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豆瓣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9.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基思·特斯特 译者: 李康 梯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是社会学家基思·特斯特反思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力作。他在其中关注的是一些境况,是后现代性得以存在的利害关键和可能条件,而他主要取材于“世界的写作”,关注有关我们世界的神话/迷思,去探寻人们都靠着哪些故事,来做出妥协,为实际活动提供理据,并使挫败可以接受。
或许可以把后现代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巅峰,不仅如此,还像是自哲学诞生以来被人们不顾一切、满怀期冀地表达的所有那些希望和雄心的终极实现。只要毫不理会前历史性人群和历史性人群破败不堪的残余,任他们隐约闪现着后现代性金碧辉煌的拱廊街外,这时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最终获得了完满清晰 的呈现。
人们不再有需要,不再有不适,但同时那也意味着,不再有希望。
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尤其是卡夫卡的教益:希望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所希望的东西必然是无法抵达的。活出后现代的生命,就是要活在一种真理之中:其实,唯一比未能实现希望还要糟糕的事情,就是实现希望。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2020年8月21日 已读
众所周知,历史学是不存在自己的理论的,因此从社会学领域借用“理论工具”,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历史学研究寻求突破的主要方法。而一些从哲学领域延伸而来的理论,细究之下其实很有可能动摇甚至颠覆历史领域的“自古以来”的很多基本的问题和目的,这些问题“会威胁到被引入其中的任何思想体系,使之发生转型”。一些微观史学的学者会认为历史研究由于其个案性质从而影响到了这门学科自身理论的产生(这里的“理论”包含了一个潜在判断,即指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历史学难以从学科自身“发明理论”并不是什么让人惋惜的事,相反,对其他学科理论工具的借用恰恰可以使聚焦基础问题的历史学发现更多深化的可能,理论也因此成为一种视角的获得。我个人觉得历史学也没有什么单纯的“个案研究”,所有的所谓“个案”最终都指向“人”本身。
历史 历史学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历史社会学 史学理论
社会学之思(第3版) 豆瓣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3rd Edition)
8.5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 [英] 蒂姆·梅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不依时间线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点,而是围绕既渗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学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构筑我们世界观的潜在假设与默含期待,堪称入门上选。本次修订的第三版,全面回应第二版刊行以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气候变迁、不平等持续恶化、社交媒体的角色日益重要之类趋势,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共同体、消费观念、伦理、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2020年6月13日 已读
虽然评论区不少人在吹这本书的翻译如何如何好,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硬。一些原版里面很清楚的表达,翻译出来就变成一团乱麻了。不过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和提供的思维框架实在是能给人巨大的启发。准备再读一遍英文版。
2020 学术读本 教材 日常生活 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