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
利维坦 豆瓣
Leviathan:The History of Whaling in America
作者: [美] 埃里克·杰·多林 译者: 冯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 “野性北美•多林作品集”第二部
★ 美国亚马逊历史类年度十大好书
★ 北美海洋历史协会约翰•莱曼奖(美国海事史类)
★ 《洛杉矶时报》非虚构类年度之选
★ 《波士顿环球报》非虚构类年度之选
★ 《普罗维登斯日报》非虚构类年度之选
★ 埃里克•杰•多林被新贝德福德捕鲸博物馆授予2007年伯恩•沃特曼奖,以表彰其在艺术、人文和科学研究及教学法方面的突出贡献。
------------------
【内容简介】
鲜有如同捕鲸这样,能捕捉到深海上男人那种纯粹的危险与绝望的事。埃里克•多林从1614年约翰•史密斯船长前往新大陆失败的捕鲸冒险,开启他的生动叙述。
随后,我们将见证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从最初美国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到19世纪中叶的黄金时代——700多艘捕鲸船组成的船队纵横海洋,美国的鲸鱼油照亮了全世界。最终,20世纪来临时它迅速衰落了。
回顾这项伟大产业的成功和艰辛,鲸鱼和捕鲸人之间丰富的真实故事,《利维坦》讲述了几十年来最具原创性、最激动人心的美国捕鲸历史。
------------------
【编辑推荐】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关于捕鲸,主要是从动物保护的角度看待。而且,很多人从媒体上获得的认知也大都是:日本人如何不顾国际社会的呼吁,坚持捕鲸活动。也就是说,对于捕鲸史,我们了解甚少。
捕鲸行业的历史是一段格外独特的传奇,这段传奇中充满了探索、危险和利益——这是一段人类驾驶船只到海洋上捕杀世上最强大的生物的历史。在所有参与捕鲸活动的国家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捕鲸历史能比美国的更令人着迷。从清教徒移民登陆直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里,捕鲸一直是这个国家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无论美国的文化还是经济,甚至精神都可以说是从鲸鱼身上得来的。成千上万名渔民驾驶着上千艘美国捕鲸船捕杀了数以十万计的鲸鱼,由此产生的丰富产品和巨大财富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壮大。
虽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已经让无数人认识了这种海洋利维坦以及捕鲸活动,但它终究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物。而埃里克•杰•多林的《利维坦》一书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严密的史料爬梳基础上的,而且写作手法高明,为读者展现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国捕鲸史,被誉为“当代最好的关于美国捕鲸历史的书籍”。
------------------
【媒体评价】
当代最好的关于美国捕鲸历史的书籍。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
任何对于捕鲸的了解仅局限于《白鲸》一书的人都能够从多林先生的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纽约时报》,威廉•格里梅斯(William Grimes)
让人无法释卷的百科读物……一个无与伦比的故事。
——《读卖新闻》(日本),马克•奥斯丁(Mark Austin)
多林既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凭借高超的技巧,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
——《华尔街日报》,约翰•斯蒂尔•戈登(John Steele Gordon)
异域风情的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还有戏剧性的血腥杀戮,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精神食粮。
——《洛杉矶时报》,黛比•阿普尔盖特(Debby Applegate)
多林的作品融合了权威的历史研究和顺畅的叙事风格,足以与梅尔维尔和《约拿》相媲美。
——《波士顿》杂志,杰弗里•加尼翁(Geoffrey Gagnon)
埃里克•杰•多林创作了一本精彩的著作,内容广泛,焦点清晰。……过去一百年来有无数人尝试过一次性概括所有主题,然而只有多林成功地将无穷无尽的历史材料整合成了一段流畅的叙述。
——新贝德福德捕鲸博物馆图书馆馆长和海洋史专家,迈克尔•P戴尔(Michael P Dyer)
这是一段人类驾驶船只到海洋上捕杀世上最强大的生物的历史。埃里克•杰•多林把这段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多林先生凭借他作为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作家的高超技巧游刃有余地把握了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题材(书中的参考资料和插图也都非常棒)。多亏了他在叙述上的有力控制,《利维坦》才得以成为一本让人不忍释卷的佳作。
——《华尔街日报》,约翰•斯蒂尔•戈登(John Steele Gordon)
无墙之城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侯 深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4
◇美国城市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激进的城市如何与诗意的自然共存?
◇巨型城市的发展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
◇“购买自然”能否消弭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悖论”?
◇“赌城”拉斯维加斯能否摆脱沙漠带来的“生态陷阱”?
◇美国环境改革如何帮助“钢都”匹兹堡实现两次复兴?
【编辑推荐】
本书以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之关系为研究视角
梳理了美国城市环境史沉寂、转向、发展的详细过程
捕捉了自然力量形塑城市形态和个体思想的历史时刻
考察了城市环境史的发展趋势、现有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深刻认识到孵化指导城市走出其“生态悖论”的新思想之迫切性
总结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
【内容简介】
《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为“论世衡史”系列的其中一册,以美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及其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城市史学经历了数十年发展之后,现已渐趋式微,然而如果从另一角度考察美国城市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领域更为细化并且同其他的史学分支学科相结合后展现出新的生机。在这些新生学科中,城市环境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美国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试图梳理城市环境史将自然与城市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结合的详细过程,捕捉最寻常又最持久的自然力量如何形塑了城市的形态和个体的思想,通过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的详细考察,并深刻认识到孵化指导城市走出其“生态悖论”的新思想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总结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7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帝国之河 豆瓣
Rivers of Empire: Water, Arid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st
作者: [美]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译者: 侯深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一部讲述水与对水的征服的历史。作者力图通过两个途径来破解既有的美国西部神话:一是发现、分析自然,特别是自然中的水,在西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二是超越西部,在一个远为宏阔、久远的时空中理解西部的水与人类的关系,考察水与水控制的历史。这两个途径在流淌的水中“合入其流域的独圈”,映现出横亘于西部大大小小的水坝、沟渠上方的主题:通过技术与资本成就的对自然的主宰,与掌握技术与资本的人对其他人的控制相始终。
本书自出版以来,即引起极大争议。赞誉者将之视为环境史与新西部史学的绝妙之作,批评者则往往认为其论点过激。然而无法否认,此书无论文字还是论述均属上乘,迄今为止仍是环境史、西部史以及其他美国史学者的必读书。
气候改变历史 豆瓣
作者: [美]狄·约翰 / 王笑然 主编 译者: 王笑然 金城出版社 2014 - 3
★ 全球著名史学家亨廷顿、许倬云等关于气候改变历史的代表作,首次结集,独家引进出版。
★ 成吉思汗征服了欧洲,最终却被气候征服;17世纪中国(明朝)和世界的普遍危机,气候居然是罪魁祸首……大师条分缕析,讲述气候角度的世界史。
★ 雾霾等恶劣天气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历史?本书将给予现代人以历史学家的思考与启迪。
★ 历史研究者、历史院系学生、历史爱好者,了解世界环境历史最新成果的必读书。
环境历史学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地域界限,让人回归到自然中,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由此产生的人类历史。《气候改变历史》一书遴选了气候影响历史的代表性文章,话题涉及全球范围。以环境历史的开山人埃尔斯沃斯•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为起点,分别介绍世界气候的历史变化、气候对世界格局和文明形成的影响、气候对西方殖民历史的影响、中亚少数民族的大举迁移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气候在复杂性社会瞬间崩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本书入选作者,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史学大师亨廷顿、汤因比,其他人亦称当代重量级的环境历史学家,特别是约翰•F•理查兹(John F. Richards)、阿尔弗烈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马立博(Robert Marks)几位,还有中国读者熟悉的台湾学者许倬云,都在环境历史上富有建树,他们叙述历史的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这本书的选译宗旨在,向读者展现一个更为新颖、更为宽广的史学天地,让历史爱好者可以通过环境历史这一全新角度,去重新认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冰河时代 豆瓣
the little ice age: how climate made history ,1300-1850
作者: [美] 布莱恩·费根 译者: 苏静涛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本书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据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生存的地球刚刚经历过一段长达五百年的小冰河时代,知名考古学家费根在本书中重新阐释了小冰河期对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掌故的巨大影响,如,维京人的海上传奇,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的惨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意外覆没,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等等。他引领大家以气候为鉴,重新审视风云变幻的历史谜局,全书文笔轻快,论证严谨,不仅涉及年代久远的葡萄收获记录、哈德逊湾公司的历史、14世纪的修道院档案,甚至还用到了最新的冰芯化学分析。对于想要了解历史、气候或者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读者来说,这委实是一本妙趣横生、观点独到的好书。
费根在《小冰河时代》中妙趣横生地呈现了人类社会面对气候突变时的脆弱。
——《新科学家》
《小冰河时代》在气候史研究上的贡献,可与福柯的经典著作《疯癫与文明》在精神疾病史研究方面的贡献相媲美,小冰期研究也因之成为学界瞩目的重点课题。
——《科学美国人》
《小冰河时代》是一本内容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的书。
——《书目杂志》
即使现在没有出现全球大暖化,“小冰期”也将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时期。
——《波士顿环球报》
气候的文明史 豆瓣
Kulturgeschichte des Klimas:Von der Eiszeit bis zur globalen Erwärmung
作者: [德]沃尔夫刚•贝林格(Wolfgong Behringer) 译者: 史军 2012
全球变暖与气候的未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是,对于500年前或5000年前的气候波动我们又知道多少?对于天气的历史我们又知道什么?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繁荣与创新精神有什么影响?
沃尔夫刚•贝林格在这本重要的新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地球气候演变的最新历史研究。他研究的焦点是自古至今对气候变化的文化回应,旨在表明,即使是微小的气候变化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社会、政治与宗教剧变。通过考查我们的祖先应对这些事件的方式,贝林格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础,以利于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所面临的严重气候变化。
自然和人 豆瓣
作者: 王中江 商务印书馆 2018 - 2
《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由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撰写,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图书。全书包括六篇十五章以及附录,word字数约50万字。
在近代中国,“自然”和“人”是两个其含义发生深刻变化的核心概念,它们既保留着中国古典思想传统的含义,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时代变迁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本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自然”和“人”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义,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它们的意义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发生的各种变化。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R.麦克尼尔 译者: 李芬芳 中信出版社 2017 - 7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 与之相伴的, 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全球知名环境史大家,《全球史》作者约翰·麦克尼尔倾力撰写,指出20世纪对于世界环境史的重要意义,将全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探索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改造,打破传统史学的狭隘视野与史料来源,将环境史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等研究领域有机结合,运用医学、生物学、气候学、农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国家档案、国际组织文件、大众媒介、专门机构的调研报告等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幅图表与图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世纪环境变迁的宏大而生动的画卷。
中国环境史 豆瓣
作者: [美]马立博 译者: 关永强 / 高丽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虽然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节制开发资源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观念,但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比,这些思想却并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