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5 - 11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存在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Being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汪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我可以说:“如果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所有快乐,我就会很幸福。”我也可以说:“如果我达到了最佳的自我完善,我就会幸福。”——艾里希·弗洛姆
《存在的艺术》的第一部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开始讨论生活的艺术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9.1 (8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天边有一块乌云 豆瓣
天边有一块乌云
作者: 刘东 2018 - 6
本书为刘东教授先秦理性主义三部曲的*部。
作者基于比较研究的独特视角,在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强烈反衬下,潜回儒家学说的原生场域。作者在萨特哲学的现代起点,看到了*为类似先秦儒者所面临的初始思想。孔子那些使人如沐春风的教诲,竟是源自对于生命有限的悲恸自省,作者以天边的乌云为喻,肯定了儒家在现世悦乐的精神之外,更有对历史的不确定、人生的偶然与无常、天命的莫测与残酷的清醒判断,正是这种认识守住了中国文明的底线,延续至今。
作者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行解释,都循序进行了基于自家理解的评估。作者以“绝地天通”平衡了“天人合一”之说;以“认识优先”修正了“伦理本位”;提出了“儒杨互补”的命题,以补正以往的“儒道互补”之说;更以“内在而不超越”的判断,干脆否定了“内在超越”之说。
2018年8月22日 已读
本书并没有进行“儒学”与“存在主义”之间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顶多可以说是有选择性地(因此自然也是片面地)借用了存在主义的一些问题,以发掘作为思想资源的儒家学说中能往存在主义上靠的部分来借题发挥。总体而言实为一脉相承了李泽厚的问题意识,即通过对儒家学说的重新发明来确立此文明体的主体性,实现一次“招魂”,同时又掺杂进自己的思考以实现对其师的批判。简单说来就是用儒学的资源来实现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同时用存在主义的思想来证明儒学的合理性。令人印象深刻的,且不说粗糙的大段自我引用,光是各种零碎知识的附着非但没有增添笔力,反倒让人觉得累赘,从而也就模糊了书中本该成为闪光点的宝贵想法。总而言之,话糙理不糙,或可睡前读。
儒学 先秦 哲学 存在主义 理性主义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9.1 (4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2 (111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17年2月7日 已读
地球上的全部科学,压根儿不能是我确信这个世界是属于我的。清醒的认识在隐喻中沉没了,不确定性在艺术作品中找到了归宿。与之相比,山丘柔和的线条和夜晚摸着激跳的心口,教给我更多的东西。
上海译文 加缪 哲学 外国文学 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