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
知中·中国茶的基本 豆瓣
作者: 罗威尔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8 - 5
编辑推荐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抑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未远离中国人。
喝茶有讲究吗?自然也是有的,讲究到了极致,便成了“茶道”。空间与时间、水与火候、器具与温度,都能影响茶汤的滋味,但就算不懂这些形式与方法,茶仍是一服能够疗愈身心的饮品,更遑论泡茶、品茶的方法,不同茶人心中自持千百种说法。
现在,中国茶的六大类是以颜色来命名的。相同的一片树叶,经过不同的制作过程,可能变成各种各样的茶,从而有了不同的颜色、香气、味道。在爱茶文人的笔下,茶是诗词歌赋,是笔墨丹青,是儒释道的大学问,为了喝一杯好茶,他们甚至做了不少“学术研究”。极致地喝茶,大约可以看作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
中国传统器物推崇以形态语言表达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具,它们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造物条件,也反映着时代风格和审美变迁,而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中也折射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继唐、宋、明之后,中国茶如今迎来了第四次繁荣发展。在国茶的复兴时代,我们决定用一本书,兼顾古今,给大家讲讲中国茶的基本。席卷而来的“新中式”能为茶的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新生,让人非常期待。
在喝茶之前,如果知道这些,将更能体会茶的滋味——这是我们制作这本书时的心情。
唐宋明之后,国茶复兴再启动!
不仅是琐碎日常的温暖饮品,也是竞速时代的精神疗愈。
◎ 梳理中国茶的前世今生
◎ 解读六大类的基本知识
◎ 还原中国茶的雅玩传统
◎ 展现新中式的现代可能
书中特别呈现:
◎ 从“传统茶”到“新中式”!了解中国茶的前世今生
◎ 中国茶的六大 类!各类名品的历史、产地、冲泡、制作、品鉴,你知道多少?
◎ 茶人谈茶——
知名茶人周重林专访!为什么他说“茶就是一切”?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专访!她眼中、笔下的中国茶为何物?
◎ 喝茶的讲究——
何谓茶艺?何谓茶道?非遗传承人陈再粦讲解潮州工夫茶的标准程式!
何谓茶修?茶修创始者王琼吐露习茶的心态转变
◎ 古代人的茶生活什么样?唐宋明饮茶方式小探
◎ 唐宋茶书都研究些什么?为你解读古人的茶学专著
◎ 从茶马古道到茶的边销与侨销:茶为何是边民命脉?
◎ “器以载道”是造物的意境:茶器中的时代风貌审美变迁
◎ 谈茶避无可避的话题!了解日本茶道的基本
◎ 一片树叶引发的鸦片战争!探索英国下午茶的形成
◎ 特别奉送:武夷岩茶诞生记!采摘、制作全流程之图文全解说
2018年7月17日 已读
买来想看看这个杂志的水平,本不抱期望,没想到内容还挺扎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商业痕迹。各方面都有涉及,硬伤也不太多,还不错
中信出版社 科普 茶文化 茶知识
流动的盛宴 豆瓣
A Moveable Feas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刘子超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1
首次收录海明威两万字遗稿,作家刘子超的全新译本,52张怀旧图片重新诠释巴黎,还原一个鲜明浪漫的爵士年代。
《流动的盛宴》为海明威回忆他于1920年代在巴黎的生活。其中穿插着巴黎文学、艺术圈 诸多名流的轶事,包括格特鲁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詹姆 斯·乔伊斯和菲茨杰拉德等人。书中海明威也毫不客气地对他们作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评断。虽然作者坦白因回忆中的事情年代甚远,本书中一些事件可能接近于虚构,但本书无疑是了解“迷惘一代”由来,以及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纠纷缘由的第一手资料,“虚构”一说更像是海明威自己自傲于其“写实”能力而作的诡计。
先生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先生》编写组 中信出版社 2012 - 8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中国在梁庄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那些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独特品质正在消失,因为它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地。
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营养的多少,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
作者多年深入乡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在平静的讲述下,乡村中国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
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二伯父死后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
在附录“艰难的‘重返’”中,作者梁鸿首度追寻当年重返梁庄的原因、意义和当时写作中的困顿。在这篇文章中,梁鸿反思“梁庄”里描述的荒凉而又倔强的生命个体:“不管乡村的生存条件如何恶劣,没有哪一个生命和场景完全绝望,即使被侵犯的天真而又迟钝的小黑女儿,在经历过那样的黑暗之后,她依然在成长,生命仍然在蓬勃。活下去,就是一种对抗。” 梁鸿探寻“梁庄”写作中的真实限度:“我冒险塑造一种‘真实’氛围把读者带入梁庄,是因为我想让读者感知到‘梁庄’是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它不是与你无关,而是与你息息相关,在同一时空之中。” 梁鸿追问“我”是谁?“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行动者?还是一个写作者、一个思考者?……
也许最终所有的叩问都没有答案,但是,有真切的怀疑、思考和问题意识,对于任何一个妄图寻找精神存在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附赠精美小册子《我们能否理解故乡?》,编者选摘了部分重点知名媒体的评论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文章,以便读者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梁庄”。
不曾认识梁庄,或许我们就不曾认识乡村;不曾认识乡村,何以认识中国?乡土中国如中国的缩影,乡土中国“病”了,城市中国的繁荣最终只能是幻影。
世界秩序 豆瓣
World Order: Reflections on the Character of Nations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7.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21世纪全球政治和经济版图发生着怎样的深刻变化?
后危机时代,在国际事务上呈现出哪些新的挑战?
中美大国关系迎来怎样新的格局和趋势?
中国又该如何抓住战略机遇,适应新常态,谋求持久稳定发展?
基辛格继《论中国》后,92岁高龄的最新力作让你一本书读懂当今世界格局21世纪国际事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在全球事务上,每个区域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豆瓣
The Real Crash
作者: 彼得•D•希夫 译者: 刘寅龙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 资深华尔街预言家彼得•D•希夫的最新作品
★ 特别撰写中文出版序,内容更加精彩
★ 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专文倾情推荐
作为准确预见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在这本书中,《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作者彼得•希夫以极具说服力和挑战性的言辞阐述了美国是如何陷入泥潭的,以及怎样才能逃出这个泥潭。
希夫告诉我们,美国正在变成一个由政府吹起来的大泡沫,一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行将破裂的泡沫……美国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灾难性结局。希夫指出,当数十亿美元刺激性资金注入已没有造血功能的经济体时,只会造就一个更深不可测的陷阱:美国政府只会更无所顾忌地开支,但却找不到寻找偿还债务的财富之源。最终,美国人将举步维艰,国家也将面临破产边缘。
彼得•希夫认为,整个美国正在崩溃的边缘,前方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美国脚下的这条道路将通往一场万劫不复的货币与主权债务危机,这场危机将彻底摧毁美国,让绝大多数人美国人陷入贫困。他以犀利的眼光告诫世人,美国应该面对现实,宣告破产,重组其债务,从根本上改革整个社会体系。
彼得•希夫以其特有的真知灼见分析认为,处于崩溃险境的美国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