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
帝国的技艺 豆瓣 Goodreads
9.1 (9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為什麼國家、公司領導者的「壞行為」永遠是「好政治」?) Goodreads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9.1 (8 个评分) 作者: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 Alastair Smith 译者: 王亦芎 遠流 2019 - 1 其它标题: 獨裁者手冊 / 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為什麼國家、公司領導者的「壞行為」永遠是「好政治」?)


  #5個任何政治制度下都得以成功的法則
  #13種奪權的方法
  #6個讓你永遠不會下台的建議
  #3大政治群體
 
  本書揭露了世界各地統治者權力法則運作的真相:
  不管表面上提出再多「國家價值、社會利益、理念與願景」,
  其背後的意圖永遠是延續自己的統治生涯,
  而我們可以如何利用統治者的意圖,
  改善國家的政治制度或公司的治理。
 
  不管是民主政體、企業、慈善組織還是獨裁國家的領導人,只有一個共通的特質:他們想要延續自己的統治。
 
  本書從這個基礎論點出發,大膽提出全新的單一架構理論,把我們所知的一切政治現實全部解構。那就是:國家沒有所謂的利益,人類才有。不管是非洲的獨裁國家還是亞洲的模範民主,領導者個人的利益與行動,永遠是驅動一切政治行為的力量。不管表面上提出再多「國家價值、社會利益、理念與願景」,背後的意圖永遠是延續自己的統治生涯。
 
  接著,作者提出了一套極為簡單的方法,可以供任何想要長久統治的人參考並照著辦。包括
  ・創造權力的三個基本群體:廣大人民、重要成員、關鍵核心群
  ・關鍵核心群的人數越少越好
  ・切忌讓任何支持者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找到利益、控制利益、分配利益
  ・絕對不要把利益從支持者手上拿開
 
  只要理解政治運作的基本道理,我們就可以真正解讀每天在我們身旁發生的政治議題,包含「為什麼公司虧錢但高層享高薪」、「為什麼政客瘋狂舉債」、「為什麼立委選舉要採用小選區制度」、「為什麼財稅法規永遠是國會攻防的熱點」、「為什麼要尋求年輕選民的支持」、「為什麼要提出歡迎移民的政策」、「為什麼要一直擴張社會福利制度」,以及「為什麼一方面要為人民謀福,一方面又誓死反對敵對陣營的好倡議」等。
 
  本書大量引用讀者容易理解的歷史事實與社會現況為例證。最重要的是,書中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針對如何改革民主制度、如何改革公司治理、如何擴大民意基礎等等議題,使我們更容易改變成真。

名人推薦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胡忠信/歷史學者、電視、廣播主持人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各界推薦
  (按姓氏筆畫)
 
  ★這本書完美闡述了「民主制度的不完美」。沒有閱讀門檻、內容深具啟發性。—金融時報

  ★每位公民必讀!史上最佳政治主題書籍!—百萬觀看起跳政治主題網紅CGP Grey

  ★作者寫得非常清晰,論點非常聰明,而且旁徵博引,從經濟、企業、歷史、政治科學等領域引出大量例證。現實生活裡,幾乎找不到反證來駁倒作者提出的案例。—華爾街日報

  ★下次再有領導者宣稱自己「站在為了國家好的立場」在講話,請把「國家」兩個字用以下取代:「繼續執政」。—英國獨立報

  ★可以挑戰馬基維利《君王論》經典地位的新書出現了!這本書好棒,可以刺激我們思考。閱讀的時候,我發現我不但是「認同」書中看法,甚至是「被說服」了。—Enlightenment Economics.

  ★凱撒大帝、惠普公司、民粹集團、美式足球綠灣包裝隊…書中這些例子讓我們漸漸瞭解法治、國家治理、民主的原則。美國開國先聖一定會愛死這本書。—R. James Woolsey,美國國家情報總監

  ★本書讓我們對於政治系統有了更深入的瞭解。—Roger Myerson,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

权力意志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张念东 / 凌素心 商务印书馆 1991 - 5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某些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在哲学上,成了德国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施本格勒的历史哲学的先驱,并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20世 纪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尼采最有影响哲学著作,尼采哲学的精 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 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 为的唯一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精髓,《权力意志》不可不读。
《权力意志》强调自然界中的生命的丰盈、过剩。他认为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尼采把审美现象和生命力的强度联系起来。他认为,“权力意志”造就最强的人,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活的东西。为破旧立新,他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