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文学理论精粹读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文学理论精粹读本
作者: (法)热奈特等 译者: 阎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选译了西方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学理论方面极具前沿性的重要论述,尤其是相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方面的最新成果。全书由五部分组成:文学理论传统问题的现代进展、文学史与经典批判问题、文学理论与批评空间的拓展、文学理论“终结论”与“后学”、文学理论与“身份”问题。这些文章及其作者在当代西方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豆瓣
作者: 包亚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1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将在当代西方都市研究的背景下讨论都市与文化问题,每辑都将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收入的论文和译文字数不限,并且重点介绍一位在都市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师级人物,本书以"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为题,介绍的重点人物是列斐伏尔。《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是由包亚明所编著的。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所属 作品: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作者: [美] 罗纳德·博格 译者: 刘慧宁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
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 豆瓣
作者: 沈语冰 / 张晓剑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8 - 2
本书萃取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献之精华40篇,其中近一半为新译,涵盖罗杰·弗莱、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迈克尔·弗雷德、T.J.克拉克、罗莎琳·克劳斯、本雅明·布赫洛、哈尔·福斯特、伊夫-阿兰·博瓦、格罗伊斯等重要批评家的名篇佳作,包罗形式分析、图像学、艺术社会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前卫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主要批评方法。选集以各个时期的典范之作呈现20世纪艺术批评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凝练艺术批评的基本范畴,反思艺术批评写作的基本理据,为深入认识艺术批评的方方面面提供参照。从批评的典范,到批评的理论,本选集涵摄内容宽广,进阶层级有序,体现了编辑体例上的创新。既适合一般艺术爱好者收藏翻阅,也适合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史的专业学习者用来作为参考书。一书在手,可总览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的“地形”概貌。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所属 作品: 如何读,为什么读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所属 作品: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双志 / 苏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今日艺术理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今日艺术理论
作者: 诺埃尔·卡罗尔 译者: 殷曼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本书讨论了当下美学研究中一个极受关注和颇具争议的问题,即何为艺术?这一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艺术"概念是否有一个真正的定义,以及"艺术"是否需要一个真正的定义。就此课题,本书的编者诺埃尔·卡罗尔做了相当重要的工作,其他作者都是该领域内有突出成就的学者,所选择的作品皆代表了当下该领域内最具权威性、最新的研究成果。
寻常物的嬗变 豆瓣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9.6 (5 个评分) 作者: 丹托 译者: 陈岸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内容简介: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文•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中,一位从事艺术的愤青JSeething先生愤然质问,凭什么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他拿来的小便池就不是?通过J先生,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
艺术的终结之后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的终结之后
作者: 阿瑟·丹托 译者: 王春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的艺术如何地具有可批评的思辨性。我的文本始终是关注现代主义的终结,而且它致力于减轻最终已经适应了侮辱的敏感性,现代主义不断施加给艺术的传统美学姿态以这种侮辱。本书还力图讲一讲在后历史现实中寻求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知道它一直朝前走的方向,那么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的。如果赞美以前各时期的艺术,无论它的确有多么光荣,都是在展开一种有关艺术的哲学本质的幻觉。当代艺术的世界就是我们付给哲学闸释的代价,但是当然了,这仅仅是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就这种贡献而言,后者欠了艺术的债。
艺术与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与文化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本书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出版于1961年的艺术评论文集,系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5部分,计收文37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
作者: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译者: 许钧 商务印书馆 2013
本书集中讨论了有关现代性研究的五个悖论:对新的迷信、对未来的笃行、对理论的偏好、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对否定的激情。作者认为,现代传统由一个死胡同走向另一个死胡同,不断背叛自身,背叛真正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是这一现代传统所拒斥的东西。凭借这些所谓的转折点或这一标志性人物的长廊,可以理出一段现代传统的悖论史。作者对正统的历史叙述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试图揭示现代性被遮蔽的面孔。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所属 作品: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徐大健 / 张辑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艺术的理论与哲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的理论与哲学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王玉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夏皮罗自选集的第四卷,收入了他关于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的*重要作品。他极其清晰的论辩,优美雅致的散文,异乎寻常的博大精深,透过丰富多样的探索领域,引领读者在诸多课题中探幽揽胜: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与批评的社会角色,赞助人与艺术家、精神分析与艺术、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
夏皮罗融会人类学、语言学、哲学、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广泛资源和批评方法,厘定了诸如“绘画风格”“场域与载体”“内容与形式”之类极其重要的语义学术语;阐明了弗洛伊德论达芬奇、海德格尔论凡高的著名文本中隐匿着的意图;反思了伯纳德贝伦森的批判性方法,以及狄德罗和弗罗芒坦写作中的社会哲学。
通过这些文章,夏皮罗为我们提供了安顿我们往昔的方法,理性与激情皆备,方法与创意并存。在这样做时,他激发了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独立的极端重要性的信念。
2021年8月5日 已读
夏皮罗观点的思辨性、文字的流畅性、材料的丰富性在艺术史家中可谓是无出其右。《风格》一文是艺术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文章。此书也不愧为封笔之作。
哲学 文艺理论 艺术 艺术史 艺术史书单
文学空间 豆瓣
所属 作品: 文学空间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顾嘉琛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莫里斯·布朗肖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及小说家。1955年,他出版了文学批评专著《文学空间》。在该专著中,作者通过分析马拉美、卡夫卡的作品,探讨了写作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构成文学的“力量”或者说“文学空间”是什么等理论课题,认为写作就是寻求作为“作品”的某种东西成为可能的那个时刻或那个点,文学空间就是死亡的空间。在寻求小说和评论的新途径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极限体验,即把死亡设想为“终极的绝对考验”的体验,对后来法国的意指学派、日内瓦学派和社会学批评学派等的文学批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陶渊明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陶渊明研究
作者: 袁行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陶渊明研究(增订本)》以陶渊明作为研究的对象,兼顾其为人与为文两个方面,作者将其作为诗人与哲人,全面考察其生平、作品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思想潮流和文艺潮流。全书将陶渊明放到一个中心点上,纵横交错地绘出一幅真实的陶渊明的影像。
从卢卡奇到萨义德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赵一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本书封面为红色,专门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思想家。分为两编:“西马英雄传”主讲西马五大思想家:卢卡奇、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阿尔都塞,并描绘西马在英国和美国的一系列当代群像;“后学面面观”则论及引领时下潮流的批判学者,从欧洲巨子福柯、哈贝马斯、布迪厄,到美国学界领袖萨义德与詹姆逊。
本书作者的前一部书《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封面为蓝色,评述现象学、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两部书彼此交织,绘出欧美思想百年变迁的宏大学术地图。
在土星的标志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在土星的标志下
8.5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照本雅明的说法,土星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留的行星”、桑塔格遂用“土星气质”来描述以本雅明为代表的这类思想家的精神风貌。除本雅明外,本文集还深入评论阿尔托、巴特、卡内蒂等她本人引为榜样和同道的思想家、艺术家的作品、鲜明地描画出他们的精神肖像,桑塔格对他人的评论由是亦成为她本人的一种精神自传。
反对阐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反对阐释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译文随笔: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视差之见 豆瓣
The Parallax View 所属 作品: 视差之见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本书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magnum opus),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现代悲剧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悲剧
作者: [英国]雷蒙·威廉斯 译者: 丁尔苏 译林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二十世纪探讨悲剧理念和悲剧思想的最重要著作。雷蒙·威廉斯从分析古典悲剧经验与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延续入手,通过分析易卜生、奥尼尔、贝克特、加缪、萨特、布莱希特等人的剧作,在悲剧与现代社会、革命、无序及个体的关系中,揭示了现代悲剧经验新的特质,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现代时代的根本信仰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