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6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21年10月31日 已读
很一般,极简是真的极简,看wiki都比这信息量大。当然了开卷有益是真的,比如三级会议这么基础的知识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三级不是class/阶级而是estate/身份状态,但是这样的小知识点就不值得三个小时好吧。要论脉络梳理我寻思这还不如高二世界史呢,当然了不包括希腊罗马的部分,但真对古典时代感兴趣我会来看这??豆瓣上了8分就挺离谱
历史 科普 通识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实在是太可怕了,直接打消我的非洲自由行意图(讽刺的是现在我确实因为另一种疫情出不了国)。如果说第一章还有些许悬疑猎奇的趣味,第二章在陆军介入猴舍之后就全程是令人呼吸骤停的恐怖了;诚然这场华盛顿近邻的危机最终有惊无险地揭过,但谁又能凭运气一次次化险为夷?——“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这是个蒙娜丽莎的微笑,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当然这本书最恐怖的地方在于图书分类:纪实文学。)
【随笔】 医学 科普 纪实
品牌洗脑 豆瓣 Goodreads
Brandwashed: Tricks Companies Use to Manipulate Our Minds and Persuade Us to Buy
7.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林斯特龙 译者: 赵萌萌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有一天突然对品牌感到厌倦,他决定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对品牌进行为期一年的“戒毒”——不购买新的品牌商品。但是,在坚持了6个月之后,他失败了。懊悔之余,他决定来一个大揭秘,全面批露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
马丁拉上窗帘,向我们 揭示了广告商和品牌是如何让我们觉得“如果不买新的产品,我就好像缺了点什么、愚蠢或跟不上时代了”;展示了营销者们为了让我们掏钱而使用的最卑劣的策略和诡计,包括从众心理、激起并不存在的幼年回忆、性暗示、健康谎言等等。马丁把我们带到世界各地,分享他和广告界、营销界高管以及业内人士对话,并且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
马丁惊人地揭露了营销者、广告商、零售商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借助复杂的新工具和科技,追踪和分析我们留下的种种“电子足迹”:包括在商店刷会员卡、用信用卡购物或在网上查看商品,通过复杂的算法预测出我们的个性和我们可能会购买的东西,然后为我们提供适合于个人独特心理特点的商品,对于“我们应该买什么”产生看不见又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马丁发现,我们在被“洗脑”的同时也在给别人“洗脑”,并且提出了他的终极营销秘诀。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微信读书已经成为俺的每日蹲坑伴侣,至少索引做得比公众号好呀(?
心理学 科普 营销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先卖糖,再卖减肥药,减完肥继续吃糖,资本主义永动机真是不服不行
社会学 科普
性别战争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译者: 杜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2016年11月4日 已读
天啊这本我大学只剩最后十几页愣是没看完今天给我翻出来的书……(完全不记得前面讲的什么了)。印象中是有趣的厕所读物,一个真正的科普读物应该有的样子。
两性 科普
理性动物 豆瓣
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
7.8 (9 个评分) 作者: [美] 道格拉斯·T.肯里克 / [美] 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 译者: 魏群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为什么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与多位女性保持着婚外恋关系?为什么乔布斯的过度自信反而让他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花花公子型的坏男人更受欢迎?为什么女性在排卵期会不由自主地穿得更性感?为什么深夜走在黑暗的巷道会让我们格外警惕?为什么别人打喷嚏时我们会紧张?为什么赞比亚总统宁可让人民忍受饥饿也要断然拒绝美国赞助的食品?
人类通常都被认为是理性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会做出不理性、具有偏见甚至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心理学家道格拉斯·肯里克与维拉达斯·格里斯科维斯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这些貌似愚蠢的行为背后,其实存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大脑决策系统。根据本书的理论,在我们的大脑中,实际上包含着7个内在的次级自我: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社交型次级自我、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育儿型次级自我,正是这7个次级自我掌管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甚至是不理性的、匪夷所思的决策。
2016年10月18日 已读 厕所读物ww “我不会这道题不是因为我不会这道题,而是因为你出题的方式不对”,厉害了,学到了。
心理学 科普
囚徒的困境 豆瓣
Prisoner's Dilemma: John Von Neumann, Game Theory and the Puzzle of the Bomb
8.2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庞德斯通 译者: 吴鹤龄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用简明易懂的方式阐明了博弈论,是一部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体现在它以丰富的史料,开阔的视野和合乎逻辑的分析,以生动和直率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冷战的历史,核时代的策略游戏和冯·诺伊曼的生平。揭露了战后令人毛骨悚然的一些政府间的尔虞我诈,是一本关于博弈论及其在冷战和核军备竞赛中的作用的出色的社会历史教科书。
本书的视角十分广阔。作者围绕冯·诺伊曼的生平和博弈论这两条主线,实际上向读者展现了二战以后、冷战初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矛盾和冲突,并试图分析其根源。这部书让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美国以至整个西方在战后围绕要不要发展原子武器,围绕关于“先发制人的战争”所展开的大辩论,比较详细地了解了20世纪60年代初震动全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的经过和内幕。
2015年1月23日 已读
嫦娥死于阿姆斯特朗登月,俗世的道德死于科学的博弈论——当背叛成为“至少不会失败”的通用策略的时候,混沌善良的托哥觉得还是一核弹轰死你们拉倒(。冯诺依曼的传记部分真的不好看,除了码汪谁有兴趣(呵欠
【论著】 历史 科普 经济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7.5 (92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2014年8月19日 已读
评论说这佶屈聱牙,感到了智商上的优越(。喜欢第四章关于古希腊城邦和卓越—德性的一些想法,至于第二三章的影评写得比贵瓣网友还难看不能忍!不过看在你这么不遗余力地黑孟京辉的份上我给你加一星√
【随笔】 科普
推理的迷宫 豆瓣 Goodreads
Labyrinths of Reason : Paradox, Puzzles and the Frailty of Knowledge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姆·庞德斯通 译者: 李大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搜集了经典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沉思,这些问题触及逻辑推理和语言的终极界限。作者庞德斯通向读者证明,它们不是脑筋急转弯那么简单,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涉及密码学、决策论、亚原子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等领域。
2013年6月26日 已读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翻得最多的是[天文]卷。每个夜晚早早被逼上床只能对着黑漆漆的天花板思考宇宙和无限的我……最后不负众望地长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不可知论者(烟。话说这书翻译简直跟原文一样赞,射借书的会长和萌神!
【论著】 科普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5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2013年6月13日 已读
通俗易懂,又名「物理那些事儿」,点赞!题外一句,几年前跟会长在烧烤摊上掐过唯心唯物的问题,她曾举了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十维空间的例子,如今才反应过来是弦论。。对理白文科生放大招无耻之尤啊会长!#窝还是太连清了#
物理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