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Bach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0 (6 个评分) Wanda Landowska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ngel Records
Wanda Landowska 兰多芙斯卡(1879-1959)
波兰女大键琴演奏家,钢琴老师是肖邦的学生米恰洛夫斯基,她积极钻研17-18世纪的音乐,专致于大键琴演奏艺术,她的突出贡献是复活了大键琴演奏艺术,在触键、指法、连奏、装饰音等方面加以发展,她录制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与《十二平均律》,应该说最接近巴赫的神髓.
Bach: Three Sonatas & Three Partitas For Violin Solo 豆瓣
Gidon Krem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2015年6月2日 听过
巴赫的感情和你们凡人的感情是不同的好吗!在贝多芬身上看到人间,在莫扎特身上看到伊甸,而巴赫是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是宇宙和秩序,是音乐与和谐本身——多听听兰多芙斯卡的平均律就该明白在巴赫身上宣泄情感是多么一厢情愿的误读了。
+Classical J.S.Bach Violin
Bach: Flute Sonatas 豆瓣
9.5 (20 个评分) Andrea Oliva / Angela Hewi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2月12日 出版发行: HYPERION
2015年1月12日 听过
明明是flute sonatas结果封面是钢琴伴奏的妹子(吧),这是欺诈啊w(゚Д゚)w!对管乐的理解太低下我就听听不说话((
+Classical Flute J.S.Bach
羽管键琴协奏曲 豆瓣
10.0 (8 个评分) Trevor Pinnoc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9月10日 出版发行: Archiv Produktion
英国大键琴演奏家 Trevor Pinnock 演奏大键琴并指挥 The English Concert 演奏巴赫的大键琴协奏曲,1979 至 1981 年录音,2002 年发行套装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Angela Hewitt安吉拉•赫威特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Hyperion
录音日期:1999年8月28日~9月1日
录音地址:Henry Wood Hall, London伦敦,魏格莫尔大厅
发行公司:Hyperion
CD编号:CDA67305
时长:78'32
2014年10月15日 听过
轻快动听,但我个人不赞成用弹莫扎特的法子弹巴赫。。。
+Classical J.S.Bach Piano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Simone Dinner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8月28日 出版发行: Telarc
美国古典钢琴家 Simone Dinnerstein 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2005 年录音,2007 年发行。这是她的第一张个人唱片。
这张 Dinnerstein 自资、Telarc 发行的唱片在发行当周就登顶 Billboard classical 榜单,唱片在媒体评论和销量上都表现上佳,使她名声大噪。《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客》、Amazon 以及 iTunes 等媒体和商家都将这张唱片选入他们的“2007 年最佳”名单。
(请协助将唱片名修改为 Goldberg Variations)
2013年12月13日 听过 怎么说呢感觉她在碰到比较慢的旋律时就弹得很迟疑,简直像按下琴键之前还在考虑如何表现这个音一样,比如Aria就特别明显有点一顿一顿的不流畅……不是技术上的不流畅是情感上的迟滞感,大概是这种感觉_(:з」∠)_
J.S.Bach Piano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2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Bach: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Viktoria Mullova / Ottavio Dantone
发布日期 2013年6月11日 出版发行: ONYX CLASSICS
2013年11月6日 听过
中规中矩不过不失吧。。要能同时拉好巴赫和老柴就太奇怪了(。 一边听一边开着小号贼撸战歌,潜行小跑闷治疗,伏击毁伤来一套ヽ(゚∀゚)ノ #简单的谋杀艺术#
+Classical J.S.Bach Mullova
勃兰登堡协奏曲 豆瓣
9.7 (58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Archiv Produktion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 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巴赫被称为 “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 《赋格的艺术》一书。
这张录音是非常著名的,卡尔·李希特与他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堪称巴赫作品的最佳诠释组合之一,也被誉为最富有德国气质的巴赫作品演奏专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这个经典录音中,正处自己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李希特为我们展现出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李希特的演绎舒缓平稳,而且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具有与巴赫最为贴近的气质,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这套唱片虽然是60年代的录音,但是效果却非常出色,音响效果颇佳,被评选为《音乐圣经》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首选版本,在《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它则占据了第一名的宝座。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5 (2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Rosalyn Turec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3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介绍:
提起巴赫的键盘曲《哥德堡变奏曲》,人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对它传奇性的演奏。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很多人曾问过古尔德:“你最欣赏谁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尔德的回答总是:“女钢琴家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这个很陌生的名字是谁?恐怕知者不多。
有一种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由古尔德首先推广开来的。其实并非如此。著名女羽管键琴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才是名副其实的先驱。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制的著名唱片使这首曲子逐渐传播开来,被钢琴家和大众所接受。图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乐会曲目中就已包括了这首作品。那时,古尔德才刚刚降生呢!由于作品的原谱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记号,留给演奏家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各个演奏家的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从30年代至今,上百种唱片版本先后涌现,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兰多芙斯卡的两种羽管键琴版(EMI和RCA各一)、古尔德的两种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钢琴家希夫的版本(DECCA)。
根据最早的巴赫传记《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尔1802年出版)中的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为身患失眠症的凯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他消磨漫漫长夜,减轻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边的羽管键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学生。变奏曲由一个主题及其30个变奏组成,在30个变奏之后,主题再现,圆满地完成一个循环。伯爵对这首曲子着了迷,慷慨地赐给巴赫100个金路易,相当于巴赫一年的工资。《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并不是巴赫起的,而是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巴赫自己称它为“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演奏)。
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变奏曲,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的。它的变奏都建筑在主题(咏叹调)的32个小节的低音线上,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更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在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小节。第3、9、21、30变奏是其一半(16小节)。唯一的例外是第16变奏。这是一首47小节的法国式序曲。
以第16变奏为分界,30个变奏可分为两组。第二组明显比第一组复杂。也就是说音乐的进行渐趋复杂,直到最后骤然回到平静朴素的主题,给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变奏直到第27变奏,每隔3首就出现一首卡农(严格的对位模仿,合唱中常见的轮唱即为一例)。这些卡农的音程渐渐扩大,从同度卡农(第3变奏)直到9度卡农(第27变奏)。象这样精心构思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穿插在这些卡农曲间的是一些较为自由的变奏,有的是技巧难度很大的双键盘曲,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犹如小赋格曲(第10变奏),有的是舞曲风格(第4变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变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协奏曲形式。第30变奏特别引人注目,它活象一个音乐玩笑,将两首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的旋律和咏叹调主题交织在一起。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虽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认,它带有明显的古尔德个人标记,并不是很纯净的巴赫风格。与之相比,美国女钢琴家图雷克的演绎显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难怪古尔德也对她大加赞赏。今年85岁的图雷克60多年来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曾被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誉为“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国内见不到,故此名气很小。事实上,她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
和许多钢琴家一样,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这是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正如她本人所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位“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曾任纽约爱乐首位女指挥、朱利亚德学校教授的图雷克来演奏,在《哥德堡变奏曲》中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吧。(摘自视听技术,作者孙皓,有删节)
专辑曲目:
CD1
01 01Aria
02 02Variato 1 - a 1 Clav.
03 03Variato 2 - a 1 Clav.
04 04Variato 3 - Canone all'Unisuono a 1 Clav.
05 05Variato 4 - a 1 Clav.
06 06Variato 5 - a 1 o vero 2 Clav.
07 07Variato 6 -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08 08Variato 7 - a 1 o vero Clav. (at tempo di Giga)
09 09Variato 8 - a 2 Clav.
10 10Variato 9 -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1 11Variato 10 - Fugetta a 1 Clav.
12 12Variato 11 - a 2 Clav.
13 13Variato 12 - Canone alla Quarta (a 1 Clav.)
14 14Variato 13 - a 2 Clav.
15 15Variato 14 - a 2 Clav.
16 16Variato 15 -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CD 2
01 01Variatio 16 - Ouverture a 1 Clav.
02 02Variatio 17 - a 2 Clav.
03 03Variatio 18 -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04 04Variatio 19 - a 1 Clav.
05 05Variatio 20 - a 2 Clav.
06 06Variatio 21 - Canone alla Settima (a 1 Clav.)
07 07Variatio 22 - a 1 Clav. (alla breve)
08 08Variatio 23 - a 2 Clav.
09 09Variatio 24 -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10 10Variatio 25 - a 2 Clav. (Adagio)
11 11Variatio 26 - a 2 Clav.
12 12Variatio 27 -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13 13Variatio 28 - a 2 Clav.
14 14Variatio 29 - a 1 o vero 2 Clav.
15 15Variatio 30 - Quodlibet a 1 Clav.
16 16Aria
Hilary Hahn plays Bach 豆瓣
9.1 (34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Hilary Hah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0月21日 出版发行: Sony
Hilary Hahn (born November 27, 1979) is an American violinist. She has performed throughout the world both as a soloist with leading orchestras and conductors and as a recitalist. She has also built a reputation as a champ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Several composers have written works for her, including concerti by Edgar Meyer and Jennifer Higdon, partitas by Antón García Abril, and a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by Lera Auerbach.
Julia Fischer Bach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8.0 (7 个评分) Julia Fischer /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27日
Voted "Best Newcomer" by BBC Music Magazine in 2006 and acclaimed as "Artist of the Year" in the prestigious Classic FM Gramophone Awards only a year later, 25-year-old Julia Fischer is already being hailed as one of the truly great violin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Julia burst upon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scene at the 1995 International Yehudi Menuhin Competition by taking first prize as well as a special prize for "Best Bach Solo Work." It is only natural then that her Decca debut disc should feature Bach--this time the solo and double concertos. Julia is joined by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in these strikingly sophisticated and technically brilliant performances.
德國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今年才只有25歲,卻已經馳名全歐,這幾年來所灌錄的唱片更讓古典樂迷印象深刻。她在2004年灌錄的首張唱片,發行不到幾天就 一舉登上德國古典榜暢銷唱片前5名,隨後更獲得當年英國留聲機雜誌編輯首選推薦。之後她更接連灌錄了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莫札特協奏曲、孟德爾頌三重奏、柴可夫斯基和布拉姆斯等人的協奏曲等,全都贏得佳評。
這位4歲開始學琴的小神童,其實還同時是位出色的鋼琴家,9歲進慕尼黑音樂院,12歲就拿下曼紐因小提琴大賽首獎和巴哈獨奏作品表演獎,隔年參加第8屆歐洲青少年器樂家大賽奪金的演出,更因在歐洲22個國家現場轉播,而讓她聲名大噪。才25歲就已經累積40首古今協奏曲和60首室內樂曲,費雪被譽為21世紀的小提琴家巨匠。
今年她更首次以鋼琴家姿態彈奏葛利格鋼琴協奏曲,讓人對她出色的音樂才華益加印象深刻。手持1750年製瓜達尼尼名琴,同時也擁有1716年製史特拉底瓦里名琴Booth,費雪在本片中使用的是瓜達尼尼琴,特別與多年來合作甚歡的聖馬丁學院室內樂團合作,灌錄這套雙方都相當熟悉的曲目。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憑著巴哈無伴奏作品獲獎連連,費雪對巴哈風格的掌握格外具有說服力,也因此儘管拿手的協奏曲曲目甚多,她還是選擇以巴哈協奏曲作為與全球樂迷初見面的錄音內容,並採用非常豐富且具生命力的揉音來詮釋巴哈旋律。
費雪雖面對過去二十年的巴哈古樂演出風格,卻毫不猶豫地採用浪漫派以降的小提琴語法,為此她還特別邀請到小提琴家西寇維茲基在雙小提琴協奏曲中與她合作,以維持統一的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