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
神游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发现”,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观看”,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风景”,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
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A Patterned Past 豆瓣
作者:
David Schaberg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 4
In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 narrative patterns, and intellectual content of the Zuozhuan and Guoyu, David Schaberg reads these two collections of historical anecdotes as traces of a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 that flourish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among the followers of Confucius. He contends that the coherent view of early China found in these texts is an effect of their origins and the habits of reading they impose. Rather than being totally accurate accounts, they represent the efforts of a group of officials and ministers to argue for a moralis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ent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d for their own value as skilled interpreters of events and advisers to the rulers of the day.
“自然”之辩 豆瓣
Dialectics of Spontaneity: The Aesthetics and Ethics of Su Shi (1037-1101) in Poetry
作者:
杨治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文体问题 豆瓣
Questions of Style :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作者:
[英] 贺麦晓(Michel Hockx)
译者:
陈太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作者在大量查阅原始期刊资料的基础上写成。长期以来,“五四”和“现代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关键词,本书中,作者没有将“五四”放在论述的中心,也没有探查“替代性的”或“被压抑的”现代性,而是指出,应该对这一研究对象持有更广阔的立场才好。作者将民国时期的文学生产、传播、内部文本和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结论是,在这一时期,没有一种文类或写作类型接近于成为“主流”的地位,任何想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制造“主流”的做法,都可能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珠崖 豆瓣
Shore of Pearls:Hainan Island in Early Times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陈灿彬
后浪×楚尘文化丨九州出版社
2020
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权威著作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威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富有浓厚南方色彩的海南岛,着重描述海南岛的开发历史,是关于这一地理区域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历史、自然、居民、交通及中央王朝贬谪之士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及宋以前海南岛的情况。苏轼的海南经历及其海南诗作是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之一。
◎专家推荐
作为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一流学者,薛爱华在四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 他的治学方法不仅为其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也给后人带来了丰富的启迪。
——南京大学教授 程章灿
《珠崖》以中古时期的中华帝国边缘地带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用又有趣的信息。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法国高等汉学研究院院长 侯思孟(D.Holzman)
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权威著作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威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富有浓厚南方色彩的海南岛,着重描述海南岛的开发历史,是关于这一地理区域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历史、自然、居民、交通及中央王朝贬谪之士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及宋以前海南岛的情况。苏轼的海南经历及其海南诗作是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之一。
◎专家推荐
作为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一流学者,薛爱华在四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 他的治学方法不仅为其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也给后人带来了丰富的启迪。
——南京大学教授 程章灿
《珠崖》以中古时期的中华帝国边缘地带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用又有趣的信息。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法国高等汉学研究院院长 侯思孟(D.Holzman)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豆瓣
The Diamond Sutr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Earliest Dated Printed Book
作者:
[英] 吴芳思 (Frances Wood)
/
[英] 马克·伯纳德
译者:
袁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这部由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携回的王玠《金刚经》产生于公元868年,它是目前世界纪年最早的印刷书籍,现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和英国国家博物馆修复部主任马克·伯纳德,在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发现、转移和修复经过,更在中国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等 更广泛的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印刷这部《金刚经》的纸张、油墨乃至印刷工序等种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英国国家图书馆修复人员历时近40年(1972—2010),终于使这部破烂不堪的《金刚经》印本恢复至近乎诞生时的模样。
本书以客观、冷静、真挚的笔触,并配与珍贵的插图,从人文、历史的广阔视角,涵盖中亚考古、佛教典籍、印刷工艺、文物修复等多领域知识,叙述了这部王玠《金刚经》印本重见天日的完整过程。
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和英国国家博物馆修复部主任马克·伯纳德,在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发现、转移和修复经过,更在中国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等 更广泛的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印刷这部《金刚经》的纸张、油墨乃至印刷工序等种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英国国家图书馆修复人员历时近40年(1972—2010),终于使这部破烂不堪的《金刚经》印本恢复至近乎诞生时的模样。
本书以客观、冷静、真挚的笔触,并配与珍贵的插图,从人文、历史的广阔视角,涵盖中亚考古、佛教典籍、印刷工艺、文物修复等多领域知识,叙述了这部王玠《金刚经》印本重见天日的完整过程。
成神 豆瓣
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普鸣(Michael Puett)
译者:
张常煊
/
李健芸 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根本性差异,是马克思·韦伯、葛兰言、李约瑟、张光直、葛瑞汉等西方的中国研究者孜孜不倦讨论的焦点——二元与一元、断裂和连续、超越与原始、悲剧与和谐等各种两极化概念充斥着20世纪的中国思想研究,将中西置于绝对的对立关系上。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文化拥有了一种固定不变、仿佛与生俱来的预设——“天人合一”。
《成神》则致力于反思并消除这些固有的习见。通过分析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史论中呈现的凡人与天神的复杂关系,普鸣重构了“天人合一”背后蕴含的“关联性宇宙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背景:在他看来,“人”与“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问题在早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论辩,“关联性宇宙论”并非是一开就存在于中国的基础性预设,而是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的对抗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普鸣在《成神》中讨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比较模式,即将历史分析与比较性视角相结合,既关注相似的宏观历史处境,又注重细微差异的辨析,以期在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
《成神》则致力于反思并消除这些固有的习见。通过分析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史论中呈现的凡人与天神的复杂关系,普鸣重构了“天人合一”背后蕴含的“关联性宇宙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背景:在他看来,“人”与“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问题在早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论辩,“关联性宇宙论”并非是一开就存在于中国的基础性预设,而是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的对抗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普鸣在《成神》中讨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比较模式,即将历史分析与比较性视角相结合,既关注相似的宏观历史处境,又注重细微差异的辨析,以期在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豆瓣
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根深
译者:
侯旭东
/
孙迪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2014年儒莲奖得主。
魏根深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资源和困难,同时还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20个辅助学科的权威指南,涵盖了从历史语言到人物传记,从古代文书到统计数据的广泛内容。我强烈推荐这部反映了国际视野下最新学术成果的指南。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巨细靡遗的指南,涵盖了从中国人的命名习惯到当今学术出版信息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绝非仅仅一部参考书目,而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所有课题做出了清楚、流畅的考察与讨论。
——席文(Nathan Sivin),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独一无二的指南。每一位严肃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梅维恒(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不仅是因为它在这一领域中出类拔萃,而且因为作者始终与时俱进,紧跟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潮流。
——包弻德(Peter Bol),哈佛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是欧美研究生的必读向导,也是资深学者重要的案头书。作者既是中国研究的引领参与者,也是对于丰富知识门类的全面观察者、对于学术研究脉络的冷静思考者。本书是严肃厚重的读物,却又洋溢着幽默与灵动。相信中文读者在阅读查询中,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体验,既可享受知识的盛筵,也会沉浸于比较与反思。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煌煌巨著……博大精深。
——《纽约书评》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最优秀和几乎最 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对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均进行了详尽搜罗及点评,成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的便利出发点。
魏根深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资源和困难,同时还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20个辅助学科的权威指南,涵盖了从历史语言到人物传记,从古代文书到统计数据的广泛内容。我强烈推荐这部反映了国际视野下最新学术成果的指南。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巨细靡遗的指南,涵盖了从中国人的命名习惯到当今学术出版信息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绝非仅仅一部参考书目,而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所有课题做出了清楚、流畅的考察与讨论。
——席文(Nathan Sivin),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独一无二的指南。每一位严肃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梅维恒(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不仅是因为它在这一领域中出类拔萃,而且因为作者始终与时俱进,紧跟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潮流。
——包弻德(Peter Bol),哈佛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是欧美研究生的必读向导,也是资深学者重要的案头书。作者既是中国研究的引领参与者,也是对于丰富知识门类的全面观察者、对于学术研究脉络的冷静思考者。本书是严肃厚重的读物,却又洋溢着幽默与灵动。相信中文读者在阅读查询中,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体验,既可享受知识的盛筵,也会沉浸于比较与反思。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煌煌巨著……博大精深。
——《纽约书评》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最优秀和几乎最 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对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均进行了详尽搜罗及点评,成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的便利出发点。
书法与古籍 豆瓣
Calligraphy And The East Asian Book
作者:
牟复礼
/
朱鸿林
译者:
毕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0
- 3
《书法与古籍》无意深入探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容,而旨在试图展示理解这种形式确有问题,并明确厘定其界限。藉此至少有助于观看和沉思此番名为“书法与古籍”展览所选诸项展品。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先要理解何以导致书法在东亚如此重要;其次,必须认识书法在中国与东亚古籍漫长发展史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只限于展品本身所带来的眼福而未加深究也不为其过。上述两个问题同样恰切,而后者可以导致从外部观察一种文明时最常见、最严重的错误:想当然地类比原本乌有之物。我们起码致力于展现中国书法之为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书法。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豆瓣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作者:
(美)宇文所安
译者:
胡秋蕾
/
王宇根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本书在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上力图描述和复原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建构过程。所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大致是指汉魏时期来源不能确定的、共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主要集中于五言诗,这一诗歌共有一些主题、话题、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系列语言习惯,它包括一大部分无名氏乐府。作者认为,一般文学史上对汉魏诗的权威而稳定的叙事实际上是齐梁时期在对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复制”基础上的重新建构。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古典诗歌本身,而是诗歌文本的历史变形和其“内在运作机制”,目的是打破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刻板固化的文学史认知,探寻原本修辞等级低俗的诗歌如何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古典”。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大汗之国 豆瓣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7.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阮叔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大汗之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豆瓣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作者:
[美]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20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基本被“启蒙”与“革命”两大现代性范式所主导。本书另辟蹊径,一方面通过抒情话语对此两大范式重做检讨;另一方面则对“抒情”做系谱学阐释,认为西方美学话语和中国传统诗学,共同铸就了抒情现代性从古典过度到现代的艰难途径。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作者细致分疏沈从文、林风眠、台静农、费穆、梅兰芳、何其芳、冯至等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如何在20世纪中叶那个革命的“史诗时代”,以自己的才情和思想乃至挫败和苦难,与时代相撞相生,共同谱就了令人嗟叹回味的“抒情声音”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作者:
[美] 埃尔曼•塞维斯
译者:
龚辛
/
郭璐莎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