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
中国美术史 豆瓣
作者: 尹吉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 8
本书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导向,以编年体叙述方式阐述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针对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阐述该时代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在从*早的原始美术到近现代美术的具体表述中,加入了*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使本教材在内容方面保持了新鲜感和时代性。每部分内容既体现了知识点的布局,又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知识面的拓展,使本书在结构上不但适合专业的美术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美术爱好者选用。本书中附有数字化资源的二维码链接,可以针对相应章节观看专题视频资源。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豆瓣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2e
作者: [美]杜朴 / 文以诚 译者: 张欣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2
◎文化视野下的妙笔勾勒 七千年中华艺术指掌图
◎巫鸿、郑岩、安家瑶、朱青生联袂推荐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指定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 易懂的风格基础上, 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境界。中译本挑选书中的精美图片作为彩插,相信读者必将为那流光溢彩的艺术之美所折服。
[推荐语]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7000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一书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从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该书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耳目一新、值得阅读的佳作。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生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在此不仅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 - 8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本书与作者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一起,被认为是“已成为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比读的经典”。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 豆瓣
作者: [清]厉鹗 辑 / 胡小罕 胡易知 校注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南宋院画录》是厉鹗对南宋百余年间画院机制、人物、画作相关文献所做的彙集。本书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南宋院画以及南宋整个画坛的情况,梳理以元明文人画为主线的画风嬗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系对清人厉鹗所撰《南宋院画录》艺术的整理,以校笺、图释的形式将院画的文献梳理一番,为读者释读《南宋院画录》提供门径。
背後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徐冰 / 楊心一 译者: 毛竹 典藏藝術家庭 2018 - 7
故事,從來都不只有一種敘述,
虛實掩映裡,斑駁陰影處,盡是未盡之跡。
在眾所皆知的《天書》以外,徐冰的創作能量一直源源不絕地繼續注入在其各件作品中,例如收集建築廢料並由農民工團隊一起完成的《鳳凰》,在展翅高飛下揭示的是權勢與財富的不平等;靈感來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有著藝術家的心境;還有應邀在柏林東亞美術館創作一件與館內美術館藏品對話之創作時,在研究展品時,他得知館內有大量展品在戰爭期間被帶走、至今仍被藏在聖彼得堡美術館內從未展出,這些畫作仍舊是兩國的政治問題,因而催生了徐冰《背後的故事》創作。
本書為中國前衛藝術家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之評論集,內文除了收錄徐冰本人撰文以外,也邀集蒂莫西.穆雷(Timothy Murray)、寶琳娜.阿羅赫-弗格裡(Paulina Aroch—Fugellie)、米格爾.安赫爾.赫爾南德斯.納瓦羅(Miguel Ángel Hernández Navarro)、丹尼爾.赫爾維茲(Daniel Herwitz)、湯瑪斯.拉瑪爾(Thomas Lamarre)、理查.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六位哲學、文學批評、藝術史等國際評論家的文章,書中並附有大量徐冰作品與工作時的照片,可讓已熟悉他的你們看到更多,而未能親臨展覽的你我,更能從此書更加認識徐冰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