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史学史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7.8 (36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孙唯瀚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剑桥福柯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盖瑞·古廷编 译者: 辛智慧 / 林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深刻与多面的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凝聚了世界著名福柯研究专家,针对福柯思想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福柯研究具有很深入的引导作用。
历史与记忆 豆瓣
作者: (法) 勒高夫 译者: 方仁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历史研究导论 豆瓣
作者: 朗格诺瓦 / 瑟诺博司 译者: 李思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历史研究导论》是欧洲近代讨论史学方法论的代表作,讲述了如何搜索史料、如何鉴别史料、如何综合史料,并且善于从史学研究的具体实例出发,进行深入解析,很快即被译成英文出版,享有近代史学经典的美誉,集中反映了近代欧洲实证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作为欧洲近代史学方法论的经典论著,论 点鲜明,说理透彻,在中外史学界流传甚广,梁启超等中国学术大师的著作深受此书的影响。译者李思纯先生曾亲炙于原作者,归国后将此书从法文直译为中文,广受学界欢迎。现将其译著略作校勘,以飨读者。此書本名《史學原論》。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此簡化字本時,改名《历史研究导论》,此固蠢舉。
论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学 豆瓣
Essays in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ography
作者: [意大利] 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 译者: 晏绍祥 / 黄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收录了古典史学史名家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论古代与近代历史学的21篇文章。在书中,莫米利亚诺不仅深入解读了希腊、罗马、犹太与基督教传统中的重要史家,如塔西陀、波利比乌斯;还重点探讨了晚近的数位史家,如维科和克罗齐。这些文章旁征博引、论述精辟、收放自如,无论在论述的深度还是题材的广度上,都不同凡响。
莫米利亚诺的高足、著名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导读。
莫米利亚诺不愧为一位深刻而富有开创性的学者。他亲自挑选了收入本书的论文。在这本书中,读者会找到这位人文主义大师最好的介绍。——安东尼·格拉夫敦
莫米利亚诺是最杰出的学者,在对古代世界历史写作的研究上,无能出其右者。——唐纳德·卡甘
对涉及面如此之广的研究领域,几乎没人比本书作者更有资格展开讨论。——《泰晤士报文艺增刊》
这些论文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莫米利亚诺本人完美地集古物研究者与哲人于一身。——《古典评论》
清晰有力、意义深远的洞见在书中俯拾皆是。最令人难忘的是,莫米利亚诺以广博的学识,引导我们分辨过往的史学家中,哪些是轻率的哗众取宠之辈,哪些做出了真正扎实而深刻的学术成就。——《美国历史评论》
全球史学史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作者: [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王晴佳 译者: 杨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两个半世纪以来,全球的历史写作和学术研究是否经历了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基于自身的传统,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如何对西方的影响进行采纳或予以抵制?
本书试图解答上述两个问题。这是第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不仅研究了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了亚洲和中东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及从拉丁美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非西方世界更地方化的史学发展。
以考察18世纪末尚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思想和写作传统为起点,本书继而对通过贸易和帝国扩张而开始输出的西方历史观念产生的作用,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职业化历史学与“科学的”历史学在全球的兴起进行了剖析。作者提出,其间所发生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与各地悠久的知识和文化传统相融合的过程,而且往往是出于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考虑,例如民族主义。最后,本书转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向西方史学的“客观性”和“进步”范式提出的双重挑战,并批判性地考察了这场挑战对历史学家的信念——以忠实地展现过去为使命——将造成多大的破坏。
人们往往将历史编纂的历史视为西方独有的创造,但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本新书是个重大的贡献,有助于我们从全球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历史写作的发展。
——Dr. Daniel Woolf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本书内容广大博识,立场客观公正,意在建构跨国联系,将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当代的史学争论,是一项真正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Dr. Dipesh Chakrabarty
美国芝加哥大学
通鉴学 豆瓣
作者: 张煦侯 译者: 邓小南 / 陈尚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邓小南撰推荐序,陈尚君撰导读,辛德勇撰重版附言
治中国史者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通鉴》者不可不晓“通鉴学”
-----------------------------------------------
辨章学术,溯源而析流,发温公未抒之胸臆
卓识洞见,博深而切明, 示后学治史之津梁
-----------------------------------------------
◎ 学者推荐
张煦侯先生博通文史,其力作《通鉴学》成书于抗日战争期间艰难困顿之中,林居六载,风雨其晦,先生于《通鉴》独有会心。该书自“编年体回溯”入手,对《资治通鉴》的史源、鉴别、宗旨、书法、枝属、后继以及得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全书言简意赅,论述精严,次第分殊,务求其信,堪称研究《资治通鉴》的经典之作。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通鉴学》存旧经史学之精神,有新学术的理念,对编年体源流之梳理,对《通鉴》创新与史法的揭示,对司马光在经世致用思想主导下纂著《通鉴》,存史事,析名分,重纲纪,弃褒贬而明史法,叙人事而忽天变,倡一统而轻正闰,究真相而详考证,都有绵密之分疏与论列。其立场既不同于宋元理学之迂执,又不似今日学者那般以后世概念套古人作为,能在传统礼法与道德的立场上,在传统史书与文学书写的技法上,揭示《通鉴》的特见与司马光的学术勇气。就此数端言,此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与崔万秋先生的《通鉴研究》及柴德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相比,张煦侯先生这部《通鉴学》,是目前我所见到的一部论述最为详明的《通鉴》导读书籍了。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内容简介
司马光以十九年之久,合三四人之力,撰成巨著《资治通鉴》。其用力之勤、网罗之富、取舍之慎、叙事之明、议论之精,为后世所称道,遂成一专门之“通鉴学”。
本书为近代“通鉴学”集大成之作。作者先上溯编年体史书之源,进述《通鉴》之编纂经过、助修诸人与编集程法,再论《通鉴》之史源、史学、书法,及其枝属与后继。最后,在全面总结《通鉴》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编年史改造方案。作者既存旧学之根底,而无其偏狭迂执,又得新学之神髓,而未尝苛求古人。全书述论精到,不拘囿固见,不强辟新说,多为史家持正之谈。
◎ 出版说明
张煦侯先生所著《通鉴学》一书,初于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作者署名“张须”),此后台湾、香港曾多次据以重印。1957年,作者计划再版,修改了部分内容,并撰写《再版自序》,然此事未行。198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根据作者修订稿再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重版,即以1982年版为底本,并对全书又进行了一些整理改订,包括:
一、本书每章之下原无分级标题,且部分段落过长,或有至两千余字而不分段者。今依文意添加标题、划分段落,力图使其眉目清晰、层次分明。
二、查核原典,为书中误失添加编者注。
三、改正错别字、异体字、笔误、病句及标点不当处,使之符合现代出版规范。(此类径改,不出注)
又本书引文,不知所据版本,且旧时学者引书多有省改,故与当下通行之本颇有异同。除明显错讹外,我们多仍其旧,不做改动,俾读者识之。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豆瓣
作者: 饶宗颐 中华书局 2015 - 8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先生力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承乏先师陈守实教授的中国史学史讲席,迄今已逾三十年。就寡闻所及,国内近数十年专究历史观念史的论著本就稀见,而以正统论为题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专著更未发现。我所见而又是同行公认的力作者,唯饶先生这一部。”
本书从立意到粗成定稿历时五年。为了“穷其源委”,饶宗颐“淹贯乙部,旁通别集,为独立之探究”,最终如愿取得“融会之效”。
本书的编纂形式独具一格。通论十三篇,在细致梳理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纵论正统论的提出、演变和论争的史实。资料三大篇,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代有关正统论的史料原文,末附出处,间附以按语,或者考证史料,或者补充作者生平,或者驳正观点等。因此,本书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史与论实现了有机融合。
本书最早于一九七七年九月由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六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本次以龙门书店版为底本,认真编校后再版。朱维铮先生书评代序,书后附作者一九九九年答朱维铮信。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历来讨论热烈。饶宗颐先生费时五年,深入研究,穷其原委,成就鸿篇。本书分为通论、资料两大部分。通论部分包括十三章,大体上按照时间先后细致梳理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形式的正统之论。资料部分包括三部分,按时间先后,列举历代论述正统论的文字。编纂形式独具一格,既是史学专著,又是史料汇编,两者有机结合。本书一九七七年香港龙门书店初版后,即引起学界关注,是饶宗颐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 陈啟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评价西方史学理论一百年来发展史的专著。 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史哲学方面的重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史观、自由主义、生命派的历史理论、分析的历史哲学等,还包括当代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的理论,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新科学史派等。此外还有当代自然科学与史学、苏联及中国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本书的特点尚有: 一、各章都由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执笔; 二、各章作者都是根据原著和第一手资料写成; 三、各章夹叙夹议,注意分析,是一部研究性的作品; 四、注释详尽,资料翔实,文字深入浅出; 五、作者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态度对西方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