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无用的神学 豆瓣
作者: 夏可君 2022 - 10
本雅明的《神学-政治学残篇》是生命神学现代性的真正开始。这个片断文本包含着解构现代神学政治的所有思想种子。本雅明对弥赛亚王国与世俗秩序的绝对区分,使得神学化的政治与政治化的神学都变得不再可能,都变得“无用”了。
从《神学-政治学残篇》开始,本书踏上了“无用之思”的旅程,这事关现代性的生命疗愈与救赎。
本书探讨的问题是现代哲学如何面对现代性危机。所谓“现代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总体异化现象的一种描述,既包括现实世界的动荡与苦难,也意指现代世界“祛魅”以来,艺术“灵晕”的消失和人性上的“无家可归”状态。这种状态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表现得特别明显,身处这一时代的本雅明留下的哲学手稿《神学-政治学残篇》就是面对时代危机的深刻回应。本书以此《残篇》为切入点,解析本雅明思想中对政治神学和暴力的批判,特别揭示了其“自然性”思想与庄子“无用之思”的相通之处,并以此线索连通了中后期海德格尔的反思与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进而追问当代哲学重新开始的条件,在层层递进的对话中,探寻思想的出路和余地。
在绝望之巅 豆瓣
Sur les cimes du désespoir
7.4 (55 个评分)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唐江 2022 - 6
◎“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
【编辑推荐】
※E.M.齐奥朗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 尼采”。其作品以断章体的形式和对痛苦磨难、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而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苏珊·桑塔格、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保罗·策兰、萨缪尔·贝克特等诸多当代名家一致推崇。
※《在绝望之巅》是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义式的绝望令人震惊而又振奋,展现了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成为他之后作品的思想源泉,是了解齐奥朗思想脉络的必读之作。
————
【内容简介】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首部作品,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绝望之巅》既是齐奥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
【名人推荐】
“齐奥朗是当今思想最精细,写作最具力量的人之一。”——苏珊·桑塔格
“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诺曼·马内阿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德威 主编 / 王德威 译者: 张治 等 / 张治 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6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流俗地 Goodreads
9.1 (128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说 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
王德威×王安忆 倾力推荐 “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几分少见的温情”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2022年6月19日 已读
去年拿到签名版的时候读了开头没读进去,如今因为疫情被封锁在家中,不想却一鼓作气读完。黎紫书在《流俗地》中一改《野菩萨》中忸怩作态刻意炫技的写法,而是以一种极为冷静克制沉稳从容的笔触,去书写这一幅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人物群像。热带地区炎热、多雨、潮湿的环境不时跃然纸上,引人遐想,锡都华人的生活虽沉重苦涩,但又不至于似黄锦树、张贵兴所描绘那般苦大仇深,动不动尸横遍野血流如注。正如王德威在序言中所说“繁华岁月,风华褪尽”,这些返璞归真似水流年的娓娓道来的背后实则藏着深深的悲悯,最后的救赎在马华文学中也颇为少见。另,本书每章都自成一体,随时可捡起放下,非常适合每天读一小部分,看太快就浪费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篇章:归来、鬼、南乳包、女孩如此、奔丧、囚、马票嫂)
中国文学 华语文学 小说 当代小说 文学
幻灭三部曲 豆瓣
作者: [巴西] 马沙多·德·阿西斯 译者: 翁怡兰 / 李淑廉 2022 - 4
巴西文坛公认的伟大作家阿西斯代表作
影响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被伍迪·艾伦、桑塔格、布鲁姆盛赞
在最微妙的绝望中,对讽刺性幻灭的研究
💥编辑推荐
◎ 马沙多·德·阿西斯,巴西文坛几乎一致公认的伟大作家,巴西文学院的创建者,为卡洛斯·富恩特斯、苏珊·桑塔格、萨尔曼·拉什迪、 菲利普·罗斯等众多作家称赏的巨擘。
◎ 《幻灭三部曲》,巴西文学界的“不朽三部曲”,阿西斯最重要代表作,由先后出版的《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金卡斯·博尔巴》《堂卡斯穆罗》构成,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里约热内卢,围绕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政治抱负展开,写法新颖,极富妙趣。
◎ 远超出版时代的前卫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毒舌睿智的品评,常被与塞万提斯、斯特恩、乔伊斯、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作品相比,启发了世界各地数代的作家。深刻影响了大导演伍迪·艾伦的世界观和创作。
◎ 中文世界唯一的三部曲全译本精装重版,再现被遗忘的大师杰作。
💥内容简介
《幻灭三部曲》由先后出版的三部小说构成:《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1881)、《金卡斯·博尔巴》(1891)、《堂卡斯穆罗》(1899)。
(1)《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小说通过主人公死后回忆的方式,以第一人称回顾生前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分析,先是叙述他在弥留之际和死去时的情景,然后再以倒叙手法,回忆了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为玛尔塞拉豪掷钱财、和维吉丽亚的爱情经历、担任议员竞选部长的野心以及最后的幻灭之感……
(2)《金卡斯·博尔巴》,博尔巴(在第一部中出现过)在小镇身染重病,去世前将巨额遗产赠予了鲁毕昂。这笔遗产改变了鲁毕昂的生活,他开始追求商人帕利亚的美貌妻子,而索菲亚的反应则是不置可否……
(3)《堂卡斯穆罗》,“堂卡斯穆罗”是别人给他起的绰号,形容人孤僻、沉默。叙述者本托在小说开头已步入暮年,孑然一身,陪伴他的仅有一个仆人。他自述生平,他的爱情经历、政治抱负。他怀疑妻子不贞,与他的好友私通,还怀疑孩子并非亲生……
💥媒体推荐
有史以来最机智、最俏皮……最有活力和不朽的作品之一。
——《纽约客》
伊壁鸠鲁式讽刺的杰作。
——《纽约时报》
这(《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是一本我们称之为“权威版”的书。它就在那里,完整地完成了:在最微妙的绝望中,对讽刺性幻灭的研究。
——《纽约时报书评》
马沙多·德·阿西斯……因为他迷人的离题风格、狡黠的幽默和对虚伪和自命不凡的无情揭露,被许多人认为不仅是巴西最伟大的作家,而且与亨利·詹姆斯、福楼拜和哈代齐名。
——《卫报》
在所有外在的平顺得当之下,他的散文具有根本的独创性。自1881年马沙多的第五部小说《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问世以来,它以其高妙的讽刺和对传统的蔑视让读者感到惊讶。小说令人振奋的风格,以及其种族和社会不公正的背景,使其成为这个病态而不平静的夏天的理想读物……小说在玩闹和文雅的洪流中摆脱了周围的压迫。故事中穿插了附言、梦境、插科打诨和旁白,挑逗、舞动又给人愉悦……(马沙多)世故、沧桑的声音,以其悲伤的喜剧性和啼笑皆非的感性,触动了今天的读者。
——《经济学人》
💥名人推荐
一位如此伟大的作家尚未获得他应得的地位,我对此感到震惊。
——苏珊·桑塔格
我被它(《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的魅力和有趣程度所震惊。我无法相信作者是那么久以前的人,你会认为他是昨天写的。它是如此现代,如此有趣。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新颖的作品。
——伍迪·艾伦
一位超前他的时代一百年的作家……如果说博尔赫斯是造就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家,那么毫不夸张地说,马沙多·德·阿西斯就是那位造就了博尔赫斯的作家。
——萨尔曼·拉什迪
马沙多·德·阿西斯是一种奇迹,又一次证明了文学天才在时间和地点、政治和宗教以及其他那些被错误地认为会过度决定人类天赋的背景方面的自主性。
——哈罗德·布鲁姆
一个伟大的讽刺者,一个悲剧性的喜剧演员……在他的书中,在最滑稽的时刻,他通过让我们笑来强调痛苦。
——菲利普·罗斯
布拉斯·库巴斯把自己的生平过往和现在的死亡传给了读者,饱含着塞万提斯、斯特恩和狄德罗的幽默,但也有尖利,偶尔还有愤怒,这在像布拉斯·库巴斯这般甜美的人物和马沙多这样的作者中是令人震惊的。
——卡洛斯·富恩特斯
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具有不可模仿的幽默感。
——若泽·萨拉马戈
另一位卡夫卡。
——艾伦·金斯堡
巴西古典文学大师。
——《大英百科全书》
持续焦虑 豆瓣
作者: [美] 艾恺 2022 - 4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大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学与哲学之勃兴,恰恰源于人们眼见他们珍视的东西被他们想要的东西削弱或者摧毁。每个人对平等、个人主义、科学和现代工业等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同时也为传统生活、家庭伦理、与自然相契合大声疾呼。这两组欲求的冲突,不但象征和表达了人类最深的社会冲突,也象征和表达了人性本身的深邃矛盾。
作者从德国的反现代化论者如哈曼、谢林和赫德、费希特等人的思想梳理开始,继而将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如斯拉夫主义者,印度的甘地、泰戈尔,中国的张君劢、梁漱溟,日本的冈仓觉三和西田几多郎,一直到当代的埃吕尔和马尔库塞等的思想做了全面的梳理。
作者认为,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是:在批判的过程中,辨明了现代化过程的真正本质,也确定了人类要付出的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
错乱 豆瓣
Insensatez
7.0 (25 个评分) 作者: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译者: 张婷婷 2022 - 5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磕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磕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 豆瓣 Goodreads
Come viaggiare con un salmone
7.0 (26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陈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3
“我坚信写作仿讽文学不仅合理,而且根本就是我的神圣责任之所在。”
妙趣横生的非典型现代生活指南
意大利语直译 收录全新篇目
意大利百科全书式作家翁贝托•埃科文学小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是一部妙趣横生的非典型生活指南,告诉我们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假期,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如何避免谈论足球,如何在美国坐火车,如何谈论动物,甚至,如何成为马耳他骑士……戏谑、挑衅、幽默,是深刻与世俗不可思议的结合。埃科以他顽童般的机智和天才般的玩世不恭,对那些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又对习以为常的答案提出质疑,足球、色情片和咖啡壶,这一个个看似“无脑”的话题,在他笔下变得既有趣又深刻,引领我们窥探现代生活的荒诞。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艾柯的毒舌在他其他作品中处处可见,这一本随笔集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将其名为“仿讽文学”,让我们知道生活随处充满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毫无道理的约束、不可理喻的行为,并以一种独有的戏谑、调侃、幽默的语气提出质疑。那些千奇百怪的角度和对生命体验的马赛克式拼贴,让我想起那部叫《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的剧,这两个人观察生活的角度如出一辙地令人意想不到,其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机智风趣也不由得人啧啧称羡。两相对照,阅读/观看体验翻倍(但不可密集观看,否则易生疲劳)。不过新收录的几篇文章则变得尖刻直率,一旦认真起来,艾柯就没那么可爱了,失去了九十年代举重若轻的率真笔触,变得促狭而严肃。虽然其中的道理不差,但已无法让人莞尔。
中国 埃科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学
大火 拒绝天堂:吉尔伯特诗集 豆瓣
The Great Fires/Refusing Heaven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杰克·吉尔伯特 译者: 柳向阳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自我流放的浪子,弃离名利的隐者
★美国当代重要诗人吉尔伯特 两部代表诗集合集,斩获多项重要文学大奖
★超越地理与时间界限,洞见日常幽微抵达深邃
【内容简介】
本书合并了美国当代重要诗人杰克·吉尔伯特两部代表诗集。
《大火》是吉尔伯特的第三本诗集,写于其爱妻美智子逝世后,于他 隐居十年后首次出版的诗集。除了以往诗歌中自然、漫游等惯有主题外,他更多将对亡妻的思念写入诗中,整本诗集格外哀婉动人。《大火》出版后备受好评,获雷曼文学奖。
《拒绝天堂》是吉尔伯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斩获多项大奖,问世时诗人已80高龄,更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包括了他一些最强有力的作品。
吉尔伯特终生漫游、隐居,寻找、生活并写入诗歌。他颇受中国古典诗影响,淬炼出一种既激情又温和,精写细织,抽去文辞修饰的诗,质朴、纯然,直指人心。
【推荐语】
他的诗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们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也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亨利·莱曼
他的作品流露着人性与敬畏,他带来了当代诗歌通常缺乏的一种智力。——《洛杉矶时报》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吉尔伯特的诗歌书写他的爱情、隐居、漫游,那些关于回忆、关于乡村、关于异域的书写,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撩动读者的心弦。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出那些我觉得极为优秀的篇章,读完再回看译者在序言中提到的那些最好的诗篇,竟然大部分都产生了重合: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最值得玩味的文字,在不同的脑海中都能掀起同样“庄严恢宏”的巨浪。吉尔伯特突兀尖锐的洞察力之下,隐藏着一种美国人独有的乐观情绪,虽然他不间断的行旅与流浪将他不断拽出那片“反智主义”的粗俗土地,但他仍在《辩护状》里写下“顽强地接受我们的快乐”,他相信“伊卡洛斯在坠落时并没有失败,而只是他的胜利告以终结”。吉尔伯特证明了诗歌是有意义的:“(金斯堡告诉我他要放弃诗歌)因为诗歌说谎,语言失真。我赞同,但问他我们还有什么 哪怕只能表达到这个程度。”
人物 外国文学 文学 美国
致后代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2022 - 4
【编辑推荐】
※不幸消息的通报者对生死问题的小心回答
※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在世界传播极广,而其诗歌造诣可以与里尔克比肩,是一位不容错过的诗人。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了生动的反应 ※诗人、翻译家黄灿然精心选译布莱希特全阶段代表作226首,语言准确精妙,优美流畅。
【名人推荐】
布莱希特是那种非常罕见的伟大诗人现象,对他来说诗歌几乎是一种日常探访和呼吸……毫无疑问本世纪上半叶两位伟大的德语诗人是里尔克和布莱希特。
——乔治•斯坦纳
布莱希特毫无疑问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诗人,以及可能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是唯一可以跟卡夫卡和布洛赫在德语文学里、乔伊斯在英语文学里和普鲁斯特在法语文学里比肩的诗人。
——汉娜•阿伦特
【内容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其诗极度明晰,对二十世纪人类状况的经验作出生动的反应,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布莱希特也因此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和翻新者之一。
《致后代》收录了黄灿然精心选译的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226首,以年代为线索分为七辑,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
赤壁之戟 豆瓣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译者: 张元昕 2021
2022年5月9日 已读
对“同人文”“耽美”题材的严肃处理,并将其纳入到“文学传统”中加以审视,实在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但全书分别探讨“建安”“铜雀台”“赤壁”三个题目,割裂感较强,在整体性上不如《烽火与流星》《尘几录》。另外,在探讨相关问题的时候太多诗文的引用,对其他史料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问题本可进一步深入,却又浅尝辄止,多少有些遗憾。尤其是“群落”概念值得进一步深入,政治史上已经有了这么多关于集团的研究,再结合礼物、诗文、宴饮这些日常生活的角度,这一问题还可以继续往深了做。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文学 文学史
烽火与流星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苏秉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宋代城市研究 豆瓣
作者: 包伟民 中华书局 2014 - 7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包伟民对宋代城市的最新研究著作。本书在总结唐宋城市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的城市规模、类型和特征,城市管理制度、市场、税制、市政建设、人口和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多有新见,是对宋代城市的独创性研究。
何处是蓬莱 豆瓣
作者: 于溯 / 程章灿 凤凰出版社 2014 - 1
本书共收20篇小文,自2009年起,应《古典文学知识》杂志之约,曾以专栏“故典新说”的形式陆续刊出。这20篇文章的话题,集中在典故的形成及其使用,涉及“画蛇”“天下白”“蓬莱仙境”“荔枝侧生”“龙涎香”“环佩”“点鬼”“乌台梅花”“金错刀”“阮籍失眠”等趣味横生的内容。收入本书时,一些篇章的内容文字作了修订。
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 豆瓣
作者: 程章灿 2021 - 1
南京,这座千年名城,何以成为“文学之都”?
或许从千年流传的典故中,从南京人心领神会的词汇中,可以一窥端倪。
著名文史专家程章灿教授,从千年流传的典故中,从文学历史的诉说中,解读南京的历史文脉,寻觅城市的文化之根。
旧时燕子、金陵王气、虎踞龙蟠、青骨成神、六代乌衣、旧时王谢、霜深高殿、岩壑栖霞、烟雨楼台、有女莫愁、骑鹤扬州、高阁临江、百斛金陵、名士风流、叶落半山……南京这座城市,有太多的典故流传,这些典故是城市文化精魂的凝缩。
每一个典故,都蕴藏着传奇的演绎、历史的烟云和文化的脉络,孕育着城市的文学性情。这座城市在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中,诗意盎然,生生不息,滋养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文人佳士的文学情怀。
魏晋南北朝赋史 豆瓣
作者: 程章灿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 6
程章灿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赋史》,完成于1989年夏,那时他将近二十六岁。在写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部论文又为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出版,这是我所知道的,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中,出版几十万字专著的最为年轻的研究人员。
这似乎是一个标志,表明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正步人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他们带来了一种特有的学术朝气,带来了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而培育起来的开阔而敏锐的理论思维,而他们又大多在前辈学者的指导下,受过严谨学风的熏陶,因此又有着令人不得不首肯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我觉得,预示着我们古典文学研究正在较早地在整体上走向成熟。
章灿同志是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和周勋初教授的研究生。1989年夏,我应程、周两位先生之邀,为章灿同志博士论文写评阅意见及任答辩委员。我在评阅意见中对论文的总评价是:“材料详备,学风笃实, 能充分吸取传统治学的优点, 又能兼采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长处,因此其整体论述,实而不固,华而不泛,史论结合,时出新意。”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曹道衡、沈玉成、徐公持先生,山东大学龚克昌先生,他们四位所写的同行专家评议,与我的看法一致。当然,评阅意见限于体例,不能写得很多,更不能充分展开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评论。
这次我又承邀为本书写序,用几天的时间将原来的论文重读了一遍,感到一种前此未曾有过的特殊的享受,深深地觉得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在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确实还大有可为。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提出,长时期来辞赋受到不应有的冷落,赋体文学研究受到不应有的忽视。而所以致此的原因,则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对赋的评价过低,认为赋特别是作为赋体文学代表的两汉大赋,不过是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是追求铺张扬厉、华艳靡丽的形式主义作品。这些文章的意见当然是对的,但造成辞赋研究为人忽视的原因是否仅仅如此呢?这里我想提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我觉得,研究同创作一样,繁荣的局面是要靠作品来支撑的。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作品产生,谈不上创作的繁荣;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论著问世,则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势必形成冷落的局面。在古典文学界,近十年来,像《文心雕龙》研究,唐宋诗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注意,甚至成为热门,究其原因,也还在于在那些学科中不断地产生有较大突破和创新的论著。就科学的意义上说,研究客体是无所谓重要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突破与创新的程度。我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工作的缘故,也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文章与专著。
我觉得,辞赋研究冷落的局面是否还可从研究本身找一找原因呢?以我个人的浏览所及,除了少数几家论著之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免有些陈陈相因,缺乏新鲜感,比起别的领域来,就显得停滞和冷落。
本书的研究,还有两点使人感到兴趣。一种是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大量搜寻到的材料,用统计、数字、表格列出,这样作不仅仅是读者醒目,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作文学研究时的科学观念。书中另一个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作的仅着眼于一些理念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加以探索。
神游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发现”,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观看”,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风景”,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
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2022年4月15日 已读
早期中古和十九世纪虽然面临同样的“错位”问题,但不同的写作之间并不存在过多的联系,放在一起不免显得生硬。硬把十九世纪的书写塞进本就不太能站住脚的“天堂/地狱”模式之中,9也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对谢灵运诗歌的解读虽不乏灵动之处,但说谢灵运的诗是“炼狱的诗”,这一观点及之后的论证都很难说服我。真正应该放在一起比较的,是中古史籍中官方对异域的书写与中古行旅作品中个人对异域的书写,同一时段不同的立场,这之间才存在比较的可能性。
文学 文学史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