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赋史 豆瓣
作者: 程章灿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 6
程章灿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赋史》,完成于1989年夏,那时他将近二十六岁。在写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部论文又为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出版,这是我所知道的,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中,出版几十万字专著的最为年轻的研究人员。
这似乎是一个标志,表明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正步人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他们带来了一种特有的学术朝气,带来了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而培育起来的开阔而敏锐的理论思维,而他们又大多在前辈学者的指导下,受过严谨学风的熏陶,因此又有着令人不得不首肯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我觉得,预示着我们古典文学研究正在较早地在整体上走向成熟。
章灿同志是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和周勋初教授的研究生。1989年夏,我应程、周两位先生之邀,为章灿同志博士论文写评阅意见及任答辩委员。我在评阅意见中对论文的总评价是:“材料详备,学风笃实, 能充分吸取传统治学的优点, 又能兼采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长处,因此其整体论述,实而不固,华而不泛,史论结合,时出新意。”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曹道衡、沈玉成、徐公持先生,山东大学龚克昌先生,他们四位所写的同行专家评议,与我的看法一致。当然,评阅意见限于体例,不能写得很多,更不能充分展开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评论。
这次我又承邀为本书写序,用几天的时间将原来的论文重读了一遍,感到一种前此未曾有过的特殊的享受,深深地觉得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在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确实还大有可为。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提出,长时期来辞赋受到不应有的冷落,赋体文学研究受到不应有的忽视。而所以致此的原因,则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对赋的评价过低,认为赋特别是作为赋体文学代表的两汉大赋,不过是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是追求铺张扬厉、华艳靡丽的形式主义作品。这些文章的意见当然是对的,但造成辞赋研究为人忽视的原因是否仅仅如此呢?这里我想提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我觉得,研究同创作一样,繁荣的局面是要靠作品来支撑的。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作品产生,谈不上创作的繁荣;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论著问世,则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势必形成冷落的局面。在古典文学界,近十年来,像《文心雕龙》研究,唐宋诗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注意,甚至成为热门,究其原因,也还在于在那些学科中不断地产生有较大突破和创新的论著。就科学的意义上说,研究客体是无所谓重要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突破与创新的程度。我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工作的缘故,也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文章与专著。
我觉得,辞赋研究冷落的局面是否还可从研究本身找一找原因呢?以我个人的浏览所及,除了少数几家论著之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免有些陈陈相因,缺乏新鲜感,比起别的领域来,就显得停滞和冷落。
本书的研究,还有两点使人感到兴趣。一种是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大量搜寻到的材料,用统计、数字、表格列出,这样作不仅仅是读者醒目,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作文学研究时的科学观念。书中另一个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作的仅着眼于一些理念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加以探索。
金瓶梅的艺术 豆瓣
8.7 (26 个评分) 作者: 孙述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8
金庸、傅聪、梁羽生盛赞的《金瓶梅》研究者
李欧梵、商伟、田晓菲、杨早共同推荐
广受赞誉的《金瓶梅》研究经典之作
寥寥数万字,妙解《金瓶梅》的欲望与罪恶、悲悯与救赎
☆编辑推荐
◎文字简练、内容详略得当
文字优美,篇篇珠玑,阅读门槛低,尤其适合对《金瓶梅》感兴趣、有误解的读者。
◎真正抓住《金瓶梅》内核的赏析
作者与《金瓶梅》心肠相通,他以悲悯宽和的态度,引领读者从《金瓶梅》关于欲望、罪恶表象中,发现故事背后“人生的本来面目”。
◎旧版高分,影响深远
本书的很多洞见在当代《金瓶梅》研究上具有首倡意义,比如发现《金瓶梅》对死亡的关注、用释家思想理解《金瓶梅》等,自1978年初版以来已逾40年,还在不断影响一代代的研究者。
◎双重维度了解《金瓶梅》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两个维度,对比分析《金瓶梅》的写作艺术,充分认知《金瓶梅》真正的文学高度和文学价值
☆学者推荐
古今中外对《金瓶梅》的评论众多,可谓仁智互见。孙述宇先生《金瓶梅的艺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分析,以其犀利的眼光、爱惜的情怀,更因为深深了解西洋小说历史而能够对中国文学传统中这部横空出世的杰作产生格外深刻和独到的反观,特别于我心有戚戚焉。虽然最初写于四十多年前,今天重读,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希望哪怕没有读过小说原作的人,也来读一读这部论著,也许可以对小说形式的艺术,对《金瓶梅》,对我们的人间世,都能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孙述宇关于《金瓶梅》的讨论,点出了这部衍生自《水浒传》的“同人文”最有趣的双重性:一方面,《金瓶梅》表现出惊人的写实能力,对市井社会的再现远超母本《水浒传》;另一方面,意图劝人向善的冲动又制约着作者的妙笔。《金瓶梅》就在纠结中走完了全程,也成就了它相对寂寞的声名。读读孙述宇教授这本书,能让你从头开始认知《金瓶梅》这本无法入选“古典名著”的奇书。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于《金瓶梅》的赏析文集,作者使用比较文学的手法,将《金瓶梅》置于中国传统文学和世界名著两个广阔的文学维度中,从金(潘金莲)、瓶(李瓶儿)、梅(庞春梅)、西门庆等代表性人物入手,重点分析了《金瓶梅》的写实艺术、讽刺手法、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对死亡的独特关心等,既说明《金瓶梅》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传统文学经典所开启的诸多先河,又旁征博引众多世界一流作家如契诃夫、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著作,深入浅出地阐述《金瓶梅》杰出的文学高度。同时,作者以与《金梅瓶》作者相通的心肠,体察人性的深不可测,尤其是对宋惠莲、应伯爵、李桂姐等非主要人物进行解说,透彻地洞悉《金瓶梅》所包含的同情、慈悲和救赎。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豆瓣
作者: 聂石樵//李炳海|主编 2005 - 7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也是学术研究著作。《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出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成果,对内容也有所增删,体例和文风得到进一步的统一。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1卷)》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豆瓣
作者: 袁行霈 2005 - 7
《中国文学史》(第3卷)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显的错误;二、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进行必要的增删,使体例和文风进一步统一。
历史与正义 豆瓣
作者: 赵明 商务印书馆 2019 - 8
◎内容简介
★史迁其人的心灵传记,《史记》其作的信解详注,华夏文明的千年回望
全书以讲稿形式呈现,共六讲,六个角度剖析《史记》文本。继而以此为引,一路引向史迁其人——他的品、他的思、他的志、他“伟大而孤独的心灵”;一路引向《史记》其作,掸去历史积尘,凸显其作为心灵史、英 雄史、文明史、当代史、谏书的本质和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一气化三清:化身“人性”战士,请文王武帝下神坛,拉纣王始皇出鬼域,寻回了周公孔子的凡胎肉体,还华夏族一部“人”的历史;化身孤独心灵的知音,前追孔子项羽,后携木心尼采,回应司马迁那回响千年的孤绝心声;化身解牛庖丁,持史迁所铸英雄观与正义观两把牛刀,游刃于华夏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解离个性与教化、权力与道德、制度与正义的真相与纠葛。
◎编辑推荐
此书最大的亮点有三:
一、这是一部“为读者”的诚意之作,易读易懂易接受。全书以口述体写成,明快练达,节制使用术语,力避艰深理论,虽普通读者也可无障碍阅读;叙事说理皆以人性和常识为据,不穿凿附会,不故弄玄虚,使读者畅享思想探幽之乐,而免受云山雾罩之扰;不人云亦云,不顾左右而言其他,一字一词皆直抒胸臆,虽做道德文章,却无腐儒气与说教气,符合年轻读者的阅读口味,易被接受而化诗书为气华。
二、内容鲜活泼辣,言人所未言,金句迭出,新颖而有力。“孔子也不是什么儒家,孔子就是孔子,是个孤独者。”“纣王最后失败了,败了就败了,自己穿得工工整整,纵火自焚,与项羽一样,蛮有骨气的!”一句话足以开人眼界,一句话就能重塑认知。
三、以历史的长镜头,扫描典型个体生命,拼凑出华夏文明演进的动态图景,统观可拓宽眼界、澡雪精神,缕析可增长知识、锻炼思维。
◎学者推荐
复盘历史不但要有史料、史观和史识,还要有血性,这就是赵明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易中天
鲁迅说,读中国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只有两个字:“吃人”;然而,他却盛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读一读赵明君的《历史与正义》,你或许会恍然大悟。——邓晓芒
重刊洛阳伽蓝记 山涛论 豆瓣
作者: [北魏]杨衒之著 / 徐高阮 重别文注并校勘 中华书局 2013 - 6
《重刊洛阳伽蓝记》系作者受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之说启发,重别《洛阳伽蓝记》正文和子注,并校订《洛阳伽蓝记》的讹脱衍倒。是诸多《洛阳伽蓝记》整理本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此书完成于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亲为作序,广为揄扬。此后作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专 刊在台湾出版,受到学界重视。
《山涛论》钩沉发抉魏晋之际政治史的线索,讨论山涛、羊祜等清流名士阵营代表在魏晋时期政治演变中的角色和地位。以清流名士阵营与贾充阵营的争衡这一主线,解释魏末晋初的政治变迁。
二十四诗品讲记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2017 - 11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史上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 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史上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试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品的内容。
2018年8月9日 已读
没想到是以此书来完美终结我暑假在中华书局的短暂实习(大概是因为它随处可见的大量引用可以作为测试引文查询系统的最佳文本?)仿佛回到了复读时的晚自习,当时《中国美学十五讲》无疑是陪伴无聊枯燥又漫长的复习过程中的最佳精神食粮(之一)了。不过学者可怕的自我重复实在让人惊讶,中国美学就只剩这么几个词翻来覆去地说了吗?
2017 中国古典文学 古代文学 文学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豆瓣
作者: 李长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近现代研究诗人李白的研究专著,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有敏锐的观察,有专题的阐发。本书勾勒了李白的求仙学道及与道家思想的密切关系,探析了小谢与李白的诗学脉络。
洛阳伽蓝记校释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宋) 杨衒之 译者: 周祖谟 注释 中华书局 2010 - 10
《洛阳伽蓝记校释》主要讲了: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珞寺、宗圣寺、崇真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等内容。
2017年7月8日 已读
洛阳饱受战火洗劫,几度迁址,过往繁华如云似烟,如今荡然无存。杨衒之写《洛阳伽蓝记》之时,昔日繁华尚存断壁残垣,如今连汉魏洛阳城墙都掩映在荒草杂树之中不易被发觉,遑论当时金碧辉煌的万千伽蓝了。如此壮丽之物,当今化为尘土,难抑黍离麦秀之悲。
历史 古代文学 地理 地理類 文献学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豆瓣
作者: 曹道衡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 9
经过魏晋进入南朝,文学的价值和特性受到了高度重视,人们对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也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本书既介绍了南朝文学徜徉于山水林壑、沈溺于宫闱闺阁,也有北朝文学的悲凉情调悲凉、刚健质朴,本书会使您对中国文学史产生新的兴趣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人间词话疏证 豆瓣
作者: 彭玉平 中华书局 2011 - 4
《人间词话疏证(繁体竖排版)》是著名学者王国维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全书分绪论、注释、疏证、附录四项内容。绪论作为全书发凡,总论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之撰述、修订及理论体系,正文各条目重视将王国维词学思想演化轨迹的清理,与具体条目的阐释笺评相结合,以注释、疏证相配合的方式,征引有关文本,探讨所涉理论及词学渊源。并且尤其重视王国维历次增删修订的痕迹,以求探讨王国维先生心迹。附录部分收录《人间词话》历次刊发之文本、汇录王国维词论,探讨《人间词话》有关版本情况,以便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