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2022 - 3
◆ 编辑推荐——————————————————————————————————————
突破卷轴画范围,拓展“中国绘画”概念的疆域
改变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脱胎于《中国绘画三千年》中作者负责撰写的《旧石器时期到唐代》一章,重新梳理结构框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同时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在本书中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以其敏锐的图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改变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勾连。
◆ 内容简介——————————————————————————————————————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
·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
·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第一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佛教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
·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宗教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2022年4月22日 已读
《中国艺术三千年》相关章节单独摘出的一本书。“中国绘画”这一概念能否扩充到这样的程度,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复思索推敲的问题,整本书也在不断地试探“绘画”概念的边界。且不论本书是否成功地实现了一种“重新讲述”,这样的突破原有概念边界的尝试就弥足珍贵了。
中国 中国艺术史 历史 哲学 巫鸿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豆瓣
作者: WEI-CHENG L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4 - 5
By the tenth century CE, Mount Wutai had become a major pilgrimage site within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Buddhism. Famous as the abode of the bodhisattva Mañju r (known for his habit of riding around the mountain on a lion), the site in northeastern China's Shanxi Province was transformed from a wild area, long believed by Daoists to be sacred, into an elaborate complex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Wei-Cheng Lin traces the confluence of factors that produced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argues that monastic architecture, more than texts, icons, relics, or pilgrimages, was the key to Mount Wutai's emergence as a sacred sit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cholarship, Lin'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goes beyond the analysis of forms and structures to show 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work in tandem with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to provide a space for encountering the divine. "A well-researched, serious, significant book on fascinating subjects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Nancy Steinhard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铁袈裟 豆瓣
作者: 郑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物·画·影 豆瓣
8.0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 编辑推荐
·
美术史家巫鸿全新力作
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
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
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
◆ 内容简介
·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 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
◆ 专业评论
·
在巫鸿的研究里,穿衣镜这一不为传统艺术史关注的器具获得了新的生命,它的“物”与“像”串联起世界贸易、新的再现媒介和现代人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史的叙事本身提出新的要求。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 媒体评论
·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 豆瓣
作者: 吕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20世纪中国时局的变化给予文化的各个方面以深刻的影响。清末“落后就要挨打”的政治时局催化了“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同时也奠定了其后振聋发聩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轫,而“美术革命”则在这激进的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抗战与解放战争使便捷而有力的木刻版画风生水起;改革开放则意味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冰封状态开始逐渐解冻,不再视西方艺术为洪水猛兽、谈虎色变;全球化的国际状态让艺术家们更多去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太多的转折,并且每一次都是举国上下为之动容,而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如同生物链般,环环相扣。这100年的社会变迁渗入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
《20世纪中国艺术史》正是这样一本将视觉艺术变迁纳入20世纪历史框架之中的书,正如作者吕澎所说,这100年的艺术史就是一个脱离风格而在“思想”、“主义”的引导下变化与发展的历史。正因为这100年的特殊性,注重艺术史与历史情境,或者说是政治—经济情境的关系,以及整个20世纪美术史总体线索的导向与流转成为本书的重点,而那些惯常的对艺术门类风格的叙述方式则没有被其采用。在他看来,诸如艺术品的风格形式等“审美判断”应该发生在历史判断之后,而他致力于去做的,即是在本书中完成对这百年艺术史的历史判断:通过对复位20世纪的历史框架来试图解答艺术史的内在问题。也许这种梳理艺术史的方法是描述20世纪艺术状况最为贴切的方法。
这种清晰而略有简化之嫌的叙述风格也极为契合作者著书的初衷: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而并非为专家学者搜罗尽可能多且广的学术资料,毕竟,大众作为社会存在的实在群体,最能接受的便是社会学的叙述方式,使其能有一个更为便捷有效的入口去理解艺术史,同时大众的广普性使其不会对“审美”的判断做过多的要求。因此,不能避免的是,一些离20世纪历史问题较远的、不适宜用历史情境来进行解读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家、艺术品在此书中缺席,而那些与20世纪历史问题关系紧密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在此书中得到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大量的非艺术家的历史照片被采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营造了一个更为视觉化的历史情境。
不过,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认为,艺术史便是社会历史的另一副面孔,虽然我们明白作者在开篇的卷首语中强调的:美术史与历史一样,是有问题的烟云。尽管它们同理且互通,但还是存在本质差别的,否则,分析历史情境的写作方法固然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门类史,而本书最大的空缺即是,将20世纪美术史这一“有问题的烟云”仅仅局限在了历史情境的问题之中,而没有对艺术自身的问题做更多的考虑。
但是我们当然也不会要求一本面面俱到的艺术史,因为“一切历史均是当代史”。以怎样的态度去取舍史料,去解读史实,其实已经成为历史写作的关键,何况《20世纪中国艺术史》确实找到了其最为适宜的社会学背景的分析方式。
□书评人傅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