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豆瓣
作者: 楼劲(主编) 2020 - 6
楼劲主编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靠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为2017年8月邯郸召开的中圈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参会论文的选录,研究主题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 理、思想等诸多领域,围绕“3-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研究。是近年来靠前外魏晋南北朝史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次集体展示。
六朝文明 豆瓣
Six Dynasties Civilization
作者: [美] 丁爱博(Albert E. Dien) 译者: 李梅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7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时代,政权割据、战争频发、人口迁徙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正是在这个所谓的“黑暗时期”,中国的艺术、技术、思想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外来货物,也带来了新的宗教和文化。得益于民族融合与南北差异,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饮食习惯、墓葬雕塑、音乐舞蹈等无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资深汉学家丁爱博认为,六朝是一段非常复杂的时期,对它进行任何“标签式概括”都不会很贴切。他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既宏观阐述了六朝的政治与社会,又细致描绘了六朝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六朝图卷。
神圣图像 豆瓣
作者: 李凇 人民出版社 2016 - 4
《神圣图像:李凇中国美术史文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的自选集。李凇教授关注宗教美术史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他的研究往往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美学意象,阐释意象背后的宗教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含义,且考据方法严谨,文字功底深厚。这本自选集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反响的14篇论文,有的从宗教经典出发,阐释其中古老而素朴的美学精神;有的由一个美学意象展开言说,把宗教造像之美和言语之美,通过现代人的考证还原出来,并分析其中的宗教意涵;还有的以考古发现为依托,回溯残垣背后的历史辉煌,用文字穿越古今,展示美学的魅力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增订本) 豆瓣
作者: (日) 渡辺信一郎 译者: 徐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国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细密的分析,是一部胜义纷呈的著作,无论从分析的视角、方法到结论,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国家的研究无疑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此书涵盖领域甚广,巧妙整合天命、疆域、公私等重大课题,揭示天下观与天下政体结合的发展历程,提出一元化的天下型国家理念。诚为天下观研究者不可不参考的力作,天下型国家概念必会产生深远影响。——游逸飞(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本书在清理学界关于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对“天下”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返回史料,检视唐代以及汉代“天下”观念的具体含义及其变化的轨迹。作者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分析从先秦至唐代“天下”观念含义的变化,二是讨论这一观念落实为具体制度的过程,并选取两项重要的设置,即宫阙、华林园以及南郊祭天,来揭示古典国家观念如何形成国家制度,并具体发挥作用。从而揭示了天下观与天下政体结合的发展历程,提出一元化的天下型国家理念。同时又能考虑战国、汉代、六朝、唐代诸朝的时代特质,说明天下型国家如何受时代影响,但在时代变动之中仍有其不变的结构。本书涵盖领域广,内容充实而鲜明,视角独特,分析细密,新见迭出,富有启发性,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天下观、中国古代国家形态不可不参考的力作,也对今天我们思考国家模式和实际秩序颇有启迪。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豆瓣
作者: 毛汉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理论中提炼出核心区和核心集团观念,将这两大主题贯穿于北魏至北宋建立前后约六百年的历史中,探求中古时期核心区与核心集团的凝结及转移轨迹等。
画外之意 豆瓣
作者: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画像石过眼录”,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细节和线索。
门阙、轴线与道路 豆瓣
作者: 曾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内容简介】
《门阙、轴线与道路:秦汉政治理想的空间表达》立足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案分析入手,探讨秦汉王朝国家如何通过人为规划、设计,贯彻自身的观念和意图,从而将自然地理空间成功地塑造为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全书详细分析了门阙等人工建筑营造的政治空间的象征意义;秦代以咸阳为中心、朐县秦东门和高阙为端点的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又通过对汉代博士群体籍贯及活动地域的分析,讨论了汉代文化空间的流变等具体问题。
【编辑推荐】
本书积极探索秦汉帝国统治者如何通过对政治空间的营造,直观展现其礼仪秩序与权力等级;如何通过对自然空间的改造将自然山川融入人间秩序,又如何通过对文化空间的整合传达统治理念,实现政治理想。本书立意新颖,大量运用一手简帛资料,具有学术价值 。
层累的图像 豆瓣
作者: 耿朔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 4
《层累的图像》是耿朔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的补充和延续。
拼砌砖画是南朝陵墓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设计构想到稿本到制作工艺再到拼合过程,承载的不仅是装饰上的功能,更反映出工艺技术、图像系统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制度。本书采用美术史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新发掘的数座重要墓葬的详细分析,是目前对这类文物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一次研究。
本书分为四部分,序章包括对墓葬材料介绍与基础分析、对南朝大型拼砌砖画的学术史回顾以及介绍本书的主旨与结构;第一章汇集作者所作的几项个案研究以及由此引出的综合讨论,特别是对近年新出土散乱画像砖进行了细致的拼合、比对和复原;第二章讨论的是拼砌砖画制作过程研究,认为从画稿到模具再到墓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集体性和历时性的产物,看似平面化的图像实际上是层累形成的结果;第三章则讨论的是技术背后所反映的南朝社会与艺术问题。附录文章研究了南朝陵墓石刻设置的背景,与砖画一样,这两者都是艺术进入南朝丧葬制度的突出表现。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
识南朝时期艺术创作与政治制度的联系。
立体的历史 豆瓣
作者: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9
所谓立体的历史,是三度空间整体的历史画面,由(1)文字和非文字的材料,经(2)历史研究和写作者的手,传递给(3)读者,三者互动而后产生。历史学家是画面的生产者,也是传递者。读者心中能有怎样的画面,是否生动立体,一方面取决于读者自己,一方面也取决于传递者的喜好、能力、训练、眼光以及据以建构的画面。希望读者们阅读本书时,能够看到一些不同于过去、富于纵深的历史画面,尽情遨游于“立体的历史”中。
全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分四讲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增订本新增了《再论“中原制造”》一文,并增补图片七十余张。
《立体的历史:从图象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增订本)》是改写增补自二〇一二年应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之邀,担任“光华杰出人文讲座”的四次演讲。这四讲是:
一讲“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
第二讲想象中的“胡人”:从左衽孔子说起
第三讲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
第四讲他山之石:古希腊陶片流放制与罗马帝国禁卫军
原本的演讲是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关系为主轴,综合若干自己过去的研究,作一次简单的报告。演讲虽曾增补了一些材料和想法,但基本上是旧说的重述。这回利用改写的机会,进一步作了思考和修补,甚至稍稍挪移了重点和扩大了范围,尤其是头两讲。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看完序言,不得不感叹这个题目兼具学术价值与趣味性,实在不可多得。孟老师前几年也让我做类似的题目,操作起来真的非常困难,没想到魏斌老师06年就开始做了…学术上想要有创新点真的太困难了…
2019 中古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豆瓣
作者: 吴宗国 主编 / 刘后滨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各种制度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是唐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种变动不仅涉及一些具体制度,而且牵涉到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这样重大的政治体制的变革。本书着眼于唐前期政治制度整体的发展变化,着重研究各个时期实际运行的制度,而不是停留在有关制度记载的条文上,以便真实地掌握唐前期政治制度的实际情况和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脉络。在体制演进的视野下,重点论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运行机制、官僚队伍的选拔机制、政务文书以及对文书进行具体操作的胥吏等。另外,还探讨了制度变化在法律体系及律令条文中的反映。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修订本) 豆瓣
作者: 仇鹿鸣 2020 - 8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乐道文库”由罗志田主编,邀请汉语学界真正一线且有心得、有想法的优秀学人,为年轻人编一套真正有帮助的“什么是……”丛书。文库有共同的目标,但不是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撰写形式,作者自由发挥,各言其志。
2020年8月8日 已读
书中提到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日常、事件、制度等等的概念梳理,以及对“日常统治”的定义、研究方式与实际案例的展开,在当代中国历史学界可以说是颇具启发性的。不过我很好奇当视角回归到作为个体或者群体的“人”这一尺度之后,如何进一步认识“人”本身的历史性(时间性和空间性),换言之,历史研究视角的微观处理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另外,“统治”与“被统治”在已有的表述结构中不知不觉就成为了简化后的二元对立概念,但是日常生活实践中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且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也交织着众多的权力关系,历史学者们的努力真的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吗?
2020 中古史 中国史 侯旭东 历史
建康內外 豆瓣
作者: 祁立峰 政大出版社 2020 - 7
本書從文學角度,探討南朝作家描寫或想像的都城建康以及荊州、江州等地域。全書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安全之城」,探討江海書寫與建康的連結;第二章「神聖之城」,從佛教地景與權力結構探討都城的空間意涵;第三章「繁榮之城」,論南朝作家透過書寫長安洛陽,折射其都城建康;第四章「毀滅之城」,探討經歷浩劫的前中後三個時期,建康書寫呈現的差異。最後兩章則將重心放在建康以外的空間,第五章論南朝作家的荊州書寫;第六章則論南朝作家的江州書寫。希望從空間論述出發,探討文學作品背後紀實、想像、創傷、權力等複雜的面向,以及其所象徵的多元文化意涵。
死与重生 豆瓣
作者: 李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8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清洁、作为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律令法与天下法 豆瓣
作者: 高明士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 10
此书是研究唐代法制史的专著。律令法指国内,天下法指国外。战国秦汉以来到隋唐的法制发展,总的说来,对内实施律令法,对外实施"天下法";律令法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天下法则是用来约束域外君长,但两者终极目标均在德化百姓。两者在汉以后逐渐建立以"礼"作为立法基础,到隋唐而完备,可说是先秦以来儒教初次在礼律方面最具体的实践。本书是作者1994年以来,主持以台大为中心的"唐律研读会"的读书研讨心得。
将无同 豆瓣
9.6 (13 个评分) 作者: 胡宝国 中华书局 2020 - 1
本书收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为专题论文,主要关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阶层、学术学风、地域文化、选官制度等,史料丰富,考辨细腻,且擅长从细节中提炼出宏观见解,在诸多重大论题上,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其余11篇则为学术书评与回忆文章等,眼光独到,文笔洗练,坦率真诚又充满诙谐,展示出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好久没看过这么简洁清晰的文章了…说让人如沐春风实不为过。看到后面缅怀田余庆、唐长孺、周一良几位先生的文章,再想到同老并不好的身体,实在不胜唏嘘🙁
中古史 历史 古代史 史学 將無同
问彼嵩洛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耿朔 / 仇鹿鸣 中华书局 2019 - 5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学术游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以人文景观为主,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因是学术游,行程中多获当地考古所或相关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参观不对外开放但极珍贵的文物或考古现场,获取最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 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书中配有多幅图片,既有珍贵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学术意义。
为保证文物图片的还原度,并提升阅读愉悦感,本书采用进口艺术纸全彩印刷,大量美图独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