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留白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田晓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爱读《金瓶梅》,不是因为怍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独自叩门 豆瓣
作者: 尹吉男 三联书店 2002 - 8
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自述:
不少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类的书,那本该是当代史学者必须干的事。我的兴趣眼下还不在于此。对于艺术我或许是个很主观的人,一个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触碰了我的视线并不一定都会产生结果,只有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才会写点什么。这本书中的文字差不多是我“写点什么”的一个结果。因此,最恰当的书名莫过于“独自叩门”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之门我都能叩开,机会虽然很多,但契机却很少。有的时候也难免为徘徊的过程“写点什么”。我的文字无疑义成了每个读者平心来面对的门,不管叩开与否,一切都要随缘。开门所及,或许是有心人的迷惑,或许是无心人的风景。
谈艺术的文字不是鸟类学。本来很平易近人的东西已经让理论家说得过于玄秘啦,逼得大众对之特别看待。如果衣冠不整,心存他念,真是不敢踏入艺术殿堂的大门,一见艺术家使张皇失措。我总觉得,艺术只有在一个人平视的时候才能看得见,因为它是与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东西。仰视只会看到苍茫的云雾以及缭乱的星空,而且对人格化的脖子也不公平。我逐渐体会到,艺术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因素;对于自己,我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更不希望与我振动数相近的朋友们产生仰视的疲惫,包括对我的文字。其实,读者的有艺术感受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两个人平视的时候才更易于沟通、理解,以至于产生灵魂间的友情。
并非所有主流艺术当中的人或作品都能造成我“写点什么”的契机,只不过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这原因很多,比如说,有些与我隔得太远;有些没能勾出我个人的内心问题;有时自己对“写点什么”发生了厌倦;还有的时候无暇动手,神游到别处去了。总之,这一切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我本心是不想把对艺术的说三道四当成与个人生活太远的职业,生怕自己的勉强扰乱了别人平素的节奏,谁都不轻松。
说起副题“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中的“近”字的含义,大致有两层:一是在时间上离现在很近,二是在空间上离我很近。说到底我是想不自觉地达到在近处能使心灵看个明白的亲切状态,并与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客观地说,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作品也有不属于主流的,但对我生活过的那些“时刻”却很特别,他(它)们导致了我“写点什么”的契机,使我的个人生活多了一些内容。近观的视线容易清楚,而且可以平视。一旦自己回顾这些近观所得,就觉出很多文字的背后都有故事或情结,的确与生活史有缘。
把门叩开时希望平视到一张朴素的脸,我想读者也希望生活充实,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用个人阴谋使大家失常,那是帝国主义。好在这一点我已及时警觉。
尹吉男记于北京
游艺黑白 豆瓣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作品看点】
★当今音乐世界苐一套一手顶尖钢琴家访谈录,经典之作重磅再现,简体版、繁体版、日文版同步问世。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于2007年初次出版,主要收录焦元溥自2002至2007年之间的钢琴家访问,共53篇,55位钢琴家,53万字。2019年新版更新与浓缩原访问内容至44万字,原来55位钢琴家中,有30位增加新内容,又添53位钢琴家访问,最终成为容纳106篇访问、107万字、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煌煌巨著,堪称一部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
★媲美小说的真实传奇,字字扎实的纸上大师班。出版、音乐、文化三界领袖几米、林怀民、吕绍嘉、几米、杨照、张艾嘉、詹宏志挚爱推荐。
——齐默尔曼三十年来唯一长篇专访,贾尼斯首度披露美苏冷战中音乐外交细节,白建宇夫妇险遭特工绑架的惊险遭遇,俄国钢琴家对于铁幕年代的集体回忆,波格雷里奇、邓泰山、霍夫、巴维杰等访问跨度长达十年的人生轨迹……从名家泰斗到乐坛新星,从巴黎到莫斯科、维也纳、台北、纽约,访谈内容不仅关乎音乐,更包括了音乐家们对于艺术、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以及人生的讨论。爱乐人和习乐人可从中开拓视野,纵览20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与重要名家传承,获益良多,普通读者更可通过本书,展开音乐与文化的思索。
★1999-2019,音乐作家焦元溥20年珍贵现场记录,追踪108位世界级钢琴演奏家,辐射全球30座古典音乐之都,勾勒20世纪至今众多钢琴演奏家璀璨星图。
——焦元溥以惊人的勤奋和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鉴赏、策划、推广领域,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的演奏与聆听环境,更将影响力扩展到中国大陆及日本等地。从1999到2019,焦元溥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将20年的心血汇聚成这部珍贵的访问记录,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洞见,引领音乐人和普通读者走入大师级的音乐殿堂。
【媒体推荐】
结合对钢琴音乐的赤子之爱与渊博学养,焦元溥是能直探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性情中人。因此《游艺黑白》不仅是他二十年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的珍贵纪录,更是处处闪烁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极高,音乐人、一般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吕绍嘉,国际知名指挥家、台湾爱乐音乐总监
我没学过音乐,编舞时自卑而焦虑。读元溥的书,去听他提到的音乐,久而久之,竟然“不会作诗也会吟”。元溥的书让人觉得古典音乐充满人的体温,可亲可爱。只有元溥有这本事!
——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
焦元溥带我迈入古典音乐第一步。由于这一步,我排除了因为不懂而产生的莫名抗拒,也开始明白为何年轻的他如此着迷于这些几百年前的创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乐谈恋爱的演奏家。每一首曲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访问。作为读者,我除了感谢,更期待他带我聆听更多精彩的演出。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游艺黑白》的最新版。
──张艾嘉,知名演员、电影导演
何其幸运,有这套书为我们开启一扇神奇的音乐之窗。看见当代的传奇钢琴家,如何奏出最动人的音乐
──几米,著名绘本画家
十二年之后,等到了《游艺黑白》的新版。旧版问世时,焦元溥是台湾音乐界一颗前所未见的奇异新星,用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深邃而美丽的钢琴音乐世界;新版堂皇脱胎时,焦元溥已然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鉴赏、策划、推广领域,不只是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演奏与聆听环境,还将影响力拓展到大陆及日本等地。《游艺黑白》其实从未过时,从旧版到新版,见证的是元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见,而要能有这样的成长,仰赖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顶尖钢琴家的人生与音乐告白于一书,这背后的准备与坚持,应该足可另外再写成一本书吧!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书写音乐史,梳理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重要名家传承、诠释与演奏观点,兼及重要作曲家与乐曲,形成透古通今、纵横交错、迭代更新、交融杂陈的迷人景观。作者对许多钢琴家的追踪和访谈长达三五年到十年不等,碰撞交流过程中呈现出罕见的深度、广度、密度、高度,钢琴家们敞开心扉、巨细靡遗、畅所欲言,甚至主动参与问题设计与内容讨论,多次来回修订,每一篇均可视为钢琴家的口述自传。
全书共四册,计107万字,收录106篇访问,是焦元溥耗时20年,追踪世界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访问实录,聚焦的钢琴家来自各学派、文化、地域、种族、年代,代表了当今钢琴演奏领域的最高水准,为了尽可能呈现多元面貌,作者还访问了数位古钢琴名家。在编排上,一至四册整体而言以钢琴家出生年排序,第一、二册大致以学派或地域划分章节,第三、四册则渐渐走向个人化。
【分册内容介绍】
第一册(1912-1944)
钢琴的出现,带来音乐创作天翻地覆的改变。它是表现性能最强、和作曲家互动最频繁的乐器。它要求对音乐最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也拥有最广泛多元的曲目。因此,要成为钢琴家,必须也得是学者、音乐家、艺术家与运动员,甚至还是哲学家与时空旅人。
收录在第一册的钢琴名家,多是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赫赫有名的大师与国际赛事获奖者,更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不可或缺的要角。他们是时代的见证,受教于昔日钢琴巨擘,又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钢琴学派的演变与发展。贾尼斯是美苏冷战中音乐外交的代表人物,本书访问是他首度透露相关细节;史兰倩丝卡学承多方,甚至与拉赫曼玛尼诺夫请益,经历尤其特殊;三位亚洲钢琴大师——傅聪、殷承宗、王青云——的人生故事,更是令我们在细细品味钢琴艺术之外,感慨世事多艰,莫测难言。
第二册(1944-1953)
收录于第二册的钢琴家,除了科瓦切维奇,皆出生于1944至1953这十年之间,在相似的大时代背景中成长。这是世界大战结束,美苏成为超级强权,世界秩序重组的时代,也是百废待举,从断垣残壁重新出发,求新也求变的时代。大环境如此,钢琴家也反映世局,悲欢离合、幸运无奈,都在音乐里细说从头。
名家辈出的德国钢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何销声匿迹?作为战后德国唯一享有持续国际名声的钢琴家,奥皮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得故事?英国为何长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钢琴家与作曲家?本册唯一的英国钢琴家多诺霍,将娓娓道出自己对于英国钢琴传统的理解。白建宇夫妇险遭朝鲜特工绑架,曾是昔日欧洲各报头条;陈必先含辛茹苦的学琴过程,或许更令人讶异与震撼。“匈牙利三杰”的访问承接了第一册中桑多尔和瓦萨里的艺术理念,群星闪耀的俄国钢琴家则在这动荡不安的十年里各自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荣耀有时,痛憾有时。
第三册(1954-1965)
随着国际交通往来频繁,音乐学习与交流愈来愈普遍,学派与地域特色也就愈来愈不显著。第三册内容仍大致由地域分类,但访问内容愈来愈个人化,读者将自此看到学派影响如何变化消长,反思学派的定义与意义。
本册独立成章的齐默尔曼与波格雷里奇两篇独家访谈,前者为齐默尔曼近三十年来唯一长篇专访,后者先后访问跨度长达十年,被波格雷里奇收入个人官方资料,成为他独有的“传记”。所谓“音乐见天地,一人一世界”,正是对两位大师最好的注解。
本册中同样追踪访谈超过十年的钢琴家还有邓泰山、霍夫、巴维杰与齐柏丝坦,他们或是来自东南亚的山野,以赤子之心琢磨出缤纷灿烂的音色,在孤独中解读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秘密;或是多才多艺,在钢琴演奏之外,于文学艺术亦深有造诣;或是大器晚成,在访问中见证演奏事业的起步与辉煌……
第四册(1968-1990)
主观而言,钢琴家的成长与教育背景,自然和其艺术与人生息息相关。然而无论就风格或曲目,收录于本册的钢琴家,整体而言较前辈展现出更大的融合性,学派与地域对其演奏风格的影响也愈来愈淡。这也代表了钢琴演奏发展至今的趋势之一:不同的传统不再是分界或桎梏,而是可以彼此借鉴与吸收的宝藏。
如毕业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塔霍,现在的技巧概念却得益于俄国大师索科洛夫;当今俄国钢琴学派的顶尖代表贝瑞佐夫斯基,却相当欣赏传统法式“似珍珠的”演奏;横山幸雄与列夫席兹,曲目广到惊人,学派背景对他们而言,像是遥远的过去。还有像费尔纳与弗格特这样曲目多以自身文化为主的钢琴家,但他们的诠释角度也更面向世界……
至本册第二部分,更收录了更年轻的、比例极高的亚洲钢琴家访问。亚洲有属于自己的欣赏角度与聆听观点,我们更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并非要扭曲西方经典音乐,或恣意比附解释,而是在努力深入了解后,以我们的文化丰富古典音乐的内涵,为这门艺术开创更宽广的表现可能,探索更深邃的精神层次。他们代表了古典音乐的现在,也将成为这部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的未来。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1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唐诗杂论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闻一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4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唐诗杂论》一书反映出闻一多先生对唐诗的研究。书中内容涉及到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以及诗歌的翻译,故名之曰杂论。他对类书与诗的优劣,宫体诗的堕落与自赎、年谱的整理与考订,尤其是对唐朝一些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分析。文章论述精辟,引用的诗歌皆具有代表性;语言生动形象,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读来颇为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