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豆瓣
作者: 朱大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 1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阶级结构、基层政权和社会组织入手,从当时的衣冠服饰、饮食习俗、城市宫苑与园宅、婚姻、丧葬、宗教信仰及鬼神崇拜、娱乐等方面论述了各阶层社会及其世俗生活。
中国风俗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豆瓣
作者: 陈高华, 徐吉军, 张承宗, 魏向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1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俗世奇人 豆瓣 Goodreads
8.4 (120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作家出版社 2008 - 12
《俗世奇人(修订版)》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烧钱 豆瓣
Burning Money: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柏桦 译者: 袁剑 / 刘玺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3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纸钱——的方式来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常被指为浪费、淫邪,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依然长盛不衰。
《烧钱》一书从当代生活世界入手检视了这一惯俗,探究了它在传说和历史中的起源、它在古今社会形态中的角色、它的文化逻辑、它与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惯俗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关其价值本质的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柏桦运用了田野民族志、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多种材料,结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对“烧钱”传统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管是从实践经验还是从理论框架上说,《烧钱》一书都为我们研究中国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狂欢与日常 豆瓣
作者: 赵世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4
这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时代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这部作品是作者近十年来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城域研究、个案研倾家研究三个部分,附有关于理论、方法论的探讨。
全书内容恰如书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是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全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洚节奏。
盗马贼 (198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盗马贼
6.8 (77 个评分) 导演: 田壮壮 演员: 才项仁增 / 旦枝姬
其它标题: The Horse Thief / 말도둑
1923年,藏民罗尔布(才项增仁 饰)游弋在高原上,以盗马维生。为了自己的孩子扎西,罗尔布放神羊为其祈福。头人的父亲死去,老阿妈对头人一家的善良感佩,同时又担心罗尔布因盗窃不能魂归于天。罗尔布与同伙抢劫了政府送给寺院的礼物,并打算用赃物为扎西向寺院还愿。抢劫事发,愤怒的头人将罗尔布一家驱逐,从此,罗尔布和妻子卓玛(旦枝姬 饰)、扎西只得在草原上流浪。扎西的病情不见好转并逐渐恶化,罗尔布用圣水为扎西沐浴、虔诚的求佛爷保佑却终于不能挽留自己的孩子。不久卓玛再次怀孕了,罗尔布和卓玛磕头为扎西还愿,但苦难并没有离他们而去……
2018年4月13日 看过
为一次对异域生活世界和精神信仰图景的描绘强行配上汉语,导致每一次台词的出场都将观者彻底剥离出西藏语境。因此这部电影对宗教仪式与藏民生活的呈现才是精华所在。第一次资料馆4k修复版的放映在视觉上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1980s 1986 中国 中国电影 大陆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 豆瓣
作者: 路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2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它涉及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五个学科。该书吸纳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如:1、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2、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民间社会的群体构成,士民社会与民间社会群体的关系;3、民间信仰在数千年的传统中的表现形态;4、中国民间信仰目为迷信始于何时等等。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豆瓣
作者: 宋·孟元老 译者: 伊永文 笺注 中华书局 2006 - 8
《东京梦华录笺注(套装全2册)(竖排繁体)》主要讲述了:东京梦华录问世于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从其书自序得知,作者为孟元老,但生平不详。清时,开封老儒常茂俫提出孟元老即为主持修筑艮狱的户部侍郎孟揆。此说曾被邓之诚先生认为读书不足而予批评。一九八O年,孔宪易先生沿(龙衣)常茂俫之思路,考据孟元老为北宋末年供职于开封凌的孟钺。孔氏证据揣测成分较多,成立较难。余以为不必坐孟元老为孟钺,疑元老取宋人常见名字为托名,其人或为孟姓贵胄子弟,或为浪迹京城出上入下书会先生,记録风士,以使人追忆故都之乐为要,遂锓木以度之。
东京梦华录问世不久,南宋的许多学者就模仿其体列,续作此类著作,如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自此以后,元有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费着刿华纪廲谱、刘一清钱塘遗事。
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 豆瓣
作者: 李四龙 / 李四龙 2009 - 9
目 录
一 佛教走向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 佛教信仰与民间社会心理
(一)善恶报应
(二)观音信仰
(三)净土信仰
(四)冥界信仰
三 寺院生活与民间社会生活
(一)寺院结构与寺院制度
(二)日常行事与节日活动
(三)几种主要佛事活动
(四)以寺院为中心的民间社会
生活
四 佛教影响下的民俗与民间日常
生活
(一)丧祭民俗
(二)上元节(元宵节)
(三)浴佛节
(四)中元节(盂兰盆节)
(五)腊八节(佛成道节)
五 变文、宝卷与民间传承文学
结束语
唐朝文化史 豆瓣
作者: 徐连达 2004 - 6
徐连达,1931年生。浙江省临海市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专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隋唐史,发表有关论文多篇。著有《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为已故陈守实教授整理《中国土地关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吴浩坤、赵克尧合编《中国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及《中华名著要籍精诠·社会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
老北京吆喝 豆瓣
8.0 (8 个评分) 臧鸿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一种纯粹民间的市井风情
正在悄然消逝的京腔京韵--
近80种老北京游商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与韵味十足的单弦、大鼓荟为一体将昨日京城胡同小巷里的民生画卷在今日的喧嚣中重现
世事变迁 今昔异然"京城叫卖大王"神韵鲜活的吆喝将带给过来人遥远而清晰的记忆 重温逝水年华 年轻一代 也将重新品读一段历史 于繁华深处 聆听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
东京梦华录注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孟元老 / 邓之诚 译者: 邓之诚 注解 中华书局 2005 - 1
本书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唯一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注本。在印行前,除对�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本书北宋梦元老撰。他从靖康丙午南徙居东京二十三年,至淳熙丁未始有刊本。全书对北宋汴梁描述颇为详细,对街道、河道、民俗皆有涉及,是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资料。
2017年7月8日 已读
千年前的开封夜市和今日相比,不知要繁华多少。北宋的城市经济在孟元老笔下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以往的美食,现在已经完全难觅踪影了。
历史 古典文学 史料 宋史
唐代酒令艺术 豆瓣
作者: 王昆吾 东方出版中心 1995 - 1
内容提要
在中国文学史、艺术史及社会风俗史的研究中,词的起源、敦煌舞
谱的文化内涵、艺妓的文化地位等问题,一直是既饶有学术意义又聚讼
纷纭的研究课题。本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唐代酒令为突破
口,通过对妓女歌舞艺术、文人唱和风尚、改令令格、博戏规则、隋唐燕
乐、胡乐入华等相关艺术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论述与探讨,对这几个问题
作出了圆满合理的解答。此外,书后所附《敦煌舞谱校释》、《唐著辞纪
事》,系研究唐代文学艺术的两份重要文献。本书既有学术性、资料性,
又有知识性、趣味性,除可供相关专业工作者参考外,还能满足广大文
史爱好者的阅读需要。
北平风物 豆瓣
作者: 陈鸿年 九州出版社 2016 - 2
本书是一部回忆老北京风物的专题之作。作者久居燕京之广博见闻与别具风格之妙笔,堪称字字珠玑,妙语天成,深情动人。本书可供今人了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生活细节,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业态、民俗、方言、饮食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编辑推荐:
民国北京城的长篇风俗画卷
《故都风物》简体字本大陆首次出版
了解老北京的一部指南手册
著名学者赵珩先生作序推荐
去趟民国,触摸北平的灵魂
精彩书评: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方面……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因多为社会中下层,故而内容平实,没有丝毫的考据、雕琢之感。
陈鸿年先生此书的最大特色当属其文字的生动,对事物、人情的描述可称入木三分,如历其境。如果没有长期在北京生活的经历是绝对不可企及的……关于市井生活的描述,应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陈先生以最平实的白描笔法,写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生活场景;也以动态的摹写叙述了一天从早到晚,雨雪晴阴的四时风光。
——赵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