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欧
何为真正生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何为真正生活
哲学家如何理解青年?
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
如果可以,79岁时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本书包含《何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们……》两部分。
《何为真正生活》收录了阿兰·巴迪欧面向年轻人的三个讲座,探讨了当代青年与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如此了解你们……》很大程度上是《何为真正生活》的延续,巴迪欧在其中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爱的多重奏 豆瓣 Goodreads
7.9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邓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2019年6月3日 已读
“爱,就是用世界上既有的一切来赋予生命以活力,打破和跨越孤独”,爱是duex,是忠诚,是一种关于延续的体验,是接受一种差异性。巴迪欧的爱之宣言带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多么崇高,多么宽容,多么美好。
哲学 学术 巴迪欧 巴迪欧及其研究 巴迪欧著作集
圣保罗 豆瓣
Saint Paul: La Foundation de L'universalisme
作者: [法] 阿兰·巴丢 译者: 董斌孜孜 / 林草何 (注释 解说词) 漓江出版社 2015 - 1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本书最好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聖保羅: 普世主義的基礎 豆瓣
Saint Paul: La Foundation de L'universalisme
作者: 阿蘭.巴迪烏 译者: 陳永國 橄欖出版有限公司 2011 - 6
在本書中,巴迪烏閱讀出保羅思想的政治性,並透過保羅這個人物精彩地詮釋了復活、受難(死亡)、恩典、信望愛等傳統基督教視為重要的主題。巴迪烏認為保羅是一位革命家,而分析出保羅對其所處的環境與世界觀提出激進的反抗思想。他逐步地梳理保羅如何在基督教信仰的復活事件中尋找到一種更新與突破的可能,及其如何區隔並面對與先知(希伯來)、智者(希臘)思想的差異之處。
哲学宣言 豆瓣
5.8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上个世纪末,以利奥塔、德勒兹、德里达、拉库-拉巴特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宣布哲学,尤其是其本体论哲学业已终结。似乎在那一刻,我们仿佛进入到一个哲学死亡的时代。当代法国思想家巴迪欧则反其道而行之,将矛头指向了这种哲学终结论,他大声质问道:“哲学终结了吗?”不,永远不会终结!只要我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哲学就不会终结。因此,对于巴迪欧来说,写一部关于哲学的宣言是必要的,这种肤浅的哲学终结论,不过是自尼采和海德格尔以降诗人时代的副产品,当将本真同诗歌联系起来,便遮蔽了本真同其他真理程序(数元、革新的政治、爱)缝合的可能性。因此,在今天,与其掩耳盗铃般地说哲学终结,不如开宗明义地大胆宣称:哲学存在!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一个更为错综复杂的今天重新发现哲学。
当下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ie und Aktualität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蓝江 / 吴冠军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两位世界级思想家的对谈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最具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成问题的正是哲学本身,因为根据巴迪欧所言,哲学除了干预与担当外,什么也不是,哲学不会被学术性的学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义进行言说;齐泽克所相信的却正与人们期待的相反,他认为哲人必须介入,介入时代的诸种关键性问题中,但他无法为这种介入提供任何方向,这表明“问题问得不对”,他认为改变论争所使用的术语、把哲学定格为反常性与溢出会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
【学者及媒体推荐】
贯穿着这本书的问题,即哲人是否应该参与当下的事件并对之做出评论,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把它特别放在一个哲学性的样态中加以讨论,再来回答,已经是不够的了——哲人不仅应该阐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彼特·恩格尔曼,德国哲学家
·
如何能使哲学重新恢复它的真正志业,即作为一种伦理与政治介入的形式?在这场鲜活的、易读的论争中,两位欧洲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他们的答案,从中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以及分歧。
——皮特·丢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
·
本书对暴力与饥荒、爱与恨领域内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人去深入理解这两位世界级的激进思想家,他们重新审视了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通过一场智识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反抗专制政府权力与暴力的谈话。
——《纵览》(Spectrum)杂志
···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阿兰·巴迪欧和斯拉沃热·齐泽克均为目前国际上炙手可热的左翼哲学领军人物。在本书中,两位哲学家围绕“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这一经典命题进行写作与对谈。
3、本书包含三篇文章,前两篇为两位哲学家各自写就,后一篇为两人的对谈录,从多层面讨论哲学的地位问题,其中涉及时政、哲学史和文化现象等,极具思辨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