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在绝望之巅 豆瓣
Sur les cimes du désespoir
7.4 (55 个评分)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唐江 2022 - 6
◎“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
【编辑推荐】
※E.M.齐奥朗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 尼采”。其作品以断章体的形式和对痛苦磨难、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而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苏珊·桑塔格、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保罗·策兰、萨缪尔·贝克特等诸多当代名家一致推崇。
※《在绝望之巅》是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义式的绝望令人震惊而又振奋,展现了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成为他之后作品的思想源泉,是了解齐奥朗思想脉络的必读之作。
————
【内容简介】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首部作品,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绝望之巅》既是齐奥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
【名人推荐】
“齐奥朗是当今思想最精细,写作最具力量的人之一。”——苏珊·桑塔格
“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诺曼·马内阿
幻灭三部曲 豆瓣
作者: [巴西] 马沙多·德·阿西斯 译者: 翁怡兰 / 李淑廉 2022 - 4
巴西文坛公认的伟大作家阿西斯代表作
影响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被伍迪·艾伦、桑塔格、布鲁姆盛赞
在最微妙的绝望中,对讽刺性幻灭的研究
💥编辑推荐
◎ 马沙多·德·阿西斯,巴西文坛几乎一致公认的伟大作家,巴西文学院的创建者,为卡洛斯·富恩特斯、苏珊·桑塔格、萨尔曼·拉什迪、 菲利普·罗斯等众多作家称赏的巨擘。
◎ 《幻灭三部曲》,巴西文学界的“不朽三部曲”,阿西斯最重要代表作,由先后出版的《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金卡斯·博尔巴》《堂卡斯穆罗》构成,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里约热内卢,围绕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政治抱负展开,写法新颖,极富妙趣。
◎ 远超出版时代的前卫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毒舌睿智的品评,常被与塞万提斯、斯特恩、乔伊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作品相比,启发了世界各地数代的作家。深刻影响了大导演伍迪·艾伦的世界观和创作。
◎ 中文世界唯一的三部曲全译本精装重版,再现被遗忘的大师杰作。
💥内容简介
《幻灭三部曲》由先后出版的三部小说构成:《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1881)、《金卡斯·博尔巴》(1891)、《堂卡斯穆罗》(1899)。
(1)《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小说通过主人公死后回忆的方式,以第一人称回顾生前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分析,先是叙述他在弥留之际和死去时的情景,然后再以倒叙手法,回忆了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为玛尔塞拉豪掷钱财、和维吉丽亚的爱情经历、担任议员竞选部长的野心以及最后的幻灭之感……
(2)《金卡斯·博尔巴》,博尔巴(在第一部中出现过)在小镇身染重病,去世前将巨额遗产赠予了鲁毕昂。这笔遗产改变了鲁毕昂的生活,他开始追求商人帕利亚的美貌妻子,而索菲亚的反应则是不置可否……
(3)《堂卡斯穆罗》,“堂卡斯穆罗”是别人给他起的绰号,形容人孤僻、沉默。叙述者本托在小说开头已步入暮年,孑然一身,陪伴他的仅有一个仆人。他自述生平,他的爱情经历、政治抱负。他怀疑妻子不贞,与他的好友私通,还怀疑孩子并非亲生……
💥媒体推荐
有史以来最机智、最俏皮……最有活力和不朽的作品之一。
——《纽约客》
伊壁鸠鲁式讽刺的杰作。
——《纽约时报》
这(《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是一本我们称之为“权威版”的书。它就在那里,完整地完成了:在最微妙的绝望中,对讽刺性幻灭的研究。
——《纽约时报书评》
马沙多·德·阿西斯……因为他迷人的离题风格、狡黠的幽默和对虚伪和自命不凡的无情揭露,被许多人认为不仅是巴西最伟大的作家,而且与亨利·詹姆斯、福楼拜和哈代齐名。
——《卫报》
在所有外在的平顺得当之下,他的散文具有根本的独创性。自1881年马沙多的第五部小说《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问世以来,它以其高妙的讽刺和对传统的蔑视让读者感到惊讶。小说令人振奋的风格,以及其种族和社会不公正的背景,使其成为这个病态而不平静的夏天的理想读物……小说在玩闹和文雅的洪流中摆脱了周围的压迫。故事中穿插了附言、梦境、插科打诨和旁白,挑逗、舞动又给人愉悦……(马沙多)世故、沧桑的声音,以其悲伤的喜剧性和啼笑皆非的感性,触动了今天的读者。
——《经济学人》
💥名人推荐
一位如此伟大的作家尚未获得他应得的地位,我对此感到震惊。
——苏珊·桑塔格
我被它(《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的魅力和有趣程度所震惊。我无法相信作者是那么久以前的人,你会认为他是昨天写的。它是如此现代,如此有趣。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新颖的作品。
——伍迪·艾伦
一位超前他的时代一百年的作家……如果说博尔赫斯是造就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家,那么毫不夸张地说,马沙多·德·阿西斯就是那位造就了博尔赫斯的作家。
——萨尔曼·拉什迪
马沙多·德·阿西斯是一种奇迹,又一次证明了文学天才在时间和地点、政治和宗教以及其他那些被错误地认为会过度决定人类天赋的背景方面的自主性。
——哈罗德·布鲁姆
一个伟大的讽刺者,一个悲剧性的喜剧演员……在他的书中,在最滑稽的时刻,他通过让我们笑来强调痛苦。
——菲利普·罗斯
布拉斯·库巴斯把自己的生平过往和现在的死亡传给了读者,饱含着塞万提斯、斯特恩和狄德罗的幽默,但也有尖利,偶尔还有愤怒,这在像布拉斯·库巴斯这般甜美的人物和马沙多这样的作者中是令人震惊的。
——卡洛斯·富恩特斯
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具有不可模仿的幽默感。
——若泽·萨拉马戈
另一位卡夫卡。
——艾伦·金斯堡
巴西古典文学大师。
——《大英百科全书》
错乱 豆瓣
Insensatez
7.0 (25 个评分) 作者: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译者: 张婷婷 2022 - 5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磕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磕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 豆瓣 Goodreads
Come viaggiare con un salmone
7.0 (26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陈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3
“我坚信写作仿讽文学不仅合理,而且根本就是我的神圣责任之所在。”
妙趣横生的非典型现代生活指南
意大利语直译 收录全新篇目
意大利百科全书式作家翁贝托•埃科文学小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是一部妙趣横生的非典型生活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假期,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如何避免谈论足球,如何在美国坐火车,如何谈论动物,甚至,如何成为马耳他骑士……戏谑、挑衅、幽默,是深刻与世俗不可思议的结合。埃科以他顽童般的机智和天才般的玩世不恭,对那些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又对习以为常的答案提出质疑,足球、色情片和咖啡壶,这一个个看似“无脑”的话题,在他笔下变得既有趣又深刻,引领我们窥探现代生活的荒诞。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艾柯的毒舌在他其他作品中处处可见,这一本随笔集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将其名为“仿讽文学”,让我们知道生活随处充满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毫无道理的约束、不可理喻的行为,并以一种独有的戏谑、调侃、幽默的语气提出质疑。那些千奇百怪的角度和对生命体验的马赛克式拼贴,让我想起那部叫《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的剧,这两个人观察生活的角度如出一辙地令人意想不到,其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机智风趣也不由得人啧啧称羡。两相对照,阅读/观看体验翻倍(但不可密集观看,否则易生疲劳)。不过新收录的几篇文章则变得尖刻直率,一旦认真起来,艾柯就没那么可爱了,失去了九十年代举重若轻的率真笔触,变得促狭而严肃。虽然其中的道理不差,但已无法让人莞尔。
中国 埃科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学
大火 拒绝天堂:吉尔伯特诗集 豆瓣
The Great Fires/Refusing Heaven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杰克·吉尔伯特 译者: 柳向阳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自我流放的浪子,弃离名利的隐者
★美国当代重要诗人吉尔伯特 两部代表诗集合集,斩获多项重要文学大奖
★超越地理与时间界限,洞见日常幽微抵达深邃
【内容简介】
本书合并了美国当代重要诗人杰克·吉尔伯特两部代表诗集。
《大火》是吉尔伯特的第三本诗集,写于其爱妻美智子逝世后,于他 隐居十年后首次出版的诗集。除了以往诗歌中自然、漫游等惯有主题外,他更多将对亡妻的思念写入诗中,整本诗集格外哀婉动人。《大火》出版后备受好评,获雷曼文学奖。
《拒绝天堂》是吉尔伯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斩获多项大奖,问世时诗人已80高龄,更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包括了他一些最强有力的作品。
吉尔伯特终生漫游、隐居,寻找、生活并写入诗歌。他颇受中国古典诗影响,淬炼出一种既激情又温和,精写细织,抽去文辞修饰的诗,质朴、纯然,直指人心。
【推荐语】
他的诗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们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也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亨利·莱曼
他的作品流露着人性与敬畏,他带来了当代诗歌通常缺乏的一种智力。——《洛杉矶时报》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吉尔伯特的诗歌书写他的爱情、隐居、漫游,那些关于回忆、关于乡村、关于异域的书写,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撩动读者的心弦。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出那些我觉得极为优秀的篇章,读完再回看译者在序言中提到的那些最好的诗篇,竟然大部分都产生了重合: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最值得玩味的文字,在不同的脑海中都能掀起同样“庄严恢宏”的巨浪。吉尔伯特突兀尖锐的洞察力之下,隐藏着一种美国人独有的乐观情绪,虽然他不间断的行旅与流浪将他不断拽出那片“反智主义”的粗俗土地,但他仍在《辩护状》里写下“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他相信“伊卡洛斯在坠落时并没有失败,而只是他的胜利告以终结”。吉尔伯特证明了诗歌是有意义的:“(金斯堡告诉我他要放弃诗歌)因为诗歌说谎,语言失真。我赞同,但问他我们还有什么 哪怕只能表达到这个程度。”
人物 外国文学 文学 美国
致后代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2022 - 4
【编辑推荐】
※不幸消息的通报者对生死问题的小心回答
※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在世界传播极广,而其诗歌造诣可以与里尔克比肩,是一位不容错过的诗人。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了生动的反应 ※诗人、翻译家黄灿然精心选译布莱希特全阶段代表作226首,语言准确精妙,优美流畅。
【名人推荐】
布莱希特是那种非常罕见的伟大诗人现象,对他来说诗歌几乎是一种日常探访和呼吸……毫无疑问本世纪上半叶两位伟大的德语诗人是里尔克和布莱希特。
——乔治•斯坦纳
布莱希特毫无疑问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诗人,以及可能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是唯一可以跟卡夫卡和布洛赫在德语文学里、乔伊斯在英语文学里和普鲁斯特在法语文学里比肩的诗人。
——汉娜•阿伦特
【内容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其诗极度明晰,对二十世纪人类状况的经验作出生动的反应,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布莱希特也因此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和翻新者之一。
《致后代》收录了黄灿然精心选译的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226首,以年代为线索分为七辑,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Pedro Páramo
8.9 (63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佩德罗·巴拉莫》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 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内容简介】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名人评价】
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哪种特点我不熟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我认为最出色的作品是墨西哥的题为《佩德罗·巴拉莫》的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该作品说的好像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呼吸着同一空气并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棒!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
——大江健三郎
《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巅峰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锋。
——邱华栋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苏童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小说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在这本小说中把阴阳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它阴阳时空的转换是非常流畅的,没有膈膜感,在这点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阎连科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2年3月15日 已读
这样篇幅的现代小说是很合理的,不太长又不太短,一方面能把故事交代清楚,另一方面又不至于损失太多细节——太长则难免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太短则让人刚进入语境就又被抽离出来。现代小说的写作暴露出文学的短板(或者说勾勒出文学的边界),这些场景和对话如果以绘画或者电影的语言加以表现,或许会更加精彩,仅以文字还是略显生涩。另:【此书适合酒后微醺时阅读】
2021 Novel 墨西哥 外国文学 小说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 豆瓣
The Annotate Wind in the Willows
作者: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著 / [美] 安妮·高杰 编著 译者: 康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2022 - 1
☆ 影响无数读者的经典童话,诗意家园中的奇趣历险
☆ 诺顿注释本系列,以全新方式重新打开经典,探索鲜为人知的丰富细节
☆ 格雷厄姆专家精心编纂的权威注释本,爱好者与研究者的首选版本
☆ 汇集数百幅不同版本的精美插图,附有海量珍贵档案与照片
******************************
《柳林风声》是英国著名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来源于格雷厄姆给自己的儿子阿拉斯泰尔讲述的睡前故事,后被《小熊维尼》的作者A. A. 米尔恩改编为剧本。格雷厄姆以优美流畅、清新自然的散文笔调叙述了一段围绕诗意家园展开的奇趣历险,既是河鼠、鼹鼠、獾、蟾蜍这些性格各异的动物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奇遇,也是一曲抒情地吟咏家园风光,萦绕在柳林河畔的乡野之歌。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由肯尼斯·格雷厄姆学会成员安妮·高杰历时十年编纂而成,全面揭示这部不朽的儿童文学经典背后的秘密。这个拥有权威注释与精美插图的版本将帮助读者深入探索故事中那个田园诗般的世界。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激发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灵感的原始信件的完整文本、上千条揭示小说历史与文学背景的注释、数份先前没有被公开出版的关于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档案文件,以及原典首发时的精彩评论。同时,本书精心收录了E. H. 谢泼德、阿瑟·拉克姆等插画家创作的数百幅经典插图、格雷厄姆及其友人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一切都能让读者更充分地领略到《柳林风声》这本“家里每个人都会爱上的书”的魅力与趣味。
三只忧伤的老虎 豆瓣
Tres Tristes Tigres
7.8 (14 个评分) 作者: [古巴] 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 译者: 范晔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是古巴作家因凡特的代表作,是拉美“文学爆炸”风潮中最独特、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之一。这本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开篇的场景是50年代哈瓦那最著名的夜店,经主持人介绍,一干人物纷纷亮相。而全书结构与此呼应,不同人物上场、下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声音呈现一段“剧目”,各个篇章共同构成一场盛大而炫目的演出。小说描写了50年代末哈瓦那的几位艺术家,但真正的主角并不是他们,而是文学、电影、音乐以及回忆中的城市本身。
本书书名源自西语中一句家喻户晓的绕口令,整部作充满大量语言游戏、文体实验、文本互动、反常排版,可谓包含一切文本的文本,已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少数派”经典。地位毫不逊色于马尔克斯同年出版的《百年孤独》,被誉为拉美的《尤利西斯》、哈瓦那夜店版的《追忆逝水年华》。
---------------
· 古巴作家卡夫雷拉·因凡特是拉美“文学爆炸”中的一颗巨星,曾获得西语文学的最高奖项塞万提斯奖。
· 本书是“文学爆炸”迟到的经典,地位毫不逊色于马尔克斯同年出版的《百年孤独》,被誉为拉美的《尤利西斯》、哈瓦那夜店版的《追忆逝水年华》。
· 本书具有高度实验性,全书充斥着大量的语言游戏(俚语、笑话、谐音、双关)、文体实验(戏仿、拼贴、互文),以及形式设计(比如在文字中夹杂图示,篇章中加入黑页或白页,整页文字反向排版等),体现了惊人的创意、丰富的巧思与绝佳的幽默感。
· 作为一个“包含一切文本的文本”,这本书给各国译者带来了极大障碍。中文版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引进,由《百年孤独》译者历时八年完成。
----------------
凭借《三只忧伤的老虎》,卡夫雷拉·因凡特跻身拉丁美洲小说家的前列。这本书可与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多诺索的《污秽的夜鸟》媲美。——《纽约书评》
《三只忧伤的老虎》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我怀疑自《堂吉诃德》以来,还没有一本更有趣的西班牙语书……它也是拉美地区最具创造性的小说之一,这一点很有说服力。——《纽约时报》
有史以来用西班牙语写的最好玩的书。现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具原创性的声音之一。——《卫报》
一首对孤寂的夜晚、对哈瓦那的炎热、对街头俚语的赞歌。——《西班牙自由数字报》
这部小说改变了西班牙-美国文学的生态。 ——《西班牙国家报》
文字游戏的大师和记忆的守护者。他把哈瓦那变成了古巴的一个隐喻。——《古巴聚会》
《三只忧伤的老虎》是最激动人心/最性感/最有趣/最吵闹/最有想象力/最令人回味的小说,任何人,即使是(不爱读外国小说的)英国人,都希望能读到。——萨尔曼·拉什迪
为了实现调侃、滑稽模仿、一语双关、智力的高难度杂技以及口语中的跳跃,卡夫雷拉·因凡特总是准备着与全世界人为敌,准备失去朋友甚或自己的生命。因为幽默在他这里与在普通人那里不一样,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遣、用来放松头脑的解闷,毋宁说,它是一种被迫的、向现存世界发起挑战的手段。——巴尔加斯·略萨
难以想象哪个作家能在他的文字里把不同的语言融合得如此巧妙;纳博科夫、贝克特和卡夫雷拉·因凡特总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惊喜。——苏珊·桑塔格
一本由健谈的人写给健谈的人的健谈书,它庆祝健谈的人在简略之中逐渐消失。 ——莫里斯·那多,文学评论家,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评委
2022年2月4日 已读
拼贴也好马赛克也罢还是说什么视觉听觉意象的重叠打破形式文体的拉美魔幻,或者说这就是一本无聊混乱生硬狡黠的实验作品,都可以。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创新并不能带来太多阅读的惊喜,更多的是作者的矫揉造作。这本书比不上《百年孤独》是有原因的,拿它和《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也是对前两者的损害。只能像欣赏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拼贴艺术、先锋派一样,把它理解为一种对“文学媒介”“文学场域”或者“文学圈”的反叛和突破,其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此,也止步于此。如果要期待从中获得阅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者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体验,自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实验并未持续:写得很好,以后别写了。(译者在这样的文本面前突然给人一种西西弗斯的感觉,确实是辛苦了)
古巴 外国文学 小说 拉美 拉美文学
隳三都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书末没有采用元好问的怀旧之作,而是用黑泽明《蜘蛛巢城》片头哀歌作为结语“看那充满欲念的古城遗址,游魂野鬼仍然徘徊不散。人的欲望,就如惨烈的战场。不论古今,都永不变改……”这一不落窠臼的做法很好地象征了作者对这段惨烈历史进行的灵活处理,即用一种既符合大众总体接受能力又尊重学术界研究成果的表达重塑了这段精彩的历史。其中对史料的处理尤其灵活,将大段文言史料适当地转化为简练的大白话,的确是一种可以采取的方式。不过这样的历史写作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不得而知了。
2021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苦炼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段映虹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0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后者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远大前程的召唤让他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对一个私生子而言,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苦炼》书名取自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物质放在坩埚中进行煅烧和分离,以提炼出纯粹成分的过程,这是整个炼金术的第一步,也是最为艰辛的一个步骤。主人公泽农身兼医生、哲学家、炼金术士几重身份,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自身的认识,都不甘心接受任何现成的概念,而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用毕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来努力获得接近于真理的知识。泽农一生的上下求索,浓缩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代人文主义者对知识和人性的探求。在这个意义上,泽农之死也是一曲文艺复兴终结的挽歌。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
2022年1月12日 已读
以《哈德良回忆录》与此书对读,两者都书写生命、死亡、真实历史语境的还原、同性之爱、同性恋者眼中的女性…但气质截然不同——前者自由、醇美、绚烂,酣畅淋漓;后者禁锢、苦闷、晦暗,艰涩桀骜。尤瑟纳尔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都是对历史转折时期的书写,前者对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后者则将信心化为幻灭的阴影。后附的按语与创作笔记比内容本身更有趣。《苦炼》题解:“作为本书书名的“苦炼”这一术语,在炼金术著作中指的是将物质进行分离和分解的阶段,据说,这一阶段是“大功”当中最为艰巨的部分。今天人们还在讨论,这一表述究竟指的是对物质本身进行的大胆试验,还是可以象征性地理解为思想挣脱陈规和偏见的过程中经受的考验。想来它有时意味着两重意思的其中之一,有时则二者兼具吧。”最精彩篇章:《深渊》《沙丘上的漫步》《最后时刻》
外国文学 小说 尤瑟纳尔 文学 法国
哈德良回憶錄 豆瓣
Mémoires d’Hadrien
8.7 (19 个评分) 作者: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陳太乙 衛城 2014 - 2
她的筆,縮短十八個世紀的距離,直達哈德良時代。
一九二七年,二十四歲的尤瑟娜在福婁拜書信集中讀到:「從西塞羅到馬爾庫斯.奧里略這段時期,曾出現一個獨特的時刻:彼時,眾神已滅,基督未顯,唯人獨存。」從此尤瑟娜念念不忘,展開二十多年的追尋,一心想寫出西元二世紀,這個她認為是自由人的最後一個世紀,而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羅馬皇帝哈德良。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西元一一七至一三八年在位。除了秦始皇,史上另一位也築過長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他曾經到過不列顛行省,築起北方邊境。哈德良熱愛出巡,中東、北非等地都曾留下足跡,在位二十年有十二年居無定所。然而他最為後人不斷傳說的,是與希臘美少年安提諾烏斯的戀情,安提諾烏斯於尼羅河溺水而死後,哈德良在尼羅河畔蓋了一座名為安提諾的城市。總結哈德良一生,文化與感情上的歸宿都是希臘。
尤瑟娜書寫時,不僅在史料之間搔頭,更實際去過許多地方,她在後記寫道:「多少個早晨在哈德良莊園流連;無數夜晚在奧林帕斯主神宙斯神廟旁那一排小咖啡館裡度過。不斷往返希臘各海;小亞細亞條條大路。」二十四年當中,她幾度停擺,甚至焚毀書稿,但終至淬鍊出這本經典之作。
小說以書信體展開,透過老邁的哈德良對十七歲後繼者奧里略的書信,哈德良娓娓道來一個尊貴崇隆的帝王,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如何思索權力、生命、愛情等命題,他也描述自己如何從軍人一步步成為王者,以及他對和平與戰爭的看法。書中對羅馬時代還原了大量細節,是一本寫人生的小說,也是一本寫歷史的小說。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以《哈德良回忆录》与《苦炼》对读,两者都书写生命、死亡、真实历史语境的还原、同性之爱、同性恋者眼中的女性…但气质截然不同——前者自由、醇美、绚烂,酣畅淋漓;后者禁锢、苦闷、晦暗,艰涩桀骜。尤瑟纳尔最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都是对历史转折时期的书写,前者对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后者则将信心化为幻灭的阴影。书后对史料的整理、解读非常有趣,让尤瑟纳尔表现出一个历史学家般的严谨,这种历史感让《哈德良回忆录》显得更厚重,也更能让人信服。
历史 古罗马 外国文学 小说 尤瑟纳尔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5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8.6 (6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成员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尘封往事也在个人心中泛起……这些故事勾画了家庭内部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及人们面对命运时候那种一脉相承的脆弱和温柔。书中的七篇故事既体现了人和自然世界粗粝而深情的交融,也含蓄而节制地勾勒了布雷顿角那些复杂、神秘而质朴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又在人生一些微妙的时刻,抵达了艰难而令人喜悦的彼此谅解。
2666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大雪将至 豆瓣
Ein ganzes Leben
8.1 (31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泽塔勒 译者: 刘秋叶 青橙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6
★一部打动西方人灵魂的作品
★2011年德国格林美尔斯豪森奖
★2016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
★全球30余家权威媒体倾力推荐:因为罗伯特•泽塔勒,奥地利当代文学额外赢得了一种人们再也不想放弃的声音。
★关于爱、生命和死亡,平凡一生中的伟大演绎。
——————————————————
【内容简介】
安德里亚斯•艾格尔度过了备受凌虐的童年,虽然被养父打成残疾,但还是成长为强壮而熟练的工人。他加入施工队,参与第一批高山索道的建设;与玛丽结婚过着安稳的日子,却被一次雪崩剥夺了拥有的一切;他经历过一场战争,在战俘营里待了八年的时间,见证过无数痛苦和死亡。他努力工作,也曾深爱过。在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他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但他不曾怨恨,也没有怒火,而是平静地接受着降临到身上的一切,坚定地留下自己的足迹。
——————————————————
【各界好评】
★本书如同一场美好的思索,思索着远离尘嚣的山谷中一段孤独的生命,以及现代世界如何缓缓地到来。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名作家)
★这一年我最心爱的读物就是罗伯特•泽塔勒的《大雪将至》……从第一页你知道它将重新安排你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令人惊叹、令人心碎的故事,它封装了一个变化、失去和恢复的世界。
——阿努拉哈•罗伊(印度知名小说家)
★我阅读,我惊叹,我享受着每一个句子。罗伯特•泽塔勒轻盈而丰满地描写了一个小人物的大感情。
——沃夫尔冈•赫尔勒斯(德国知名作家、记者)
★一本非常诗意的书,既粗暴又温柔,充满尊严并让人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在读了刚开始的那几页后,会舍不得将它放到一边,这证明文学并非依赖引起轰动的题材。
——《时代周刊》
★泽塔勒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普通的人,生活也是一场非凡的冒险。
——《周日邮报》
★泽塔勒以一个温柔而感人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适应能力,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快乐可以在日常生活和简单的事情中找到。
——《书单》
★读者们会发现,泽塔勒从容地展现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出版人周刊》
★每个举措、每个文字、每个句子——无一不让人细细凝听。这是一首细致、优雅、完整的生命之歌。整个人沉静下来、不能自已,当故事中的悲伤突然止息,却又带来撕心裂肺的大笑和巨大的惊愕。
——《世界报》
★罗伯特•泽塔勒在几个独树一帜的场景中,勾画了超过七十载的永恒生命,像一杯苦甜交织的日落鸡尾酒。
——《明镜周刊》
★泽塔勒创作出了一部优雅而美丽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以一种美丽的语言,安静地、聚精会神地、不带激情地叙述一个人所能够承受的事。这是一位多么令人赞赏的作者,以一本令人无法忘怀的书如此深刻地感动人心。
——《法兰克福报》
德伯家的苔丝 豆瓣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托马斯·哈代 译者: 张谷若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胡适、钱锺书青睐的翻译家张谷若译“哈代三书”,外国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理想藏书”,英语文学中译的三颗明珠,翻译家们研磨学习的盛誉范本——张谷若青年时代以成功译介哈代《还乡》一举成名,继而受胡适委托翻译《德伯家的苔丝》,受到钱锺书等大家的一致赞赏,数十年来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读哈代,就读张谷若的译本”。
★“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关于某时某地生活的写照。这是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展现在一种强烈的想象力、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天才和一颗温柔而仁慈的心灵面前时所显示出来的幻象”。(弗吉尼亚·伍尔夫)
★ 接通当下经验、值得一再重读的大师经典——哈代“所展现出的视野与洞察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哈罗德·布鲁姆),犹如一阵恒久吹拂的强风,古老的经验裹挟着复杂的情感、开阔的风光、丰沛的诗意、深刻的悲悯,一直吹向我们今日今时的生活。
★ 封面采用日本进口高端蒙特利卡彩纸,整版烫金,定制细丝带,为传世名著打造精装典藏版本。
内容简介:
《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托马斯·哈代所写最后两部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不仅在作者本国,而且在世界范围,久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为专业研究人士所瞩目,为电影、戏剧界的艺术家们所礼遇,一百多年来早已被公认为哈代最优秀的代表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学经典阆苑。读者和评论界大多认为,这部作品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苔丝这一女性形象。苔丝的父亲是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怠惰,愚昧无知;母亲过去是挤奶女工,头脑简单,图慕虚荣,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苔丝作为这样一个家庭中的长女,接受了当地农村小学最初步的教育之后,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在饲养场、牛奶场和农田劳动。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实际面临的却是环境的愚昧、经济的贫困、暴力的污损、社会的歧视、爱人的遗弃,她面对种种有形无形的势力摧残,经历了对世俗成见的怀疑、否定和抗争,最终仍成为可怜的牺牲。哈代为苔丝设计的人生舞台时限极短,从她在家乡村野舞会上出场,到她在标志死刑的黑旗下丧生,历时不过五六年,但她那短暂一生中的种种遭遇,却足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2021年12月29日 已读
《德伯家的苔丝》这个故事在现代社会之所以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和启发性,并不在于女性的处境毫无改变,而在于我们是否仍然坚信有一种合理的、现代的、世界性的新观念最终能战胜愚昧的、陈旧的、地方性的旧传统。类似的强暴故事在今天就算不幸发生,也总能通过一些途径更好地加以解决。但一种建立在理解、宽容、公正基础上的尊重差异性的世界性观念还远没有战胜普遍存在的“吃人”的社会惯习。网络世界自然是让人们普遍比之前更加见多识广了,但人们依然在不同的地方争吵不止。可见很多顽固陈旧的观念仍然树立起深沟高垒,故步自封。人们依然聚集在一些保守、陈旧、落后的观念背后,手牵着手肆无忌惮地“吃人”。在如此这般的共同处境下,人性的恶只会散播得更加彻底,那些善良、美好、坚韧的人类灵魂始终无法扛住这样的撕扯。
世界文学 哈代 外国文学 小说 想读
布雷顿角的叹息 豆瓣 Goodreads
No Great Mischief
8.2 (26 个评分) 作者: [加]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文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2
两百多年前,苏格兰高地麦克唐纳家族的“红头发”卡隆带领妻儿跨越千山万水,从苏格兰来到遥远的新大陆,在那片拥有茂密森林与漫长冬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红头发卡隆的后裔们陆续离开布雷顿角这座海岛,散落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南美洲的矿区、非洲的沙漠……但无论走多远,布雷顿角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永恒的牵挂。那对着巨头鲸歌唱的夏日,少年追逐彩虹的背影,那些有关忠诚与背叛的传说,在岁月的狂风暴雨中,幻化为一声温存而沉重的叹息:
“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布雷顿角的叹息》故事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之间,主人公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早已离开家乡,对往事的记忆也已模糊,但与哥哥、妹妹的交集却让他时常在不经意间回想起童年生活和祖辈的故事,他最终理解了血脉情深与那超越一切伤痛苦难的故土情怀。
这也是一部有关文化溯源的作品,是一部缩小版的苏格兰移民史。透过个人成长与家族变迁,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展现了两个世纪以来动荡的加拿大文化版图,探索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斥共生的历程。
我将宇宙随身携带:佩索阿诗集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程一身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6
★葡萄牙国宝级诗人佩索阿最重要异名
★阿尔贝托·卡埃罗诗歌全收录!
★以纯粹的感受把握自然,不思考,是唯一的纯真
【编辑推荐】
阅读卡埃罗是理解佩索阿的重要通道。佩索阿以迷人的“异名书写”筑造了神秘而独特的文学宇宙,卡埃罗在众多异名者中被尊为大师,他是“客观诗人”“自然诗人”, 强调以感觉把握自然,而反对思想式认识。
【内容简介】
作为葡萄牙国宝级诗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佩索阿以迷人的“异名书写”筑造了一个富饶神秘的宇宙,他一生创造了众多异名者,各自拥有不同职业、个性,属阿尔贝托·卡埃罗最为重要。卡埃罗是“自然诗人”“客观诗人”,被其他异名者尊为大师,一生大部分时光在农庄度过,有着金头发、蓝眼睛,是个孤儿,只完成了小学教育。
本书收录卡埃罗创作的所有诗歌,包括《牧羊人》《恋爱中的牧羊人》《牧羊人续编》三部分。卡埃罗写诗希望不带任何哲学思想,只要真实地看待万物,强调以感觉把握自然,而反对思想式认识:“我观看,事物存在。我思想,只有我存在。”
【他人评荐】
佩索阿是令人惊奇的葡萄牙语诗人,此人在幻想创作上超过了博尔赫斯的所有作品。——哈罗德·布鲁姆
只有那些耐心阅读作品的人,以及在精神上做好准备的人,才能对卡埃罗的预见和智力上的一致性做出令人吃惊的评价。——里卡多·雷斯(佩索阿另一异名者)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佩索阿以“卡埃罗”之名进行的关于“客观诗学”(物的诗学)的尝试。这本书中收录的诗歌主要关于具体的自然物、否认事物“内部”的意义、观看与思考、感觉的纯粹性、拒斥修辞,并最终建立起一种关于物的疏离与冷漠的目光。很明显,这样一种“物的诗学”并不存在,因为它背离了诗歌的本性。这样的尝试也就导致全书的诗歌无一句能击中人心,就像那些干瘪无聊的极简主义绘画作品一样。意义都被驱赶到了这种形式试图表达的“观念”之中,于是“去诗意化的诗歌”在此只剩下躯壳(这么看,书名“我将宇宙随身携带”竟然是全书最有意思的一句了)。
佩索阿 外国文学 外国诗歌 文学 葡萄牙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 豆瓣
There Is Simply Too Much to Think About: Collected Non-fiction of Saul Bellow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索尔•贝娄 译者: 李纯一 / 索马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从芝加哥到纽约、巴黎、马德里、托斯卡纳……从经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少年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散文精选首次出版,讲述自己奇妙的人生旅程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散文精选,见证二十世纪美国的繁荣与衰落
★ 收录索尔•贝娄最知名的散文,同时精选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
★ 菲利普•罗斯、角谷美智子盛情推荐
————————
本书由《贝娄书信集》的编选者本杰明•泰勒编选,既收录了贝娄最知名的散文,又精选了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轨迹——这是一位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作家,他记录了战后美国人经历的精神危机。如何从现代社会突围成功,贝娄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