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无用的神学 豆瓣
作者: 夏可君 2022 - 10
本雅明的《神学-政治学残篇》是生命神学现代性的真正开始。这个片断文本包含着解构现代神学政治的所有思想种子。本雅明对弥赛亚王国与世俗秩序的绝对区分,使得神学化的政治与政治化的神学都变得不再可能,都变得“无用”了。
从《神学-政治学残篇》开始,本书踏上了“无用之思”的旅程,这事关现代性的生命疗愈与救赎。
本书探讨的问题是现代哲学如何面对现代性危机。所谓“现代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总体异化现象的一种描述,既包括现实世界的动荡与苦难,也意指现代世界“祛魅”以来,艺术“灵晕”的消失和人性上的“无家可归”状态。这种状态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表现得特别明显,身处这一时代的本雅明留下的哲学手稿《神学-政治学残篇》就是面对时代危机的深刻回应。本书以此《残篇》为切入点,解析本雅明思想中对政治神学和暴力的批判,特别揭示了其“自然性”思想与庄子“无用之思”的相通之处,并以此线索连通了中后期海德格尔的反思与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进而追问当代哲学重新开始的条件,在层层递进的对话中,探寻思想的出路和余地。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6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2022年8月11日 已读
较为扎实的民族志文本。由于老家正好处在大凉山北边的雅安地区,关于大凉山彝族人的各种故事传说也听得不少;加之有一年春节前在成都旅游,女朋友的手机被偷几天后定位出现在大凉山里,愈发加剧了对凉山彝民的偏见。前日驾车经过凉山地区,终于得到契机将这本书翻出来看完,心中也总算生起一些对凉山彝民的同情与理解,他们不过是在现代性的重压与“直过”(直接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过程中被扭曲与遗忘的边缘人群罢了。这些可怜的人们是权力刻在大地上的伤痕。
2019 中国 全球化 历史 疾病
眼睛的故事丨聖神·死人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istoire de l'œil丨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喬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 王春明 逗點文創結社 2018 - 4 其它标题: 眼睛的故事
- 內容簡介 -
「罪孽吸引著我,讓我如饑似渴地欲求著更為罪惡的東西。」
精液、尿液、血液,淋漓四濺
無法以「情色」解釋的狂暴之作!
▲喬治·巴塔耶踰越禁忌、挑戰道德的情色小說傑作
▲在愛欲與排泄中跨越禁制、獲致快感
▲超越《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最前衛小說
▲讓羅蘭·巴特、傅柯痙攣顫慄的閱讀體驗
「眼睛無法再承受太陽、性交、屍體與黑暗。」
《眼睛的故事》
在屍體旁、在汙穢的茅房、在教堂的懺悔室,在女孩的母親面前……輕狂無畏的少男少女,如獵犬般嗅出藏於肉體深處的欲望,搬演一場場失控春宮。當性愛遊戲變成殺意慶典,他們將迎接著何種結局?
「神父,我還沒有懺悔最可怕的罪行。」幾秒鐘的沉默。「最可怕的罪行就是我在和你說話的時候手淫。」又是幾秒鐘的竊竊私語,最後幾乎是喊出來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給你看。」
《聖神·死人》
令人害怕、厭惡的父親過世後,皮埃爾原以為能與敬愛的母親幸福度日,卻發現母親的真實模樣,和他以為的,全然不同……無法承受皮埃爾景仰眼神的母親,不僅耽溺於酒精與享樂之中,甚至設下一連串春宮陷阱,要把親愛的兒子推入欲望之深淵,以終身墮落成全彼此最深切的愛。
「皮埃爾,你很快就會知道什麼是無的放矢的激情──起初這感覺就像酷刑,然後是妓院般的快樂和無恥的謊言,最終則是澈底的沉淪和無休無止的死亡。」
- 推薦紀錄 -
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亦絢(作家) 專文導讀
「老實說,在五花八門A片充斥網路世界、網友都已經見怪不怪的今日,巴塔耶的情色故事仍然太離奇了。」──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傅柯,巴塔耶頭號粉絲,在瘋狂的研究中說過:『瘋狂是作品的缺席。』《眼睛的故事》已完美展現自身的缺席(absent),完全的缺席。是無法以情色文學框架去看待的,極致的文學作品。」──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巴塔耶的寫作並不是真的要完全否定禁忌的存在。因為在他看來,越界只是對禁忌的邊界的超越,而非摧毀,正是通過這種超越或否定,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
「即使表面看來最令人費解的摘器官、玩器官,如果讀者能聯想到兒童的拆卸衝動(時鐘、娃娃),以及『若是器官可以拿取玩耍,父親就可以獲得新的眼睛』──那麼暴力還是暴力,怪異還是怪異──重重欲望卻如獅身人面之謎一般,並非毫無可能通往詩意、憂傷與美麗。這也就是巴塔耶式書寫,受到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會令人流連忘返之故。」──張亦絢(作家)
2022年7月27日 已读
在表面的情色内容之下,这本书得到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苏珊·桑塔格的评论和许多学者的阐释,从而成为我们关于对眼睛拷问的叙事的主要文本。“摘除眼睛”(用暴力终结视觉)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主题。总体来说,贯穿衣柜—城堡—尸体—斗牛—教堂这一系列故事和场景的转化过程中的,是“椭圆”物体(眼睛、鸡蛋、睾丸、太阳等)以及相关的液体(尿液、血液、精液、牛奶、眼泪等)构成的一条线索。这些象征物共同推翻了眼睛(视觉)在感官系统中的特权地位。
2018 历史 哲学 长篇小说
为历史而战 豆瓣
Combats pour l'histoire
作者: (法) 吕西安·费弗尔 译者: 高煜 译林出版社 2022 - 6
本书是由吕西安·费弗尔从1906到1952年间写的部分文章和演讲稿汇编而成的文集,阐述了他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整体观点和杰出洞见。在前33篇文章中,他对史学性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研究等都提出了新的想法,颇具创新意义;后11篇文章则忆述了30年间,11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生平,借此强调了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研究(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的重要性。
黑暗时代的设计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多·斯塔索夫斯基 / [意]弗吉尼亚·塔西纳里 译者: 卢川 2022 - 5
基于人们重新认识汉娜·阿伦特的吸引力,以及设计逐步向政治领域拓展的趋势,本书创造性地摘选出阿伦特主要著作(《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黑暗时代的人们》)中的观点及语录,为今天的政治、设计和行动提供了一本全新的“辞典”。
从“行动”“开端”和“创造力”,到“有死性”“诞生性”和“游戏”,再到“多余”“技术”和“暴力”,《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收纳的56项词条以阿伦特的文章和思想为起点,邀请全世界的设计师和设计学者通过一系列独特的写作,来思考如何将这些概念与当下的设计及政治实践构想在一起。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隋] 吉藏 疏 2011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合稱"三論",是印度中觀學派的代表作,后秦時期由著名佛學大師鴆摩羅什翻譯。其学说主要宣讲性空之学。尤其是《中论》一书,以《般若经》为依据,经历起以缘起性空为核心的空宗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著者吉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新三论"是"古三论"发展,不仅综理旧说,还征引广博,是研习三论的最佳读本。
结社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张艺曦 主编 2022 - 4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1. 著名学者王汎森作序,李孝悌、吕妙芬、巫仁恕、左东岭一致推荐
2. 突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将改变学者对社集活动,尤其是16—18世纪的东亚知识分子社集活动的理解。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改写了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
3.跨学科式写作,从多元面向进行探讨。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
4.精细化,多角度,不执着于单一性质的社集。本书将社集作为一个总称,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书画医学与科举等议题进行个案研究,就“社集”提出了不同观点,多面展现了明清文人丰富的社群生活;
5.史料详实,书中尝试运用大量地方志、家族族谱等资料,建构地方社集的发展史,同时附上作者自制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6.呈现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书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名家推荐】
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突破了以往所有相关研究的成果,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以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除了学术、思想、文学,这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社集与地方家族、社集与身份/阶层,以及社集与书画、医学等方伎的课题;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这些视野新颖、成果丰硕的研究,完全改写了我们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读之作。
——李孝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本书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认识,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挑战了我们现代学术分科与专业的狭隘。
——吕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系学界最新、最全面的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叶以后,社集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全民运动,不但与地方家族结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网络,反映当时的士风转变,牵动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局势;流风所及不仅是其他职业如医者,更影响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与越南之风气。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但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世事变迁,人际纠纷,乃是各种势力聚合而成的结果。哪怕是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诗文创作,离开复杂的历史整体也很难言说清楚。“结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际又是人文精神变化的纠结点。由此,本书的学术内涵,将会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持续焦虑 豆瓣
作者: [美] 艾恺 2022 - 4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大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学与哲学之勃兴,恰恰源于人们眼见他们珍视的东西被他们想要的东西削弱或者摧毁。每个人对平等、个人主义、科学和现代工业等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同时也为传统生活、家庭伦理、与自然相契合大声疾呼。这两组欲求的冲突,不但象征和表达了人类最深的社会冲突,也象征和表达了人性本身的深邃矛盾。
作者从德国的反现代化论者如哈曼、谢林和赫德、费希特等人的思想梳理开始,继而将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如斯拉夫主义者,印度的甘地、泰戈尔,中国的张君劢、梁漱溟,日本的冈仓觉三和西田几多郎,一直到当代的埃吕尔和马尔库塞等的思想做了全面的梳理。
作者认为,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是:在批判的过程中,辨明了现代化过程的真正本质,也确定了人类要付出的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
形象与象征 豆瓣
Images et symboles
作者: [罗马尼亚] 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沈珂 2022 - 4
【内容介绍】
象征性思维一直与人类共存:它先于语言和话语理性而存在。形象、象征、神话,这些并不是人们精神现象中随性的产物,它们的出现回应了某种精神需求,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即揭示人类存在过程中最隐秘的思想方式。因此,对它们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渺小的人类,了解尚未向客观历史条件 妥协的人类。
【名人评价及推荐】
整个宇宙的精神生活,从石器时代的神话制造者和巫师,到现代宇宙的世俗化行为,都是他(伊利亚德)的教区。——《纽约时报书评》
相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采与诗意,因为此书的作者首先而且始终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乔治·杜梅吉尔
本书描述并分析了那些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符号,这些符号在许多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许多层面上统治着东西方的神话思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赤壁之戟 豆瓣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译者: 张元昕 2021
2022年5月9日 已读
对“同人文”“耽美”题材的严肃处理,并将其纳入到“文学传统”中加以审视,实在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但全书分别探讨“建安”“铜雀台”“赤壁”三个题目,割裂感较强,在整体性上不如《烽火与流星》《尘几录》。另外,在探讨相关问题的时候太多诗文的引用,对其他史料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问题本可进一步深入,却又浅尝辄止,多少有些遗憾。尤其是“群落”概念值得进一步深入,政治史上已经有了这么多关于集团的研究,再结合礼物、诗文、宴饮这些日常生活的角度,这一问题还可以继续往深了做。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文学 文学史
烽火与流星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苏秉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宋代城市研究 豆瓣
作者: 包伟民 中华书局 2014 - 7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包伟民对宋代城市的最新研究著作。本书在总结唐宋城市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的城市规模、类型和特征,城市管理制度、市场、税制、市政建设、人口和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多有新见,是对宋代城市的独创性研究。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2022 - 3
◆ 编辑推荐——————————————————————————————————————
突破卷轴画范围,拓展“中国绘画”概念的疆域
改变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脱胎于《中国绘画三千年》中作者负责撰写的《旧石器时期到唐代》一章,重新梳理结构框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同时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在本书中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以其敏锐的图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改变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勾连。
◆ 内容简介——————————————————————————————————————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
·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
·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第一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佛教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
·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宗教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2022年4月22日 已读
《中国艺术三千年》相关章节单独摘出的一本书。“中国绘画”这一概念能否扩充到这样的程度,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复思索推敲的问题,整本书也在不断地试探“绘画”概念的边界。且不论本书是否成功地实现了一种“重新讲述”,这样的突破原有概念边界的尝试就弥足珍贵了。
中国 中国艺术史 历史 哲学 巫鸿
魏晋南北朝史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王仲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4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必备之书。
何处是蓬莱 豆瓣
作者: 于溯 / 程章灿 凤凰出版社 2014 - 1
本书共收20篇小文,自2009年起,应《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之约,曾以专栏“故典新说”的形式陆续刊出。这20篇文章的话题,集中在典故的形成及其使用,涉及“画蛇”“天下白”“蓬莱仙境”“荔枝侧生”“龙涎香”“环佩”“点鬼”“乌台梅花”“金错刀”“阮籍失眠”等趣味横生的内容。收入本书时,一些篇章的内容文字作了修订。
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 豆瓣
作者: 程章灿 2021 - 1
南京,这座千年名城,何以成为“文学之都”?
或许从千年流传的典故中,从南京人心领神会的词汇中,可以一窥端倪。
著名文史专家程章灿教授,从千年流传的典故中,从文学历史的诉说中,解读南京的历史文脉,寻觅城市的文化之根。
旧时燕子、金陵王气、虎踞龙蟠、青骨成神、六代乌衣、旧时王谢、霜深高殿、岩壑栖霞、烟雨楼台、有女莫愁、骑鹤扬州、高阁临江、百斛金陵、名士风流、叶落半山……南京这座城市,有太多的典故流传,这些典故是城市文化精魂的凝缩。
每一个典故,都蕴藏着传奇的演绎、历史的烟云和文化的脉络,孕育着城市的文学性情。这座城市在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中,诗意盎然,生生不息,滋养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文人佳士的文学情怀。
魏晋南北朝赋史 豆瓣
作者: 程章灿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 6
程章灿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赋史》,完成于1989年夏,那时他将近二十六岁。在写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部论文又为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出版,这是我所知道的,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中,出版几十万字专著的最为年轻的研究人员。
这似乎是一个标志,表明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正步人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他们带来了一种特有的学术朝气,带来了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而培育起来的开阔而敏锐的理论思维,而他们又大多在前辈学者的指导下,受过严谨学风的熏陶,因此又有着令人不得不首肯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我觉得,预示着我们古典文学研究正在较早地在整体上走向成熟。
章灿同志是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和周勋初教授的研究生。1989年夏,我应程、周两位先生之邀,为章灿同志博士论文写评阅意见及任答辩委员。我在评阅意见中对论文的总评价是:“材料详备,学风笃实, 能充分吸取传统治学的优点, 又能兼采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长处,因此其整体论述,实而不固,华而不泛,史论结合,时出新意。”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曹道衡、沈玉成、徐公持先生,山东大学龚克昌先生,他们四位所写的同行专家评议,与我的看法一致。当然,评阅意见限于体例,不能写得很多,更不能充分展开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评论。
这次我又承邀为本书写序,用几天的时间将原来的论文重读了一遍,感到一种前此未曾有过的特殊的享受,深深地觉得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在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确实还大有可为。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提出,长时期来辞赋受到不应有的冷落,赋体文学研究受到不应有的忽视。而所以致此的原因,则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对赋的评价过低,认为赋特别是作为赋体文学代表的两汉大赋,不过是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是追求铺张扬厉、华艳靡丽的形式主义作品。这些文章的意见当然是对的,但造成辞赋研究为人忽视的原因是否仅仅如此呢?这里我想提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我觉得,研究同创作一样,繁荣的局面是要靠作品来支撑的。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作品产生,谈不上创作的繁荣;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论著问世,则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势必形成冷落的局面。在古典文学界,近十年来,像《文心雕龙》研究,唐宋诗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注意,甚至成为热门,究其原因,也还在于在那些学科中不断地产生有较大突破和创新的论著。就科学的意义上说,研究客体是无所谓重要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突破与创新的程度。我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工作的缘故,也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文章与专著。
我觉得,辞赋研究冷落的局面是否还可从研究本身找一找原因呢?以我个人的浏览所及,除了少数几家论著之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免有些陈陈相因,缺乏新鲜感,比起别的领域来,就显得停滞和冷落。
本书的研究,还有两点使人感到兴趣。一种是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大量搜寻到的材料,用统计、数字、表格列出,这样作不仅仅是读者醒目,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作文学研究时的科学观念。书中另一个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作的仅着眼于一些理念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加以探索。
道在戏谑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2020 - 3
“文人画的真性”(十六册)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套书,通过研究元明以来十六位画家,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文人画的真性问题。全书文笔雅致、思虑深远,深具可读性。
作者选择了元代以来的黄公望、倪瓒、恽寿平、八大山人等十六位代表画家,通过其文人画作和艺术人生,全景勾勒文人画的精神世界,探讨文人画的“真性”,并总结划分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得势”“得韵”“得性”。《文人画的真性》语言明畅优美,不同于一般艺术史论的专业拗口,深具可读性,作者致力精微却又于细微处见知著,多有拨云见月的妙论。
十六本书中每本讨论一个关键性问题。如通过倪云林讨论“幽绝”;通过文徵明讨论“浅近”;通过陈洪绶讨论“高古”等等。十六本书,十六位画家,十六个观照,合而形成对文人画真性问题的总体阐发,引发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道在戏谑——徐渭的“墨戏”》为此丛书中的一本。从明代画家徐渭入手,讨论“墨戏”这一文人画中的关键性问题。
八大山人全集 豆瓣
作者: 八大山人 译者: 王朝闻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
《八大山人全集(共5册)(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O五年),明末清初的伟大书画家。绘画(特别是花鸟画)对后人影响深远,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突出地位。为了弥补有关八大山人作品出版的不足,江西美术出版社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尽量辑入经过鉴别的存世书画。应邀参加工作的编委,主要是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卓有成绩的中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