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隋] 吉藏 疏 2011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合稱"三論",是印度中觀學派的代表作,后秦時期由著名佛學大師鴆摩羅什翻譯。其学说主要宣讲性空之学。尤其是《中论》一书,以《般若经》为依据,经历起以缘起性空为核心的空宗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著者吉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新三论"是"古三论"发展,不仅综理旧说,还征引广博,是研习三论的最佳读本。
了凡四训 (2001) 豆瓣
8.2 (9 个评分) 导演: 郑大圣 演员: 达式常 / 陈晓旭
其它标题: 了凡四訓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亦既生死方面的问题。佛法,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它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2001年,陈晓旭以中国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根据明代袁了凡先生的真实传奇故事改编,邀请导演黄蜀芹的儿子郑大圣执导,专门投资拍摄了一部“中华传统道德教典———《了凡四训》”的电视剧。
该剧共四集:《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第四篇 谦德之效》,片长165分钟。出品单位就是陈晓旭的中国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总顾问是净空老法师。
《了凡四训》展现了袁了凡对儿子的教诲,教他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
该片导演是导演黄蜀芹的儿子郑大圣,他导演的纪实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曾在奥地利的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过银奖。
摩灭之赋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四方田犬彦 译者: 蕾克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编辑推荐】
★日本文艺批评大师四方田犬彦之美学随笔代表作,从废墟出发,思考造物的宿命与时间的意义。
继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后,最迷人的日本幽微美学探索。
·
★ 一部重新思考毁坏与消逝的哲思录,并从美学回归人间,直面岁月流逝,体味世间无常。
·
★沧桑是美,凋敝是 美,破灭也是美。
摩灭,就是将时间的残酷化为艺术。
·
★从记忆到触觉,从圣殿到废墟,从普鲁斯特到三岛由纪夫,
跨越文学、艺术与时空存在的迷人书写,献给岁月痕迹的温柔颂歌。
·
★特别收录四方田犬彦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讲述摩灭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源头,回归东方传统美学。
·
★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摩灭途中的人,总站在时间的边缘。
.
▼【内容简介】
摩灭是——
时间的艺术
万物的宿命
宇宙的永恒命题
·
岁月流淌漫溢的洪水
人伸出的摩挲之手
文字时断时续、最终慢慢溶化
·
从三岛由纪夫到普鲁斯特,从达芬奇到当代艺术,从吴哥窟的废墟,到逐渐脱落的古罗马壁画……作者以“摩灭”这一美学视角来重新观看世界、解读经典、追 溯历史、认识 生命,进而探索“摩灭”和日本美学传统的关联,还原出一种日本独有的审美观与生命观。
他的行走踪迹遍及东西方著名建筑与艺术场域,并以诗性之眼深入微观次元,以哲人之心直面事物的退化与衰亡,进而洞穿万物的宿命与岁月的本质,创造出一种兼跨随笔、游记、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的无界书写,也造就了这一部带有独特东方气质的时间诗学。他提到曾旅经中、韩、泰国的古寺庙,大多会重新上漆,唯独在日本京都、奈良,人们却任由它们褪色,“当宝贵的事象或物体产生阙乏或毁损,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美”,这样带有时间推移、万物无常的美感,反而受到日本人所偏爱。
所以,观照摩灭,就是观照自己和事物之间横亘着的时间,就是包容衰败,接受消亡,理解无常。“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见的巨大石磨,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
·
本书以独特视角探索“摩灭”这一美学关键词与物的角度,重新观看世界,并上溯传统,找到其在东西方古典美学与文化传统中的源头,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美学价值观。本书从角度与重要性上都可以比拟日本文学随笔经典之作《阴翳礼赞》,都是从独特角度对美学与文化的重新解读。作者以其兼跨艺术史 、考古学、哲学、宗教、游记、散文、评论的无界书写,以诗性之眼透视时间与空间的痕迹。他的行走踪迹和目光所及囊括吴哥窟的浮雕、意大利的壁画、广岛核爆的遗迹、贝克特的戏剧、志哉直贺及宫泽贤治笔下的孩子、口中慢慢融化的糖……
2020年2月25日 已读
“树木花草的威严与哀愁”,观照摩灭,即观照自己和事物之间横亘着的巨大的时间…巴米扬大佛不是被人毁掉的,是佛看见崖下的众生愚钝悲惨而自耻无力,自行崩落的。所有雕像只要被制作出来,终归会毁灭,然而与雕像原本的完璧之姿等同,遭到破坏的碎片,亦是新的雕像。这是继《侘寂》《色气》之后关于日本美学概念的第三本书,也是最为流畅易读的一册。摩灭之美是最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察觉到的,从治牙过程中牙钻与牙齿的摩擦,到漫步东京街头看到人行道上的阿部定电柱,如果能将不时感受到的物象与场景排列成句的话,大概也是有趣的诗篇罢?
佛学 四方田犬彦 待购 文化 日本
正见 豆瓣 Goodreads
Almost Buddhist/近乎佛教徒
8.9 (69 个评分)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
在这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悉达多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4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 校注 丁君君 译者: 杨玉功 译 / 丁君君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简明中国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日〕鎌田茂雄 译者: 郑彭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 8
本书原名《中国佛教史》,征得作者同意,将译本名为《简明中国佛教史》。本书提纲挈领地对中国佛教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写得简明易懂,可以当作中国研究佛教史的入门书。
然而他没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述,这是“不足”之处。
--TEVEN.cn
2019年3月26日 已读
很有意思的是,书后附的大事年表从不写历代高僧的出生日期,而是写了他们逝世的年份,有一种独特的侘寂美感,自然也是令人感慨的
佛学 佛學 佛教 佛教史 历史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豆瓣
作者: 洪修平 2011 - 3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洪修平教授的代表作,《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禅宗思想研究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全书充分参考近代以来新发现的敦煌文献等禅宗史料,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对中国禅宗思想之源、东土五祖禅法之展开、禅宗的创立与南北禅宗之分化、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特色、五家七宗之禅,以及禅宗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辨析与探讨,特别是对惠能禅宗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学心论以及在佛教基点上的三教合一,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是研究中国禅宗和禅学思想史的重要参考书。《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曾获得首届“汤用彤学术奖”、江苏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教委1978~1994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西藏生死书 豆瓣 Goodreads
有2018年12月第25印本,定價58元
7.2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郑振煌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
海报:
印度哲学史略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7
《印度哲学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绪论中说:“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研究,有文若干篇,起自上古,迄于商羯罗,今复删益成十二章,勉取付印,或可暂为学者之一助。”,《印度哲学史略》包括印度上古以来西吠陀、梵书、奥义书等的哲学,至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时所谓各种外道、哲学派别,乃至于商羯罗的吠檀多论,概括印度在西院第八世纪以前的宗教和哲学。对于印度哲学、佛教的起源、流变进行了细致的分疏,至今仍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经典。
隋唐佛教史稿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研究整理的关于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之概况的专业著作。
全书依次阐述了隋唐时代佛教势力的消长、隋唐佛教传译情况、隋唐佛教撰述、隋唐佛教宗派、隋唐佛教传布等方面的内容,叙述细致翔实,体例系统全面,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