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 豆瓣
作者: 刘怀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以文本学的解读方法,研究列斐伏尔这位现代法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在列斐伏尔那里,“每天生活”同“日常生活”以及“日常 性”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他的早期思想集中研究了那种从来就存在着的,但充满着价值与神秘,即具有风格的“每天生活”;而他的中后期思想则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 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而他的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与社会学化一些,也相对悲观了一些。他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引导型科层制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拯救现代性的命运只能通过一场以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不自学推动者,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法”的“后现代转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着马克思的政治信仰与哲学理论基本底线。
都市革命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 / 张笑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三大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风靡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空间的生产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等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2021年11月24日 在读
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辩证法中所蕴含的矛盾运动、语言学理解、现象学阐释,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拥有着极大的解释潜力,但是他的大部分门徒都把路走窄了,不管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是城市问题,都在将理论落到实处的同时僵化了理论从而使其走入了死胡同。只能说要真正消化这本书确实是道阻且长啊。
列斐伏尔 哲学 社会学 空间 空间研究
日常生活批判 豆瓣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Henri Lefebvre 译者: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ley-Blackwell 1992 - 4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空间与政治 豆瓣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李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本书详细阐述了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模型”,深入地探讨了“空间”当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利/反抗”模式,对“空间关系”这一晚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了全面考察。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将空间作为一个客体进行讨论别有新意,让我想起“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然而翻译太差,语句不通。
列斐伏尔 哲学 政治 政治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