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7.8 (36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孙唯瀚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豆瓣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Memory Studies
作者:
阿斯特莉特·埃尔
/
安斯加尔·纽宁 主编
译者:
李恭忠
/
李霞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2
★阿莱达•阿斯曼、扬•阿斯曼、阿斯特莉特•埃尔……记忆研究领域的41位一流学者。
★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跨学科方法的汇集。
★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记忆媒介、跨国性记忆之场……文化记忆研究基础概念的全面呈现。
================
内容简介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文化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文化记忆研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文化”和“记忆”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文化记忆”,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一系列新出现的跨国性记忆之场。
================
“我确信,没有任何一个关注记忆研究的人,在读完这本内容广博的研究集后,不会收获新知,不会由并非习见的学科视角得到启迪。”——延斯•布罗克梅尔(Jens Brockmeier),巴黎美国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这本指南在寻找记忆研究所昭示的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时,堪称一个重要的界标——我们会看到,记忆研究已经从早期历史学家寻求理解记忆技术的努力,转变为跨学科学者构思一种新文化科学的抱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20世纪末的记忆现象如何从特定的学术环境中出发,并在整个进程中集聚动力,在承认其19世纪科学基础的同时,又朝着普遍的记忆理论建构目标前进。”——帕特里克•H.哈顿(Patrick H. Hutton),美国福蒙特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
★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跨学科方法的汇集。
★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记忆媒介、跨国性记忆之场……文化记忆研究基础概念的全面呈现。
================
内容简介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文化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文化记忆研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文化”和“记忆”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文化记忆”,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一系列新出现的跨国性记忆之场。
================
“我确信,没有任何一个关注记忆研究的人,在读完这本内容广博的研究集后,不会收获新知,不会由并非习见的学科视角得到启迪。”——延斯•布罗克梅尔(Jens Brockmeier),巴黎美国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这本指南在寻找记忆研究所昭示的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时,堪称一个重要的界标——我们会看到,记忆研究已经从早期历史学家寻求理解记忆技术的努力,转变为跨学科学者构思一种新文化科学的抱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20世纪末的记忆现象如何从特定的学术环境中出发,并在整个进程中集聚动力,在承认其19世纪科学基础的同时,又朝着普遍的记忆理论建构目标前进。”——帕特里克•H.哈顿(Patrick H. Hutton),美国福蒙特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
近代史家批判 豆瓣
Zur Kritik neuerer Geschichtschreiber
作者:
[德国] 利奥波德·冯·兰克
译者:
孙立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近代史家批判》为“近代历史学之父”兰克的代表作。在书中,兰克系统批判了自圭恰尔迪尼和马基雅维利以降欧洲诸国的史家和史著,对有关近代历史的著作的性质和价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示了运用和辨别史料、开展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第二部,原为《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副卷,但在出版后,实际上成为兰克的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甚至有评论家称:“对现代历史学家的批判所做的贡献,是兰克先生的工作中最杰出的部分。”无论是理解兰克的学说,还是研究建基于他之上的西方近代历史学的滥觞及流变,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名著。
“历史的观念译丛”丛书主编耶尔恩·吕森教授和斯特凡·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
本书为三卷本“兰克史学文选”第二部,原为《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14)》副卷,但在出版后,实际上成为兰克的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甚至有评论家称:“对现代历史学家的批判所做的贡献,是兰克先生的工作中最杰出的部分。”无论是理解兰克的学说,还是研究建基于他之上的西方近代历史学的滥觞及流变,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名著。
“历史的观念译丛”丛书主编耶尔恩·吕森教授和斯特凡·约尔丹教授为中译本撰写了长篇导言,系统评述兰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为读者了解兰克提供了方便。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西方的历史观念 豆瓣
作者:
王晴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力求简练、概括地勾画西方历史学的演变。同中国史学的源远流长相仿,西方史学自古代希腊以来,也有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自成体系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经过不断改造、更新,自19世纪以降逐渐成为世界史学史中重要的一支,对其他国家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譬如,20世纪初年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就直接受到了西方史学家的启发。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内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文化。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及以前,但仍然充满活力,不断有新的探索。观察西方历史学的传统和新潮,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研究的功能,了解历史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豆瓣
作者:
許雪姬等
聯經
2019
- 3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出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向與變化。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出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向與變化。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nd edition
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美】王晴佳
…
译者:
杨豫
/
王晴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历史学家的技艺 豆瓣
Apologie pour l’histoire ou Métier d’historien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布洛赫
译者:
张和声
/
程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为此,有人将它称为“年鉴派历史学的宣言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我所呈献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手册,是一位技工的笔记本,他长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绝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话虽出于自谦,可也使人感到亲切,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为此,有人将它称为“年鉴派历史学的宣言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我所呈献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手册,是一位技工的笔记本,他长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绝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话虽出于自谦,可也使人感到亲切,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剑鸣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取材自李剑鸣教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为初学者简要梳理史学方法论,并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
元史学 豆瓣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海登·怀特
译者:
陈新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也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历史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以19世纪欧洲八位主要的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为例,证明史与诗并不存在截然断开的鸿沟,每一位历史学家的诗性预构行为最终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本书尝试构建新颖的史学理论体系,例证丰满,跳出传统樊篱,指出了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本质。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以19世纪欧洲八位主要的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为例,证明史与诗并不存在截然断开的鸿沟,每一位历史学家的诗性预构行为最终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本书尝试构建新颖的史学理论体系,例证丰满,跳出传统樊篱,指出了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本质。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 豆瓣
作者:
李隆獻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
- 6
中國「歷史敍事」源遠流長,濫觴於商周,成熟於戰國,至兩漢而鼎盛,其文本之豐贍多采,傲視寰宇。本書探討先秦兩漢「歷史敍事」,運用經傳、子史與出土文獻,以《左傳》、《國語》為主,輔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以及歷代經生、儒士之議論,援引「敍事學」、「詮釋學」觀念,綰合傳統經史學、文章學,兼採宏觀與微觀方式,省察中國「歷史敍事」的源起、特色與承變及其歷史、文化意義,乃當前探討先秦兩漢「歷史敍事」較為多元、全面的專著。
记忆,历史,遗忘 豆瓣 谷歌图书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作者:
[法]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译者:
李彦岑
/
陈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中,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细致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哈布瓦赫与诺拉等诸多思想家的基础上,考察了记忆、历史与遗忘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以现象学方法来处理历史与记忆之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重新讨论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真理问题来评述史学家最近撰述的著作。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在历史条件下,把遗忘作为记忆的一种情形的必要性,以及思考是否可能存在着与快乐记忆相平行的快乐遗忘。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求学期间,曾参与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求学期间,曾参与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