众人面前谈论天命,即使私下谈论,也总不出亲信僚属的小圈子,并且多在事后。他愈是感到“天命难违”,愈是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甚至达到极端的程度。“志之所向,金石为开”一语,就是他晚年用来勉励年青人的。
2011年度的藏书票,选自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为自己的幻想小说《闪光平原》(The Story of the Glittering Plain,or the Land of Living Men)创作的插图。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七年和中学生两篇不错,心字香个人爱好使然也颇有趣味,辛亥两篇失之繁芜,不过也正是其价值所在w
文化 读库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楼庆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作者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这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2011年10月30日 已读
以前总觉得很多宫庙建筑很俗很丑逼,事实证明我个文盲真是没药医。。很好的入门书,现在可以去逛逛帝都名胜而不至于哀梨蒸食了吧Q口Q
【论著】 建筑 文化 艺术
不该被遗忘的人们 豆瓣
作者: 让·勒比 译者: 邵济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让·勒比图先生使用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当事人证词以及他同让-保罗·萨特和米歇尔·福柯的谈话,重新揭露出一段被埋藏的历史——“二战”时期欧洲同性恋者遭受纳粹迫害的事实。他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被迫害和牺牲了的同性恋者因何成了我们集体记忆中被遗忘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