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究
电影表意泛论 豆瓣
作者: 克里斯蒂安•麦茨 译者: 崔君衍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电影符号学一代宗师麦茨的论文集《电影表意泛论》是电影思维历史上的一部开创性著述,是电影符号学的奠基性原典。麦茨从现象学、语言学、叙事学、风格学、符号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电影表意”这一核心命题。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1968年初版)标志着立足于“电影语言”概念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语言学思维形态的初次相逢;第二卷(1972年初版)补充了此前的论述,论证了符号学与电影思维成果的密切联系,涉及对第一符号学的自我审视,也预示了向第二符号学的演变。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 豆瓣
作者: 戴锦华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 - 4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从新中国电影的批评实践中学习当代电影理论的教科书。旨在通过
一系列对新中国电影现象、电影导演的作品序列及对具体作品所做的详尽的本
文分析中,使读者从实际运用中把握当代电影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批评方法。本
书将新中国电影史中的诸导演、作品及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
力求探询其文化意义,力图使读者从中获得对当代电影现象及作品更为深刻的
认识与深入的思考。
本书每章后面均附有思考题,并配有函授课卷,以供学员自学之用。
电影与新心理学 豆瓣
Le cinéma et la nouvelle psychologie
8.2 (9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方尔平 商务印书馆 2019 - 4
1945年莫里斯•梅洛-庞蒂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即一种在新心理学目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本书完整收录《电影与新心理学》,并补充了 “从摄影到文本”与“文本解析”等相关资料,尽可能地展现出这本经典之作的魅力。
小津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里奇 译者: 连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这本书是西方首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小津安二郎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著名日本电影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里奇通过对小津电影的主题、编剧、拍摄、剪接之深入分析,窥探其电影文法与美学风格,并以此展现了蕴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及文化意涵。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2018年8月9日 已读
“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基耶洛夫斯基不断在电影中描绘自己,以“虚构”为伪装呈现真实,而齐泽克则试图用“缝合”的假设去“抹平被阐述内容层面与阐述行为的无中心过程层面的裂缝”。将此书视为齐泽克对基耶洛夫斯基的解读远远不够,而是借助电影这一质料来呈现自己的哲学反击——回应Theory和Post-Theory之间的论战。因此如果缺少对此一背景的了解,则此书的大部分内容无异于对牛弹琴。(毫无疑问我在此刻精准地化身为牛……)
2018 哲学 基耶斯洛夫斯基 文化研究 斯洛文尼亚
Theory of Film 豆瓣
作者: Siegfried Kracau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1
Siegfried Kracauer's classic stud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0,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 of the cinematic medium. The book takes its place alongside works in classical film theory by such figures as Bla Balzs, Rudolf Arnheim, and Andr Bazin, among others, and has met with much critical dispute. In this new edition, Miriam Bratu Hansen, examining the book in the context of Kracauer's extensive film criticism from the 1920s,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ppreci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y of Film for contemporary film theory.
昨日之岛 豆瓣 Goodread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发现电影的魅力,呈现文化的症候,戴锦华文章精选结集,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来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2017年11月16日 已读
戴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观看与解构的语境,尤其是其将电影文本放置在宏观文化观察和文化研究的框架中加以审视、批判和深挖,给人带来极大的启发。虽然说观点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漏洞,但是这样留有讨论空间的文本才是具备开创性的。
戴锦华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影评 电影理论
目光的伦理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Fredric Jameson认为,我们可以把(欧洲)六十年代想像为资本和强权国家在全球退败的一个时期,也可以把这个年代构想成资本借助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全副武装的生产方式,开足马力扩张的时期。从福柯的角度看,所谓新的生产技术就是权力话语。六十年代谢幕,留下的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话语舞台。七十年代开启,站在麦克风前的不再是进步学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是大众传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号消费。如果六十年代是话语中心模式的最后演习,那么七十年代是娱乐工业趁火打劫偷袭大众话语的时代。六十年代结束了,共同话题消失了,战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临着话语重构和反思,这个过程带来短暂的话语真空,布满嘈杂的个人主义低语。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话语的重构性缄默与娱乐话语的逐步登台,从文化英雄到娱乐明星,话语舞台的交接期间是一个政治压抑、经济低迷的年代。这种失望、颓废和压抑构成了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基本氛围。本书就是作者论及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一个合集。
2017年8月24日 已读
“在作为影像来理解的现代世界,我们在影像中体验到一种反向我们自身的目光,这个目光成为自我塑造的重要根据,这时影像对人的异化开始了。我们用看到的影像不断地与自身对照和比较,创造一个可见的影像化自我,以把自身准确地呈现在一个隐形的,但相对稳定的他者群体的视野中”
文化 文化研究 李洋 李洋著作集 电影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