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苏轼十讲 豆瓣
9.6 (37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7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
《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宋代中国的改革 豆瓣
Reform in Sung China: Wang An-shih(1021-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7.9 (1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健 译者: 张钰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白沙宋墓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0
这不仅是一份客观、忠实、完整的考古发掘记录,更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眼见之物以外的文献和图像史料,通过细致的搜寻、鉴别、筛选、排比,作者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中国历史考古学开创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典范。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 豆瓣
作者: [清]厉鹗 辑 / 胡小罕 胡易知 校注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8
《南宋院画录》是厉鹗对南宋百余年间画院机制、人物、画作相关文献所做的彙集。本书对于全面认识理解南宋院画以及南宋整个画坛的情况,梳理以元明文人画为主线的画风嬗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系对清人厉鹗所撰《南宋院画录》艺术的整理,以校笺、图释的形式将院画的文献梳理一番,为读者释读《南宋院画录》提供门径。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 豆瓣
作者: 贾敬颜 中华书局 2004 - 8
全稿以书为篇,凡十有三篇,约字30万字,其中五代后晋一人,元人王恽、张德辉、周伯琦三人,而以宋人胡峤、路振、王曾、许亢宗、王寂等五人为最多。明以前有关东北边疆地区之主要游记,大抵均囊括于此。贾子以其一已的比较完整地学术休系和独到的风格,一一为之热电厂比较勘,爬梳钩稽,间附已意 ,每篇以本书原文为纲,有原注者次之,已之注释又次之。注释或云“颜案”或否,均另起行,序次井然,尤便读者,释文短者数字,长者数百或过千字,无则从阙,不著一字,不强以不知为知,知必引史为证,以伸已说,亦有引而不发,以俟来哲。
艺文中的政治 豆瓣
作者: 黄宽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过程·空间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小南 主编 / 曹家齐 副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为《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二书的姊妹篇,分“文书性质与日常政务”“制度因革与政治理念”“地方军政与中央决策”“仪式空间与政治文化”“周边关系与内政措施”五个部分,对宋代政治史进行动态考察。诸文作者自过程和空间两个视角出发,关注政治史的演变“路径”,考察宋代政治史的不同议题,探索制度运行与人物活动的实态,以期丰富对于宋代历史的认识,从而让对古代历史的面貌,产生更加真切的了解。
本书自过程和空间两个视角出发,关注政治史的演变“路径”,考察宋代政治史的不同议题,探索制度运行与人物活动的实态,以期丰富对于宋代历史的认识,从而让对古代历史的面貌,产生更加真切的了解。
理学、士绅和宗族 豆瓣
作者: 章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长时段内,以徽州为代表区域,深入研究了理学在地方社会的传播、士商群体的形成以及宗族组织的出现,三者之间相生相成的历史。本书认为,明代徽州宗族社会的出现,根植于十二至十五世纪宋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缘环境的影响,是理学价值观深入传播之下,士绅和商人等主导人群共同塑造的结果。本书采用了整体史的新视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历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强调对方志、文集、谱牒等官私文献的综合利用,尤其注重在旧史料中开掘新内容,对人物传记和微观史实多有细致的考辨,兼具汉学研究的特色。
南渡君臣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前四十年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为核心,包括对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秦桧专权、苗刘之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
舆地纪胜(全八册) 豆瓣
作者: 王象之 中华书局 1992 - 10
《舆地纪胜》200卷,是一部私家撰写的大型地理总志,记载南宋疆域府州军监,其下列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行胜、景物、故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12门,本书是研究南宋以前地理的重要文献,由于其大量辑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所以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流传绝少,为四库全书所未收。此次影印出版,由复旦大学邹逸麟教授撰写前言,详述该书版本及价值。本书后附地名、人名、碑记索引等。
刺桐梦华录 豆瓣
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46–1368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苏基朗 译者: 李润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旁征博引,涉猎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几乎将关乎中古闽南泉州的材料搜罗殆尽。作者将所有涉及闽南研究的文献划分为四大类:一是涉外关系资料,包括与闽南有关的涉外纪录、外交关系、外国人活动、居住区域、对外贸易等;二是高雅艺术资料,包括闽南地区的艺术理论、民间传说、文化遗产中的技术资料等;三是地方史资料,包括与闽南地方史有关的各种文献、当地学者的著述等;四是社会经济史资料,包括近期围绕宋元泉州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的各种研究成果。作者搜集和使用资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经济史或地方史研究的范畴,所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考证可信。此外,《刺桐梦华录》还绘制了不同历史时期与闽南泉州有关的数十幅资料表格和大小地图,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直观的图例;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差不多成为研究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法律、建筑、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指南。
宋宴 Eggplant.place 豆瓣
9.3 (16 个评分) 作者: 徐鲤 / 郑亚胜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蒸羊煮鱼、素食仿菜、粥面汤羹、糕饼蜜饯,从宫廷飨宴、文人茶会,到平民餐饭
——七十佳肴,回味两宋风流。
春之清爽,夏之圆熟,秋之鲜香,冬之醇厚——四时为限,不时不食。
节庆时俗,风物掌故,诗词名画——信笔游宋,无知无味。
脱始于《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食谱,以今日食材,还原古法美味。
共赴一席宋人飨宴。
————————
或许你从未见过如此“丰盛”的一本书。
它是食谱,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上手容易。
它是随笔,跟着作者信步闲逛于宋朝的市井乡间:每道菜背后有什么名堂,菜市货摊新上了什么,寒食重九、春秋社日有哪些热闹,知名的文人雅士为“吃”留下了哪些佳话、笑话……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
它也展现了宋人的美学,收录宋画、书法、唐宋器物图片还原其时情境,赏花、焚香、玩物……由“吃”延展开去,欣赏一个大雅与大俗兼备的迷人时代。
宋宴,是一场宋朝文化的盛宴,色香味俱全,带领你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人丘壑 豆瓣
作者: 高木森 2019 - 1
《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一书将五代、两宋联结,阐明彼时绘画发展的经纬脉络。五代、两宋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黄金时代,当时的画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机遇下创造了绘画的新时代。新的艺术哲学、美学,新的题材和笔墨技法,为其后一千多年的绘画发展立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前六章即分论五代,北宋前期、中期、晚期,南宋前期、后期。最后一章“附录—古画鉴赏专题”收录五篇论文。第一,分析《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时代、人物情节、构图安排等。第二,解析《早春图》是否经裱画师改造。第三,从笔法和布局风格探讨《风竹图》的创作年代。第四,仔细分析《清明上河图》,包括创作年代、所画的内容与时节,最重要的是对所绘地点做深入分析探讨。第五,关于《明妃出塞图》与《文姬归汉图》的解读,因为这两幅画的人物、布局只有极小的差异,但一是“出塞”,一是“归汉”,有许多神秘议题待解。
谁谓荼苦 豆瓣
山家清供
8.0 (5 个评分) 作者: 翁彪 / 梦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根据《山家清供》整理改编。《山家清供》,北宋林洪著,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
2018年12月13日 已读
拿到书之后有种被骗了的感觉……(还好最后附有原文……要不然真的报警了……)
2018 Food 宋史 格调
斯文 豆瓣
作者: [美] 包弼德 译者: 刘宁 / 刘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1
作者在考察唐宋士人从门阀士族向文官再向地方精英转型的基础上,以“斯文”为核心概念,围绕“学”在士人身份确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学”的内涵由文化向伦理的转向,细腻勾勒了唐宋士人价值观演变的轨迹。
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 豆瓣
作者: 王美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10
《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力图从官方礼制体系的完善、庶民礼仪的修订、州县地方的礼仪规定和实际推行、礼法合流的影响、地方官的礼仪教化实践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和论述唐宋时代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向及其影响,探究唐宋社会变迁的趋势特征及其内涵意义。 唐宋时期,官方礼制渐趋下移至地方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间,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皆有空前的提升。随着官方礼制的下移,地方社会风俗移易,士庶百姓开始被纳入礼法约束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了地方与中央、个人与国家在观念和行为两方面的渐趋一致,而此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则是,朝廷的控制力正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豆瓣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
作者: 方震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宋徽宗 豆瓣
Emperor Huizong
7.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韩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看点】
★ 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抛开中国传统史学符号化的道德指责,伊沛霞教授以“了解之同情”的现代学术立场与现代政治观点,从宋徽宗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了北宋末期的历史与时代风貌。
★ 北宋末期,中国的艺术水平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天赋极高的艺术家皇帝,在书法、绘画、诗词、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宋徽宗在位年间,有何种影响。 他和同时代艺术家,如何往来。以绘画为例,作者选取五幅名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宋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位二十余年,宋徽宗犯过哪些错误?在走向盛世的时刻,宋徽宗在面对外交、战争、党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时,出于何种目的,做出了哪些决策,使得情势急转直下,乃至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内容简介】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最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首部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为道经作注,还让臣民也接受并践行这种信仰,不过他对道教的虔诚最终偏离了儒学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国能力。
【推荐】
就史籍解读与史学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个案。在习见的历史叙述中,徽宗无疑是反面形象。本书作者强调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开以往的评价框架,以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多种细节,拼织出形象丰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图从徽宗的角度去观察他的世界,以求对其活动有所理解;并且尝试在世界君主制度的范畴内,用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皇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讲述徽宗的故事。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伊沛霞教授将个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结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么推动着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复兴和政治改革,为我们理解统治者仍在灌输的激情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不管这种激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岭南大学教授)
自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来,还没有大学者为普通读者写一部中国皇帝的传记。伊沛霞广泛征引各类原始材料,按照主题和时间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处理,修正了徽宗长久以来的负面形象。她没有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这个角度来解读宋徽宗,而是努力从徽宗的视野来看他的世界,并时刻意识到徽宗在做决定时究竟掌握哪些信息。伊沛霞对宋徽宗生平的解读是人文主义的,并带有心理学上的说明,她试图重新想象皇帝威严的外表下隐藏的脾气秉性、真情实感和个人思想。
——李瑞(Ari Daniel Levine,乔治亚大学教授)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方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