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六朝文明 豆瓣
作者:
丁爱博
译者:
李梅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4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本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乌托邦年代 豆瓣
8.6 (4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译者:
胡纾
新星出版社
2018
- 4
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 豆瓣 豆瓣
作者:
许纪霖编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其它标题:
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
《现代中国思想史论(套装上下卷)》共分四辑,收录了20余篇论文,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两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则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再造“病人” 豆瓣
Remaking "Patients"
8.5 (8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7.9 (72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暗流 豆瓣
作者:
徐坚
科学出版社
2012
- 2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一般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1928年开始的安阳发掘基础之上的。但是,过度夸大安阳传统很可能会忽视安阳之外的发掘、史语所以外的学人、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之外的意外发现、田野调查和发掘之外的理论和方法的输入和阐发等,而这些都是1949年之后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的重要来源。由于这些发现、技术和理论长期以来都未得到重视,《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将其命名为中国考古学的“暗流”传统,予以阐发。
1949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呈现为多来源、多环节和多线索的多元景象。即使在安阳,也存在中央与地方、科学发掘与寻宝盗掘、本国与他国在发现、保管和阐释上的冲突与斗争。史语所在安阳之外尚有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的调查和发掘。史语所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尝试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甚至发展不同类型的考古学。传统上的四裔地区在建构乡土历史的过程中可能衍生出具有乡土史倾向的考古学。具有人类学和民族学倾向的考古学也暗伏于特定的研究主题中。非科学发掘和古物流通既往被贬抑为缺乏科学价值,甚至是具有政治不正确性的活动,但不乏资料和方法价值。此外,1949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也有少数得到不同学术传统共同关注的课题。最后,西方考古学史、类型和发掘方法如何被译介到中国,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也值得讨论。《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是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上揭示1949年之前的多元全景的首次尝试。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将反思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作问题。考古学史的写作不应止步于按照年代关系排列考古发现、研究著述和学人交往,而应该展示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上范式的形成和转型。
1949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呈现为多来源、多环节和多线索的多元景象。即使在安阳,也存在中央与地方、科学发掘与寻宝盗掘、本国与他国在发现、保管和阐释上的冲突与斗争。史语所在安阳之外尚有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的调查和发掘。史语所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尝试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甚至发展不同类型的考古学。传统上的四裔地区在建构乡土历史的过程中可能衍生出具有乡土史倾向的考古学。具有人类学和民族学倾向的考古学也暗伏于特定的研究主题中。非科学发掘和古物流通既往被贬抑为缺乏科学价值,甚至是具有政治不正确性的活动,但不乏资料和方法价值。此外,1949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也有少数得到不同学术传统共同关注的课题。最后,西方考古学史、类型和发掘方法如何被译介到中国,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也值得讨论。《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是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上揭示1949年之前的多元全景的首次尝试。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将反思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作问题。考古学史的写作不应止步于按照年代关系排列考古发现、研究著述和学人交往,而应该展示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上范式的形成和转型。
谁在看中国画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作者: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
译者:
梁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2021年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观看绘画的场景的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 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
★从全球史看200余幅传世画作,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柯律格以纵贯500年、横跨东西洋的广博识见,从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五类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出发,探讨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形塑。他不打算为“中国绘画”下定义,正相反,他揭橥“中国绘画”在跨文化、跨国交流过程中内涵与实践方法的变动不居。
★士绅、女性的观看如何塑造中国画。对明代士绅来说,“中国绘画”不是一种艺术实践,而是观看、欣赏的文人雅好;是他们的观看创造了“中国绘画”,而不是画家。与士绅不同,十八世纪后,女性不仅观看、欣赏“中国绘画”,更创造“中国绘画”。
★帝王凝视下的“豪横风”。不同于士绅观看“中国绘画”的社会性集体雅好,帝王是“中国绘画”单独的观看者。帝王的凝视威严专横,他声称自己是“中国绘画”的创造者。此外,在中国艺术史话语中,绘画一旦被认定有西方风格,如郎世宁的作品,如广州的外销画,它们通常会在“中国绘画”的话语中销声匿迹。
★雅好变商品,商贾眼里的中国画。中外商业活动不仅将士绅阶层的“中国绘画”带入明、清商贾之家,带入日本、朝鲜、美国,以及欧洲诸国的市场,更将西方的新技术,以及西方绘画的理念、媒材、技法等带入“中国绘画”。
★浮夸危险的观看者:近代以来的中外民族主义者。晚清、民国动乱频仍,对于“中国绘画”,中外民族主义者成为虽赤诚创新,但浮夸危险的观看者。
★新中国新变化:人民创造的中国画。观看“中国绘画”,从未把你我包括在外,一部共有的“中国绘画”史。
--------------------------------------------
纵观长时期各种媒材的嬗变,《谁在看中国画》一再暴露意料之外的讽刺,打破人们对中国和欧洲艺术传统的轻率预设。通过这项创新工作,柯律格为全球艺术史设定了一个新标杆。
——包华石(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两届20世纪前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得主)
以优雅热情的对话文风、清晰明确的论辩,本书探索“中国绘画”这一现代概念的生发演变。在本书中,柯律格匠心独具,将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对研究对象的精深识见,以及对艺术市场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收藏情况的把握熔于一炉。
——白瑞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适用于绘画史所有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此,任何领域的艺术史学家都或许可以恢复无法言说的艺术史。
——裴珍妮(多伦多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他眼中的中国艺术史是世界性的领域,不是西方论述里的附属品,自然也不专属于中国。研究者若也将中国艺术史视为世界性的领域,则柯律格在本书所意识到的问题,自然难以回避。
——刘宇珍(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
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观看绘画的场景的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 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
★从全球史看200余幅传世画作,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柯律格以纵贯500年、横跨东西洋的广博识见,从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五类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出发,探讨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形塑。他不打算为“中国绘画”下定义,正相反,他揭橥“中国绘画”在跨文化、跨国交流过程中内涵与实践方法的变动不居。
★士绅、女性的观看如何塑造中国画。对明代士绅来说,“中国绘画”不是一种艺术实践,而是观看、欣赏的文人雅好;是他们的观看创造了“中国绘画”,而不是画家。与士绅不同,十八世纪后,女性不仅观看、欣赏“中国绘画”,更创造“中国绘画”。
★帝王凝视下的“豪横风”。不同于士绅观看“中国绘画”的社会性集体雅好,帝王是“中国绘画”单独的观看者。帝王的凝视威严专横,他声称自己是“中国绘画”的创造者。此外,在中国艺术史话语中,绘画一旦被认定有西方风格,如郎世宁的作品,如广州的外销画,它们通常会在“中国绘画”的话语中销声匿迹。
★雅好变商品,商贾眼里的中国画。中外商业活动不仅将士绅阶层的“中国绘画”带入明、清商贾之家,带入日本、朝鲜、美国,以及欧洲诸国的市场,更将西方的新技术,以及西方绘画的理念、媒材、技法等带入“中国绘画”。
★浮夸危险的观看者:近代以来的中外民族主义者。晚清、民国动乱频仍,对于“中国绘画”,中外民族主义者成为虽赤诚创新,但浮夸危险的观看者。
★新中国新变化:人民创造的中国画。观看“中国绘画”,从未把你我包括在外,一部共有的“中国绘画”史。
--------------------------------------------
纵观长时期各种媒材的嬗变,《谁在看中国画》一再暴露意料之外的讽刺,打破人们对中国和欧洲艺术传统的轻率预设。通过这项创新工作,柯律格为全球艺术史设定了一个新标杆。
——包华石(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两届20世纪前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得主)
以优雅热情的对话文风、清晰明确的论辩,本书探索“中国绘画”这一现代概念的生发演变。在本书中,柯律格匠心独具,将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对研究对象的精深识见,以及对艺术市场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收藏情况的把握熔于一炉。
——白瑞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适用于绘画史所有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此,任何领域的艺术史学家都或许可以恢复无法言说的艺术史。
——裴珍妮(多伦多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他眼中的中国艺术史是世界性的领域,不是西方论述里的附属品,自然也不专属于中国。研究者若也将中国艺术史视为世界性的领域,则柯律格在本书所意识到的问题,自然难以回避。
——刘宇珍(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
屠猫记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8.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邁世之風 豆瓣
作者:
祁小春
文物出版社
2012
- 5
第一,有關王羲之尺牍。祁小春將之解構,除了了解整體書式構造外,並旁參其它同時代或稍晚的書簡數據,考釋、歸納王羲之尺牍書式的特征與規律。此項研究,目前在相關學術領域中具有獨創性。
第二,有關《蘭亭序》。不落以往局限于書風、書迹的考證的俗套,跳出非具體的經驗性概觀,著重文獻學方法,對《蘭亭序》的背景傳說與文本內容層層推衍,同時也對數據的本身,如文獻內容、文獻出現時間、獲取“真迹”時間、文獻涉及人物、蘭亭複制品出現時間、與文獻的「史料」價值等,作了進一步驗證與歸納。
第三,有關東晉的避諱。祁小春先生藉由《蘭亭序》傳世帖本中出現的“攬”字作爲疑點,將六朝士族的避諱習俗與方式作了詳盡分析。除了音、義、形這三個方面,更參考古禮,旁徴博引大量史料,歸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避諱改字的方法,缜密探討該時代的避諱規則,再次揭示《蘭亭序》的真僞本質。
第四,有關王羲之的人物。這是本書下編,也是最具趣味的部分。根據上編所引述文獻,結合現今學界研究成果,從王羲之的生卒年、家世家族、人物性格、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引導讀者一睹此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風貌。
讀者將欣賞到小春先生對于历代文獻典籍,有系統地掌握、歸納與爬梳剔抉的風格。跟隨作者缜密的考據推證思路,一步步接近真實的王羲之,正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
第二,有關《蘭亭序》。不落以往局限于書風、書迹的考證的俗套,跳出非具體的經驗性概觀,著重文獻學方法,對《蘭亭序》的背景傳說與文本內容層層推衍,同時也對數據的本身,如文獻內容、文獻出現時間、獲取“真迹”時間、文獻涉及人物、蘭亭複制品出現時間、與文獻的「史料」價值等,作了進一步驗證與歸納。
第三,有關東晉的避諱。祁小春先生藉由《蘭亭序》傳世帖本中出現的“攬”字作爲疑點,將六朝士族的避諱習俗與方式作了詳盡分析。除了音、義、形這三個方面,更參考古禮,旁徴博引大量史料,歸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避諱改字的方法,缜密探討該時代的避諱規則,再次揭示《蘭亭序》的真僞本質。
第四,有關王羲之的人物。這是本書下編,也是最具趣味的部分。根據上編所引述文獻,結合現今學界研究成果,從王羲之的生卒年、家世家族、人物性格、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引導讀者一睹此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風貌。
讀者將欣賞到小春先生對于历代文獻典籍,有系統地掌握、歸納與爬梳剔抉的風格。跟隨作者缜密的考據推證思路,一步步接近真實的王羲之,正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城市发展史 豆瓣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倪文彦
/
宋俊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 10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的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人类善恶小史 豆瓣
Atlas del bien y del mal
6.4 (5 个评分)
作者:
Tsevan Rabtan
/
Alejandra Acosta
译者:
姚云青
浦睿文化·湖南⼈民出版社
2020
- 10
人类史上既有侵略、屠杀、殖民在内的种种罪恶行径,又有闪耀着救援、互助、传承等光辉的动人故事。《人类善恶小史》以30余位大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切入,检视人类的善恶抉择以及导致的结果。
1940年,多国外交官顶着纳粹德国的巨大压力,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挽救了万千犹太人的性命。1862年,因解放黑奴名垂千史的林肯,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1876年,印度遭遇旱灾,英国殖民政府故意阻挠抗灾行动,调离“太有同情心”的印度当地官员,导致600万至1000万人死亡……
西班牙神秘的匿名作家策妄·阿拉布坦以冷静克制的笔调,讲述了这一个个令人战栗的故事,生动再现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了人性。智利知名插画师亚历山德拉·雅科斯塔为书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和事件绘制了插画,为策妄引人入胜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色彩。
---------------------------------------------------------------------------------------------------------------------
1.面对人生的两难选择,如何做出善良的决定?大人物的做法将给你启示!
假如你是“二战”期间驻欧洲的外交官,能够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
代价是可能被纳粹德国逮捕,你会救他们吗?
假如你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林肯,解放黑奴和国家统一只能二选一,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假如你是3000年前查塔姆群岛上的原住民,你们的法律和信仰都禁止战争,
当敌人入侵且大肆屠杀,你会选择拿起武器吗?
2.历史讲述和图像的完美结合,让你更轻松地读懂历史!
31个人类历史重要片段×40张暗黑风格插画,
展现人类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
让你在轻松中读懂历史!
3.读懂历史、理解人性,哪怕世界再动荡,也能安然度日!
从叶卡捷琳娜大帝到林肯,从数学家伽罗瓦到纳粹德国,
大人物的善恶之举,影响历史进程;普通人的一个决定,影响家人一生。
透视大人物的抉择,增长智慧,少走弯路。
适合每一个喜爱历史、政治、哲学,想要洞察世界、令自己和周围人更幸福的人!
1940年,多国外交官顶着纳粹德国的巨大压力,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挽救了万千犹太人的性命。1862年,因解放黑奴名垂千史的林肯,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1876年,印度遭遇旱灾,英国殖民政府故意阻挠抗灾行动,调离“太有同情心”的印度当地官员,导致600万至1000万人死亡……
西班牙神秘的匿名作家策妄·阿拉布坦以冷静克制的笔调,讲述了这一个个令人战栗的故事,生动再现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了人性。智利知名插画师亚历山德拉·雅科斯塔为书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和事件绘制了插画,为策妄引人入胜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色彩。
---------------------------------------------------------------------------------------------------------------------
1.面对人生的两难选择,如何做出善良的决定?大人物的做法将给你启示!
假如你是“二战”期间驻欧洲的外交官,能够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
代价是可能被纳粹德国逮捕,你会救他们吗?
假如你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林肯,解放黑奴和国家统一只能二选一,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假如你是3000年前查塔姆群岛上的原住民,你们的法律和信仰都禁止战争,
当敌人入侵且大肆屠杀,你会选择拿起武器吗?
2.历史讲述和图像的完美结合,让你更轻松地读懂历史!
31个人类历史重要片段×40张暗黑风格插画,
展现人类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
让你在轻松中读懂历史!
3.读懂历史、理解人性,哪怕世界再动荡,也能安然度日!
从叶卡捷琳娜大帝到林肯,从数学家伽罗瓦到纳粹德国,
大人物的善恶之举,影响历史进程;普通人的一个决定,影响家人一生。
透视大人物的抉择,增长智慧,少走弯路。
适合每一个喜爱历史、政治、哲学,想要洞察世界、令自己和周围人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