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0 (6 个评分) Wanda Landowska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ngel Records
Wanda Landowska 兰多芙斯卡(1879-1959)
波兰女大键琴演奏家,钢琴老师是肖邦的学生米恰洛夫斯基,她积极钻研17-18世纪的音乐,专致于大键琴演奏艺术,她的突出贡献是复活了大键琴演奏艺术,在触键、指法、连奏、装饰音等方面加以发展,她录制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与《十二平均律》,应该说最接近巴赫的神髓.
Rozen Maiden Piano Sound Album 豆瓣
kukui / 光宗信吉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9日 出版发行: Pioneer
あの『ローゼンメイデン』から、ピアノアレンジアルバムが発売!! 印象的BGMからALI PROJECTとkukuiによる主題歌まで、ピアノアレンジしたヒーリングアルバム!! 封入特典としてブックレットにピアノアレンジのスコアを掲載。ピアノファンにも嬉しい、ちょっとオシャレな逸品。
2017年2月26日 听过
其实不太喜欢日轻钢琴的曲风,煤有感情,如八音盒般粉饰太平的虚伪安宁。真红优雅地坐在沙发上端起茶杯,身边滚着可爱的雏莓和一脸漠然的苍,翠绞着发尾叽叽喳喳如鸣鸟,然而它们都没有生命,要成为“她”,只有夺取彼此的生命——这样的故事,我只认AliPro好吧。
OST Piano
Beautiful Forest 豆瓣
Piano Master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9日 出版发行: FARM RECORDS
2016年8月30日 听过
对流行钢琴还有什么要求嘛。喜欢第一首oriental wind,至少forest这个主题很准啊。至于评论里最受欢迎的bamboo,我建议你们去听韩剧主题曲钢琴改编版了哈。#贵瓣鉴赏水平#
Jazzy-Hiphop Piano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Angela Hewitt安吉拉•赫威特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Hyperion
录音日期:1999年8月28日~9月1日
录音地址:Henry Wood Hall, London伦敦,魏格莫尔大厅
发行公司:Hyperion
CD编号:CDA67305
时长:78'32
2014年10月15日 听过
轻快动听,但我个人不赞成用弹莫扎特的法子弹巴赫。。。
+Classical J.S.Bach Piano
童年情景, 克莱斯勒偶记 豆瓣 Spotify
9.5 (40 个评分) Martha Argeri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4年1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2014年9月19日 听过
光是把阿格里奇和童年情景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我都要吓尿了。。虽然身为脑残粉加了一星,但还是觉得阿姐更适合激情澎湃的曲目,比如英雄波兰,不服不客观,不顶不是南美人!!
+Classical Argerich Piano
贝多芬“皇帝”协奏曲 /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豆瓣
9.6 (5 个评分)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 Carlo Maria Giulini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利是20世纪传奇般的音乐巨匠。他的完美主义理念,至今无人达到。他与朱利尼合作的贝多芬协奏曲是其一生技艺的精髓之所在,如果只买一个“皇帝”版本,非此莫属
Martha Argerich Plays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豆瓣
9.6 (15 个评分) Martha Argeri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5月18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演奏家生平简介:
马尔塔·阿格里奇(1941- )
Martha Argerich
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
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
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
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
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济短期学习。1965年在华沙第七
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
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
调钢琴奏鸣曲。1968-1969年在阿巴度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
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
大调钢琴协奏曲。1977-1978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
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
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
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
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
人的乐曲。
著名录音有: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罗斯恃罗波维
奇指挥,DG 253104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第2、3号钢琴奏鸣曲》,阿格里希钢琴,DG 2530530、DG 139 317-2,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自然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洛乃兹舞曲》,阿格里希钢琴, DG 2530 530
,《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肖邦:《前奏曲全集》,阿格里希钢琴,DG 415836-2,《唱片艺术》:最佳名
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度指挥
DG 415062-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含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希钢琴,伦敦
交响乐团,阿巴度指挥,DG 415062-2,《唱片艺术》:最佳名曲。
2014年1月24日 听过
虽然我对肖邦比较路人,但是阿姐的表现力……真是一个奇迹。英雄波兰舞曲32赞
+Classical Argerich Chopin Piano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Simone Dinner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8月28日 出版发行: Telarc
美国古典钢琴家 Simone Dinnerstein 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2005 年录音,2007 年发行。这是她的第一张个人唱片。
这张 Dinnerstein 自资、Telarc 发行的唱片在发行当周就登顶 Billboard classical 榜单,唱片在媒体评论和销量上都表现上佳,使她名声大噪。《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客》、Amazon 以及 iTunes 等媒体和商家都将这张唱片选入他们的“2007 年最佳”名单。
(请协助将唱片名修改为 Goldberg Variations)
2013年12月13日 听过 怎么说呢感觉她在碰到比较慢的旋律时就弹得很迟疑,简直像按下琴键之前还在考虑如何表现这个音一样,比如Aria就特别明显有点一顿一顿的不流畅……不是技术上的不流畅是情感上的迟滞感,大概是这种感觉_(:з」∠)_
J.S.Bach Piano
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32 个评分)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Chaill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拉赫曼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指挥:夏伊(Riccardo Chailly)
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
录音时间:1982.12
录音地点:柏林(Berlin)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指挥: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录音时间:1980.2
录音地点:慕尼黑(Munich)
本辑从发行以来就深受好评,尤以阿格里奇的狂魔般演绎与弹奏速度,更令人咋舌称奇。她的触键与诠释将永远被列为"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选推荐盘。一九八二年底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在柏林现场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当时透过电视及电台的转播,使得全德国人为阿格里奇著迷不已。但也因此很多品质不良的侧录有声产品也充斥市面。本辑除了收录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三年德国唱片大奖)以外,最值得期待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二年现场实况经过飞利浦唱片公司的数码技术重新呈现原有的亮丽风貌。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2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Debussy: Piano Works 豆瓣
10.0 (6 个评分) Pascal Rogé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著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德彪西创作了不少钢琴曲,但他却没有专业的钢琴技巧,他犀利的触感足以弥补一切缺憾。德彪西穷其毕生精力要将钢琴从电光石火声音中释放出来,弹琴时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经过琴键与琴槌干预,大量运用踏板创造出前所未有效果,从他指尖流泻出来的音韵简直就是一首首清澄优美的诗歌。
帕斯卡·罗热(Pascal Roge,1951~ ),法国钢琴家,是诠释普朗克作品的权威之一。
帕斯卡·罗热出生于音乐世家,是法国音乐专家,被誉为“法国音乐大使”,尤为擅长演绎德彪西、拉威尔、圣桑、普朗克、弗雷等作曲家的作品。罗热认为,法国音乐的特点在于细腻微妙、精炼、优雅—一些俄罗斯及德国作曲家如瓦格纳创作的长达三四小时的巨作,其意境德彪西可能用短短两秒钟、靠两个小节就能达到。
罗热4岁便开始接受母亲的音乐启蒙,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96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和室内乐一等奖。1971年参加马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
罗热的演奏触键精致细腻,声音清澈透亮,在表现法国印象派作品时,其轻灵雅致、朦胧与虚幻的意境极为迷人。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5 (2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Rosalyn Turec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3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介绍:
提起巴赫的键盘曲《哥德堡变奏曲》,人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对它传奇性的演奏。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很多人曾问过古尔德:“你最欣赏谁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尔德的回答总是:“女钢琴家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这个很陌生的名字是谁?恐怕知者不多。
有一种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由古尔德首先推广开来的。其实并非如此。著名女羽管键琴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才是名副其实的先驱。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制的著名唱片使这首曲子逐渐传播开来,被钢琴家和大众所接受。图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乐会曲目中就已包括了这首作品。那时,古尔德才刚刚降生呢!由于作品的原谱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记号,留给演奏家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各个演奏家的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从30年代至今,上百种唱片版本先后涌现,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兰多芙斯卡的两种羽管键琴版(EMI和RCA各一)、古尔德的两种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钢琴家希夫的版本(DECCA)。
根据最早的巴赫传记《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尔1802年出版)中的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为身患失眠症的凯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他消磨漫漫长夜,减轻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边的羽管键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学生。变奏曲由一个主题及其30个变奏组成,在30个变奏之后,主题再现,圆满地完成一个循环。伯爵对这首曲子着了迷,慷慨地赐给巴赫100个金路易,相当于巴赫一年的工资。《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并不是巴赫起的,而是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巴赫自己称它为“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演奏)。
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变奏曲,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的。它的变奏都建筑在主题(咏叹调)的32个小节的低音线上,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更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在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小节。第3、9、21、30变奏是其一半(16小节)。唯一的例外是第16变奏。这是一首47小节的法国式序曲。
以第16变奏为分界,30个变奏可分为两组。第二组明显比第一组复杂。也就是说音乐的进行渐趋复杂,直到最后骤然回到平静朴素的主题,给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变奏直到第27变奏,每隔3首就出现一首卡农(严格的对位模仿,合唱中常见的轮唱即为一例)。这些卡农的音程渐渐扩大,从同度卡农(第3变奏)直到9度卡农(第27变奏)。象这样精心构思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穿插在这些卡农曲间的是一些较为自由的变奏,有的是技巧难度很大的双键盘曲,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犹如小赋格曲(第10变奏),有的是舞曲风格(第4变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变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协奏曲形式。第30变奏特别引人注目,它活象一个音乐玩笑,将两首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的旋律和咏叹调主题交织在一起。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虽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认,它带有明显的古尔德个人标记,并不是很纯净的巴赫风格。与之相比,美国女钢琴家图雷克的演绎显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难怪古尔德也对她大加赞赏。今年85岁的图雷克60多年来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曾被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誉为“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国内见不到,故此名气很小。事实上,她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
和许多钢琴家一样,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这是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正如她本人所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位“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曾任纽约爱乐首位女指挥、朱利亚德学校教授的图雷克来演奏,在《哥德堡变奏曲》中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吧。(摘自视听技术,作者孙皓,有删节)
专辑曲目:
CD1
01 01Aria
02 02Variato 1 - a 1 Clav.
03 03Variato 2 - a 1 Clav.
04 04Variato 3 - Canone all'Unisuono a 1 Clav.
05 05Variato 4 - a 1 Clav.
06 06Variato 5 - a 1 o vero 2 Clav.
07 07Variato 6 -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08 08Variato 7 - a 1 o vero Clav. (at tempo di Giga)
09 09Variato 8 - a 2 Clav.
10 10Variato 9 -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1 11Variato 10 - Fugetta a 1 Clav.
12 12Variato 11 - a 2 Clav.
13 13Variato 12 - Canone alla Quarta (a 1 Clav.)
14 14Variato 13 - a 2 Clav.
15 15Variato 14 - a 2 Clav.
16 16Variato 15 -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CD 2
01 01Variatio 16 - Ouverture a 1 Clav.
02 02Variatio 17 - a 2 Clav.
03 03Variatio 18 -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04 04Variatio 19 - a 1 Clav.
05 05Variatio 20 - a 2 Clav.
06 06Variatio 21 - Canone alla Settima (a 1 Clav.)
07 07Variatio 22 - a 1 Clav. (alla breve)
08 08Variatio 23 - a 2 Clav.
09 09Variatio 24 -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10 10Variatio 25 - a 2 Clav. (Adagio)
11 11Variatio 26 - a 2 Clav.
12 12Variatio 27 -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13 13Variatio 28 - a 2 Clav.
14 14Variatio 29 - a 1 o vero 2 Clav.
15 15Variatio 30 - Quodlibet a 1 Clav.
16 16Aria
Ultimate Classical Piano 豆瓣
9.9 (44 个评分) Various.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4日 出版发行: Decca
DECCA 《Ultimate》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ULTIMATE CLASSICAL PIANO》,它收录了由不同的钢琴演奏家演绎的著名钢琴古典曲目。中文曲名仅供参考,如有谬误请予以指正。英文曲目按作曲家、曲名、演奏者、录音年份这个顺序排列。
2013年6月5日 听过
李斯特可以跟托尔斯泰一同归入#虽然是大手但是完全喜欢不起来#系列了
+Classical Piano Ultimate
Helianthus·葵 豆瓣
10.0 (5 个评分) 花镜泉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11年9月25日 出版发行: 花镜泉
镜先生实体发行的第一张Album
收录一些从前的作品和在11年的写的小品
数量及其稀少
同从前一样,每首曲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此外还有更多的东西藏在里面,等待你发现;)
所得款项欲大部分用于慈善项目-“麦田计划”
百度词条→
麦田官网→
2012年2月29日 听过
每次听《海棠》都尼玛血流满面。十几岁真的是可以拯救世界的年纪啊。
+Newage Piano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ll, BWV 870-93 豆瓣
9.7 (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Wanda Landowska
发布日期 1989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二十世纪公认有三个人弹巴赫最有特色: Wanda Landowska, Rosalyn Tureck, Glenn Gould. 其中Landowska演出的录音很难找到, 因其录音都在上世纪早期. 在钢琴出现以前,大键琴是最主要的键盘乐器,巴赫著名的《平均律》等独奏曲,就是为大键琴所作。随着钢琴的出现和完善,大键琴的独奏地位逐步被埋没,只沦为伴奏乐曲。
二十世纪初,兰多芙斯卡以刚劲清俊的琴声弹奏《歌德堡变奏曲》等曲目,使人们重新领略到巴赫的原作思想,她也因此被称为“大键琴艺术的复活者”,这位传奇的大键琴家所展现出来的正是一种经典式的演奏,指法实在、表情典雅,无哗众取宠的诠释。她录制《十二平均律》,应该说最接近巴赫的神髓.事实上,后世的大键琴演奏也大多依循此种风格。
舒曼曾说:「将『平均律钢琴曲集』作为每日必备的课业,你必能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事实上,许多伟大
的音乐家都曾认真研究这套曲集,莫札特与贝多芬都曾亲笔抄写其中的一些赋格曲,萧邦在写前奏曲之前也曾细心研究过这本曲集,大指挥家毕罗则将它们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认为是键盘音乐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巴赫的「平均律」共有两卷,每一卷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所以这套作品也被称为巴哈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各自具有独立的特性,分别以二十四个大小调写成。在巴赫之前并非没有人写过包含二十四个调的曲集,Johan Kasper Fischer(1665-1746)曾以十九个不同的调,谱写二十首前奏曲与赋格,1719年,Johann
Mateheson也写过包括所有调性的数字低音练习曲集。但是,巴赫的「平均律」却是第一部完整且具有全部调性的钢琴曲集。
这套曲集的诞生,不仅证实了自由调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调性之间能够自由转调,并且在形式、风格上也显得
多彩多样,第一卷中直接采用了巴赫的钢琴小曲集,而第二卷则包含了时期更广的一些作品,其中甚至有一些接
近初期奏鸣曲式的作品。巴赫的赋格曲写作手法,更是达到了颠峰造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