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 豆瓣
作者: 娄林 主编 译者: 何源 华夏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方圆说 豆瓣
作者: 【美】萨利斯 译者: 孔许友 译 / 戴晓光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在柏拉图对话中,《蒂迈欧》拥有最长的注疏史,也是最让人费解的几篇对话之一。我们不知道《蒂迈欧》到底表达了什么,意图又是什么。美国学者萨利斯的《方圆说:论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开端》一书立足于语文学和注疏史,对《蒂迈欧》进行了简洁而完整的疏解,可谓发人深省。
情节中的论辩 豆瓣
作者: 伯纳德特(Seth Benarde) 译者: 严蓓雯 / 蒋文惠 2016 - 1
《情节中的论辩》选择了著名的施特劳斯派传人伯纳德特三十年来从对《伊利亚特》的研究到对柏拉图的《泰阿泰德》、《智术师》与《治邦者》的重新思考之后所作的多篇重要研究文章。本书关注的主题丰富,不同论文讨论了从荷马史诗到柏拉图思想等内容,逻辑严谨且极富说服力。这些对古典学的重新思考,为经典文本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评注和参考。
古希腊政治理论 豆瓣
Greek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美]格雷纳 译者: 戴智恒 华夏出版社 2012 - 3
《古希腊政治理论》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著名古典学家伯纳德特的老师。作者“并不打算把修昔底德与柏拉图视为各自正统意义上的纪事家与哲人”,而是打算把修昔底德看作哲人、把柏拉图看作纪事作家,而且明显有两者对观的意图。
柏拉图式的迷宫 豆瓣
The Phaedo:a Platonic Labyrinth
作者: [美] 伯格 译者: 戴晓光 2015 - 8
本书是对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斐多》的详细逐章解读。《斐多》被认为从属于关于一个人“照料其灵魂”之最高重要性的苏格拉底教诲。通过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呈现,我们思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什么使得生活成为好的生活?在那种“好”之中,正义和美的东西占据何种位置?作者认为,无论经历着脱离生命的苏格拉底被描绘为怎样一种由相反者构成的统一体,柏拉图都让笔下的苏格拉底表达了对另一种痊愈的感激。苏格拉底所饮下的药,同时既是使他的生命终结的毒药,也是治愈某种疾病的解药。然而,正是一种不同的药——书写言辞的药——才真正实现了练习死亡。
蒂迈欧篇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 校注 谢文郁 译者: 谢文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蒂迈欧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型。柏拉图运用几何化的理型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结构,并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事物的本质。在第一部分中,柏拉图讨论了造物者的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他指出宇宙生成是必然作用和理性作用的结果。必然作用即是载体概念和理型几何化的过程,而理性的承载者,即人类的生成,是理性“说服”了必然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演化的最终实现,造物者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实现了自身:宇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神自身。
会饮篇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137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4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