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建安风骨 豆瓣
作者: 李宗为著 2004 - 1
2011年8月18日 已读
大半篇幅是三曹,七子蔡祢简略得够可以...诗论部分旁征博引有理有节,其间穿插“曹操没有唱过《看我七十二坟》(!?)”“洛神这个后羿家的荡妇(心”之类的小八卦真是抓住了我这种读者的心啊(快住手。ps.不知道为什么,本书里的亮点似乎是郭沫若。_x000d_
【论著】 诗词 魏晋
玄思风流 豆瓣
作者: 周满江 济南出版社 2002 - 10
该书以魏晋清谈名士作为论述话题,以扎实的史料,运用生动流畅的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和文化透视,评论从传统儒生里生成的清谈名士的新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那种特具的双重性和不断嬗变,以人生启迪。
2011年8月16日 已读
对于怀抱着入门心态的我而言史料已经能满足要求了,不过从后记来看其实作者本身的观点还有着很大的发挥余地? / 全书充满了“桓灵昏庸!迫害名士!曹魏失道!迫害名士!司马无德!迫害名士!……”这种一粉十黑的洗白真是...让人有点蛋疼orz_x000d_
【论著】 玄学 魏晋
门阀乱 豆瓣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廖为智 新星出版社 2008 - 8
《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上乱得最惊心动魄的时代恐怕要算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了。和春秋战国的乱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乱得更加离奇,直乱得风云为之色变,乱得惊天地泣鬼神。从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开始,天下变得一乱不可收拾,由此开启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大幕。后虽由晋统一了江山,但没想到,其后的政权更迭却更加频繁。与此同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汇入,使得中国文化的走向趋于尖锐化和复杂化。经过激烈的交锋和碰撞,最终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为盛唐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个后世视线被牢牢牵引的时代。今人提及魏晋,说起南北朝,似乎想起的不是兵荒马乱的世相和遍地狼烟的战事,而更多的是那面目鲜活的英雄、纵情清谈的名士和遍地林立的寺庙,还有那隔江犹唱的靡靡之音《后庭花》
三国志(上下) 豆瓣
作者: 陈寿 / 校注 裴松之 岳麓书社 1990 - 7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
2011年3月25日 已读
必须得承认,我skip了蜀……编年体读着也就算了,可是纪传+国别不就是让人默默无视某些人么(? / 这个版地名和人名没有下划线有点不习惯……
|中国史| 二十四史 魏晋
品三国(上) 豆瓣
有2006年12月第13次印本。書附光盤
7.5 (59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7
《品三国》上册共计20余万字,包括易中天截至2006年8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内容,基本囊括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24集内容。其中有2/3的内容是电视台中播过的,有大约1/3的内容未播出。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
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说纷纭?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在他前期有着什么样的功过得失?作者易中天从平民角度为读者解读。虽然书的底稿是来源于讲稿,但编者表示,书的内容要比电视播出的丰富,“易中天对自己曾经在电视上讲过的内容进行了修补,把原来意犹未尽的话在书里全都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