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苏秉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竹简学 豆瓣
作者: [日]汤浅邦弘 译者: 白雨田 东方出版中心 2021 - 1
汤浅邦弘教授是日本的中国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著述颇丰。本书收录了汤浅教授最近十年来关于竹简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本书围绕战国至秦汉的重要思想史问题进行探索,特别是楚王故事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全书视野广阔,探究深入,体系严整,论述精到。本书的翻译出版,不仅便利于我国学者的参考借鉴,而且对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社会、思想与文明的状态和特征,极有帮助。
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 豆瓣
作者: 朱凤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本书系综合考古、收藏、科技、美术众多领域成就,对中国青铜器学科作全面回顾及系统研究的专著。上编通论从青铜器的起源、发现和研究谈起,对历来各家的青铜器分类与定名作了科学的分析,确定了比较科学、合乎用途和器型的型式分类,并对青铜器的纹饰、铭文、铸造与加工、仿造、伪造与鉴别都作了精辟的阐释。下编分论分别对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春秋青铜器、战国青铜器以及东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器按时代、地域、礼器制度进行综合研究。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 豆瓣
作者: 段渝 1999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第一章生态环境与文明起源,第二章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政治组织的演进,第三章巴评议化与巴地的族群和政治组织,第四章三星堆文化:神权政权与文明第五章巴蜀的政治制度与礼乐文明第六章分级制城等等。
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毛曦 2008 - 9
《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分12个章节,对先秦城市史研究的现状和先秦巴蜀城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向。《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选题新颖,材料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理论性强,特点突出,富于创新,是一部以古代巴蜀城市为研究重点的有特色、有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是中国城市史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成果。
三代损益记 豆瓣
作者: 夏含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收录夏含夷先生近些年以夏商周文化为主的研究论文共18篇,可分为三大板块:青铜器和断代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经学研究。上编“青铜器和断代研究”主要探讨铜器断代和铜器铭文的意义;中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主要是针对《穆天子传》、清华简等的研究;下编“经学研究”主要围绕《周易》《诗经》两种经典展开相关讨论。内容丰富,研究深入。
古史辨自序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顾颉刚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走出疑古时代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李学勤 长春出版社 2007 - 1
《走出疑古时代》。作者李学勤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李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以来,走出疑古已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论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发现,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续见新知。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
李学勤先生的名著《走出疑古时代》初版于1995年,1997年又出了修订本,均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该书又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2007年1月)。如李先生在初版《自序》中所说,该书是其“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而且所及范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即自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后面两个版本与初版相比,只是增加了《续见新知》一编,收入初版之后李先生新作的十来篇相关的短文,并校正、修改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之处”。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针对中国近代乃至古代“疑古”思潮提出的一个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又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走出疑古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当代的学术名著”,而且“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入必读书目”(新版《出版说明》)。
1992年,李学勤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这篇号角性的著名演讲,可谓恰逢其时。该文“编者按”强调说,此文“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1995年,李学勤将相关论文集为一书,《走出疑古时代》被作为导论置于书首,并即以此为全书题名。 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7年,此书再出修订版,流传颇广。伴随作者频繁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及其相关著述的广泛传播,“走出疑古时代”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席卷学术界和思想界。
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 豆瓣
作者: 李隆獻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 - 6
中國「歷史敍事」源遠流長,濫觴於商周,成熟於戰國,至兩漢而鼎盛,其文本之豐贍多采,傲視寰宇。本書探討先秦兩漢「歷史敍事」,運用經傳、子史與出土文獻,以《左傳》、《國語》為主,輔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以及歷代經生、儒士之議論,援引「敍事學」、「詮釋學」觀念,綰合傳統經史學、文章學,兼採宏觀與微觀方式,省察中國「歷史敍事」的源起、特色與承變及其歷史、文化意義,乃當前探討先秦兩漢「歷史敍事」較為多元、全面的專著。
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 豆瓣
作者: 杨庆中 / 廖娟 2012 - 10
本书编者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精心选取了20世纪最具影响的疑古与走出疑古思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字,收录了近30篇文章,既有学术论文,又有名家访谈。分为疑古论说、走出疑古、观点争鸣、出土文献与古史重构等四大部分。这些文字都将出土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在扎实的考证基础上,细致梳理出这两股学术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可视为一部浓缩版的疑古思潮与走出疑古思潮的备忘录,也是研究20世纪思潮史、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作者: [美] 埃尔曼•塞维斯 译者: 龚辛 / 郭璐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孔子大历史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写孔子的成长和转型,写孔子的执著与妥协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发千载未发之隐覆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贵族社会为何渐行渐远,世袭寡头政治有何顽疾,历史出路又在何方?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的质朴与洪荒,文明滥觞期的脉动与嬗变。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贵族世袭政治别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与战国开端的君主集权制、官僚制、编户齐民模式截然不同。
作为初级贵族——士——的私生、遗腹子,孔子生长于贫寒的母亲家族。他如何被贵族群体接纳,又如何在卿大夫世袭政治中脱颖而出?
春秋中后期的列国,世代垄断朝政的寡头格局形成。所谓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作为鲁国寡头三桓家族的下属,孔子试图重构国家政治秩序,调解国君与寡头、贵族与贱民的关系,他的努力为何失败,寡头世袭政治的历史出口又在何方?
和孔子体貌相同的阳虎,到底二人有无亲缘?他们在贵族社会中的起点相似,结局大异其趣,是否阳虎才是历史趋势的先行者?
孔子死后如何被弟子子贡神化,又如何被弟子曾参还原,最终成为无宗教神性的文化圣人?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本书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
本书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流俗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本书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本书以孔子的一生为缩影,全面展现出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包括贵族的等级体系、礼仪习俗、“游戏规则”,各国的政治状况与权力角逐、结盟、冲突,甚至各国贵族之间的奇闻轶事。同时,也描绘出,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大变革时代,贵族社会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没落的。
-----------------
《孔子大历史》文字灵活轻松,深层呈现的则是对于文明逻辑、人类秩序的思考,重在对于历史情境的整体把握,对于超越历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硕在这方面的功力令人钦佩。这是本书与其他关于孔子的著作最大区别所在。
——施展(外交学院,《枢纽》作者)
孔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绍,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还原,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把握相当透彻。
——韩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这本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既跳出传统对孔子“圣化”的解读取径,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过将孔子置于其生活时代,揭示孔子时代的真实,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实,对历史地理解孔子,进而认识国学,将会是有裨益的。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看标题像个三流野鸡著作,细细读来倒是有一定的学术性,一些问题的引申挺到位,有些地方也敢写敢讲。缺点在于引文参差不齐,而且没有列参考书目,甚至都能看出某几条注肯定是编辑累了随便放个章节名就完事儿,另外就是书面语言尚有提升空间。以前总觉得“哲人其萎”这个说法怪怪的,看完孔老夫子这一生,倒觉得这么说显得非常贴切了
中国历史 传记 先秦 先秦史 历史
春秋左传研究 豆瓣
作者: 童书业 译者: 童教英 注解 中华书局 2006 - 8
《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是童书业(1908-1968)晚年之作,“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全部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以《左传》为核心,结合有关典籍及铭文,从考证史料入手,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春秋史、西周史和上古历史,被顾颉刚誉为“二十世纪的一部名著”。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徐旭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主要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着重对于学界聚讼纷纷的我国古族三集团、太古洪水、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独到的剖析。廓清了中国古史时代的迷雾,将古史传说时代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发展、兴旺之路形诸纸上。
大都无城 豆瓣
作者: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5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楚帛书研究(十一种) 豆瓣
作者: 李零 2014 - 1
本书结集了学者李零多年来研究楚帛书的十一篇重要学术论文,包括其学术代表作《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修订版和该文补正,以及其赴美亲验楚帛书写的《楚帛书目验记》、《楚帛书与式图》、《楚帛书的再认识》和相关论文《中国古代的墓主画像》,其中《楚帛书与式图》、《楚帛书的再认识》同时附有论文的英文稿。这些论文各具特色和代表性,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信息和照片资料,本书对国内简帛学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收录的论文,其主要发表年代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对李零在楚帛书研究方面的一次学术总结。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豆瓣
作者: 李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史记•五帝本纪》是我国传统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第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作者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了深度讲解,系统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以启发读者对中华文明起源、上古史研究等问题的思考。20年前,作者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由此引发的讨论至今不绝。故本书附录收入作者《走出疑古时代》及相关文章。“后记”中,作者推荐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阅读书目。
作者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等。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