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豆瓣
作者: 楼劲(主编) 2020 - 6
楼劲主编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靠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为2017年8月邯郸召开的中圈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参会论文的选录,研究主题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 理、思想等诸多领域,围绕“3-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研究。是近年来靠前外魏晋南北朝史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次集体展示。
是,大臣 第一季 (1980) Eggplant.place 豆瓣
Yes Minister Season 1 所属 : 是,大臣
9.7 (591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惠特莫尔 / Sydney Lotterby 演员: 保罗·爱丁顿 / 奈杰尔·霍桑
本剧叙述在野党影子内阁成员Jim Hacker在帮助本党大选获胜之后得到行政事务部(DAA)部长的职务,从此开始面对以部秘书Sir Humphrey Appleby为首的公务员体系,而他的公派私人秘书、同属公务员的Bernard则夹在了当中。在Hacker所代表的政客以及Appleby所代表的公务员之间因施政而发生的种种冲突之中,两人的关系不停地发生变化,既有互相捂盖子,也有互相揭老底。与此同时,英国政治体制(包括政党体制和公务员体制)中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弊端和黑幕也展现在观众眼前。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大量喜剧情节和台词展开。在本系列后半部分的《Yes Prime Minister》中,Hacker通过党内角力当上了首相,而Appleby也已先他一步当上了首相秘书,两人的故事移到唐宁街10号继续展开。
苏联解体亲历记 豆瓣 Goodreads
Autopsy on an Empire:The American Ambassador's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Jack F.Matlock, Jr. 译者: 张敏谦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2
《苏联解体亲历记》的作者小杰克·F. 马特洛克作为美国驻苏大使,目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他在苏联11年,对苏联问题了解得透彻而明晰。
2000年以来的西方 豆瓣 Goodreads
7.8 (19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一頁丨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 - 4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拥抱战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Embracing Defeat : Japa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豆瓣 Goodread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其它标题: 支配与抵抗艺术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 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共产党宣言 豆瓣
9.5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译者: 陈望道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1 - 7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20年陈望道完成《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本书以陈望道译本为底本,精心编校,对部分字句进行了简要注释,校正了个别文字讹误,标注了与现行译法差别较大的字词,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同时,书中依据1920年8月初版本进行高清影印,呈现经典“原貌”,增添了本书的珍藏属性,是一册小巧精美的经典作品。
现代性及其不满 豆瓣 Goodreads
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Making and Unmaking the Bourgeois from Machiavelli to Bellow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蒂文·史密斯 译者: 朱陈拓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1
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公开课姊妹篇,施特劳斯派经典之作
一本书囊括现代哲学大师名著
从文艺复兴的马基雅维利到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索尔•贝娄,
从小说与人生故事中,获取政治智慧,体验哲思愉悦。
现代人有什么特殊?古代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现代人真的比古代人更幸福吗?
——理解现代心灵,应对孤独虚无,走出现代性困境
编辑推荐
◎作者史密斯为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名家,极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社科畅销书《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姊妹篇;施特劳斯派政治哲学经典之作;
荣获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讨论备受关注的古今之争和现代性危 机,思想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何为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
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批判者的理路。
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思想史的典范之作——丰富、有穿透力、富有意义。史蒂文•史密斯完全把握住了关于现代性的智识传统,另外他还有一种行文清晰却不因此牺牲论题复杂性的天分。他让我们以新鲜的目光去看待许多有价值的事物。当他的学生一定很快乐。
——莱昂•威瑟迪尔,《新共和》知名编辑
★无论你是拥护现代性,还是从前现代或后现代角度对现代性提出批判,这都是一本会让你着迷、启迪你、激发你思考的书。其中的每一章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论述文章成篇,而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论证。与此同时,阅读它们还能带来最高级别的智性愉悦。
——迈克尔•沃尔泽,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士
★史蒂文•史密斯有力而简明清晰的思想史论著为我们关于“古今之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貌似各不相关的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是如何通过探讨永恒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观念的。作为一部关于“我们西方人如何来到今天”的著作,《现代性及其不满》会对我们关于自身未来的讨论大有裨益。
——迈克尔•罗斯,卫斯理安大学校长
★史蒂文•史密斯及时而有见解的新著,提出了许多深具洞见且范围广阔的对现代性及其内在冲突的讨论。未来的许多年里一直会有人阅读它。
——查尔斯•格里斯沃德,波士顿大学布恩哲学讲席教授
帝国的技艺 豆瓣 Goodreads
9.1 (9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利马之梦 豆瓣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吕晓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 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推荐语
亲身参与秘鲁政治的个人经历已足够炫目,不过这本书更动人的是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这些发问不仅会蕴结沉郁的忧伤,还能激发平静面对一切不确定的时代勇气。——历史学家、作家 罗新
《利马之梦》以一段极为特殊的观察性参与经历,精彩再现了2016年秘鲁总统选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透析拉美政治的现实与超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郭洁
晓宇是我心中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模样,视野开阔、生机勃勃,随时准备卷起袖子,进行一场智识与经验的双重冒险。这本《利马之梦》正是明证。——作家 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文本的世界越来越恢宏,却永远无法取代经验的世界。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的晓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英伦的象牙塔远赴南美的喧嚣街头,对秘鲁政治进行了一番沉浸式体验,体味到“进入现场”的伟大意义,无意中也重拾了中国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传统。——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美文学研究者、译者 张伟劼
利马之名源自南美当地的克丘亚语,本意是“说话者”,而晓宇的《利马之梦》难得之处在于,其中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学人将实践、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后的言说。全球化时代中国去往海外的参与者虽然日渐增多,却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书斋中的研究者视野日渐广阔,但却难以落到实处。晓宇的经历也许很难复制,但国人需要这样一猛子扎进未知的勇气,也需要坚持思索的“知识分子的矫情”。——文学博士、译者 王渊
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為什麼國家、公司領導者的「壞行為」永遠是「好政治」?) Goodreads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9.1 (8 个评分) 作者: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 Alastair Smith 译者: 王亦芎 遠流 2019 - 1 其它标题: 獨裁者手冊 / 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為什麼國家、公司領導者的「壞行為」永遠是「好政治」?)


  #5個任何政治制度下都得以成功的法則
  #13種奪權的方法
  #6個讓你永遠不會下台的建議
  #3大政治群體
 
  本書揭露了世界各地統治者權力法則運作的真相:
  不管表面上提出再多「國家價值、社會利益、理念與願景」,
  其背後的意圖永遠是延續自己的統治生涯,
  而我們可以如何利用統治者的意圖,
  改善國家的政治制度或公司的治理。
 
  不管是民主政體、企業、慈善組織還是獨裁國家的領導人,只有一個共通的特質:他們想要延續自己的統治。
 
  本書從這個基礎論點出發,大膽提出全新的單一架構理論,把我們所知的一切政治現實全部解構。那就是:國家沒有所謂的利益,人類才有。不管是非洲的獨裁國家還是亞洲的模範民主,領導者個人的利益與行動,永遠是驅動一切政治行為的力量。不管表面上提出再多「國家價值、社會利益、理念與願景」,背後的意圖永遠是延續自己的統治生涯。
 
  接著,作者提出了一套極為簡單的方法,可以供任何想要長久統治的人參考並照著辦。包括
  ・創造權力的三個基本群體:廣大人民、重要成員、關鍵核心群
  ・關鍵核心群的人數越少越好
  ・切忌讓任何支持者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找到利益、控制利益、分配利益
  ・絕對不要把利益從支持者手上拿開
 
  只要理解政治運作的基本道理,我們就可以真正解讀每天在我們身旁發生的政治議題,包含「為什麼公司虧錢但高層享高薪」、「為什麼政客瘋狂舉債」、「為什麼立委選舉要採用小選區制度」、「為什麼財稅法規永遠是國會攻防的熱點」、「為什麼要尋求年輕選民的支持」、「為什麼要提出歡迎移民的政策」、「為什麼要一直擴張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為什麼一方面要為人民謀福,一方面又誓死反對敵對陣營的好倡議」等。
 
  本書大量引用讀者容易理解的歷史事實與社會現況為例證。最重要的是,書中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針對如何改革民主制度、如何改革公司治理、如何擴大民意基礎等等議題,使我們更容易改變成真。

名人推薦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胡忠信/歷史學者、電視、廣播主持人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各界推薦
  (按姓氏筆畫)
 
  ★這本書完美闡述了「民主制度的不完美」。沒有閱讀門檻、內容深具啟發性。—金融時報

  ★每位公民必讀!史上最佳政治主題書籍!—百萬觀看起跳政治主題網紅CGP Grey

  ★作者寫得非常清晰,論點非常聰明,而且旁徵博引,從經濟、企業、歷史、政治科學等領域引出大量例證。現實生活裡,幾乎找不到反證來駁倒作者提出的案例。—華爾街日報

  ★下次再有領導者宣稱自己「站在為了國家好的立場」在講話,請把「國家」兩個字用以下取代:「繼續執政」。—英國獨立報

  ★可以挑戰馬基維利《君王論》經典地位的新書出現了!這本書好棒,可以刺激我們思考。閱讀的時候,我發現我不但是「認同」書中看法,甚至是「被說服」了。—Enlightenment Economics.

  ★凱撒大帝、惠普公司、民粹集團、美式足球綠灣包裝隊…書中這些例子讓我們漸漸瞭解法治、國家治理、民主的原則。美國開國先聖一定會愛死這本書。—R. James Woolsey,美國國家情報總監

  ★本書讓我們對於政治系統有了更深入的瞭解。—Roger Myerson,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

公园与游憩 第二季 (2009) 豆瓣
Parks and Recreation Season 2 所属 : 公园与游憩
9.4 (62 个评分) 导演: 保罗·费格 / 赛斯·戈登 演员: 艾米·波勒 / 拉什达·琼斯
由著名女笑匠Amy Poehler联手"The Office" 的 Michael Schur制作的喜剧《parks and recreation》已经昂首迈进了它的第五季。此片依然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发生在虚拟的印第安纳州小镇Pawnee,公园与游憩部门里发生的 种种趣事。我们的Leslie Knope (Amy Poehler),上季末她还是公园与游憩部门的副部长,如今已荣誉晋升为Pawnee的市议员了。这一季故事线有着多种悬念,比如我们的Leslie(Amy)和她的Nerd男朋友Ben Wyatt(Adam Scott)的远距离恋爱能坚持下去吗?Leslie史上最酷的前BOSS Ron Swanson(Nick Offerman)能迎来爱情的第“三”春吗?
幕后危机 第一季 (2005) 豆瓣
The Thick of It Season 1 所属 : 幕后危机
9.1 (58 个评分) 导演: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演员: 克里斯·艾迪生 / 詹姆斯·史密斯
从搭足腔调的《大臣》《首相》到出口必带F的《幕后危机》,从撒切尔的保守党政府到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唐宁街还是那个唐宁街,BBC还是那个BBC,(破烂熊当然也还是那个破烂熊),这次的倒霉蛋换成了社会事务部。大臣休·艾伯特和他的班底,有无穷无尽的屁股要擦,有没完没了的骂要挨,每一天都在诚惶诚恐鸡飞狗跳颠倒黑白、还有来自马尔科姆女王铺天盖地的脏话中度过……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一切都在一种冷静冼练的手提拍摄式的新闻摄影风格中呈现,现场感十足,要的就是让你相信,政府就是这样尽皆癫狂。这部BBC于2005年拍摄的政治喜剧,囊括了当年包括BAFTA的各项喜剧大奖,据说已经被美国看上要翻拍。
美国谍梦 第一季 (2013) 豆瓣 Bangumi
The Americans Season 1 所属 : 美国谍梦
8.4 (54 个评分) 导演: 加文·欧康诺 / 亚当·阿金 演员: 凯丽·拉塞尔 / 马修·瑞斯
该剧是根据2010年俄罗斯间谍网曝光事件改编,主创本人曾于1990-94年担任中情局特工。
美苏冷战期间,里根刚刚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一对前苏联克格勃间谍奉上级指令潜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区伺机收集军政情报。伪装成一个美国式家庭——丈夫Philip(马修·瑞斯 Matthew Rhys 饰),妻子Elizabeth (凯丽·拉塞尔 Keri Russell 实),与一对不知道自己身事的子女13岁的女儿Paige(霍利·泰勒 Holly Taylor)和10岁的儿子Henry一起生活。FBI探员Stan(诺亚·艾默里奇 Noah Emmerich 饰)乔装成平民搬到他们隔壁对其展开调查。而同时,他们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亲密和真诚,但是冷战的升级和间谍组织对他们保持的关注和监视也在考验着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关键的是Phillip越来越适应美国的生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是,大臣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林恩 / [英] 安东尼·杰伊 编著 译者: 王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是,大臣》是根据1980年代英国BBC同名剧集改编的小说。 本书讲述了吉姆•哈克在帮助本党大选获胜之后得到行政事务部(DAA)部长的职务,从此开始面对以行政部常任秘书汉弗莱•阿普尔比爵士为首的公务员体系,而他的公派私人秘书、同属公务员的伯纳德则夹在了当中。在哈克所代表的政客以及汉弗莱所代表的公务员之间因施政而发生的种种冲突之中,两人的关系不停地发生变化,既有互相捂盖子,也有互相揭老底。与此同时,英国政治体制(包括政党体制和公务员体制)中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弊端和黑幕也展现在观众眼前。
是,首相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乔纳森·林恩 / [英]安东尼·杰伊 译者: 徐国强 / 闫春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本书是《是,大臣》的续篇。在《是,首相》当中,大臣吉姆•哈克在党内角力中意外地当上了首相,汉弗莱爵士也提前一步升迁为内阁秘书,而伯纳德则荣任首相的私人秘书。于是,官僚帝国的故事继续在唐宁街十号展开。 小说以及之前的《是,大臣》以吉姆哈克的日记为主,辅以其他政府官员的备忘录、信件等,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记录中互相参照,幽默、辛辣,非常精彩。
Duty Free Art: Art in the Age of Planetary Civil War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Hito Steyerl Verso 2017 - 11 其它标题: Duty Free Art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art in the era of digital globalization?
How can one think of art institutions in an age defined by planetary civil war, growing inequality, and proprietary digital technology? The boundaries of such institutions have grown fuzzy. They extend from a region where the audience is pumped for tweets to a future of "neurocurating," in which paintings surveil their audience via facial recognition and eye tracking to assess their popularity and to scan for suspicious activity.

In Duty Free Art , filmmaker and writer Hito Steyerl wonders how we can appreciate, or even make art, in the present age.

What can we do when arms manufacturers sponsor museums, and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artworks are used as currency in a global futures market detached from productive work?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 information, fake news, and the digital white noise that bombards our everyday lives? Exploring subjects as diverse as video games, WikiLeaks files, the proliferation of freeports, and political actions, she exposes the paradoxes within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economies, visual culture, and the status of art production.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1年8月18日 已读
一晚上时间读完,酣畅淋漓。作者用非常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解答了包括分税制、土地金融、债务、贸易战等等让人困扰的重要经济现象,让门外汉也能大概把握中国的经济现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更能体会到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迥异于经济学理论之处。每一章末尾提供的延伸阅读材料也相当有益。ps:作者也是《yes,minister》《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的爱好者,这非常好。
2021 中国 中国研究 中国经济 政治
无规则游戏 豆瓣 Goodreads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西方政治传统 豆瓣 Goodreads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eralism
9.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 译者: 李丰斌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
一部浓缩西方思想传统的精华之作
一幅穿越两千年历史的自由主义发展简图
明晰的结构与故事般的叙事风格,政治思想史入门佳作
「内容简介」:
过去虽然无法绝对决定未来,但却能相当地界定、限制未来行动的各种可能。自由主义面对的现代困境激发我们去了解其源与流。
在本书中,沃特金斯梳理了自由主义的生发过程,把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从近代延伸到了古代,进而全面展示了这一政治传统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本书写于二战时期,自由社会面临深重危机,如何捍卫自由传统成为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沃特金斯通过他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自由主义是从西方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中生长起来的,西方的政治传统已深深地和现代自由主义嵌合在一起,自由主义如果无法生存下去,实不啻是说西方的政治传统也宣告结束。
沃特金斯力图通过本书找到自由主义的根系,并讲述历史上自由主义是怎样战胜它的敌人一次次扭转劣势取得成功的。
「名人推荐」:
在沃特金斯教授看来,自由主义不只是适用于经济的一种哲学,或者是一种具体的政府形式,而是“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政治传统的近代化身”。在成功阐明政治自由主义根植于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这一点上,本书是值得推崇的。
——《政治学说史》作者 乔治·霍兰·萨拜因
自由主义的核心要义在“法律下的自由”,这是沃特金斯总结两千年自由主义政治传统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我认为他的概括简单明了,一语中的,道出了自由主义的精髓。
——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
在之前看过的西方政治思想综述的册子中,还没有哪一本像这本一样脉络清晰。对我来说,这个小册子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用明确的言语界定了一些概念,客观冷静,毫不故弄玄虚。
——郝景芳(“雨果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