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豆瓣
作者: 孙宇凡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与取径,致力于探讨历史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式理论逻辑和后设式理论逻辑,分为“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和“从社会学到历史学”两部分。前一部分分别通过解读“北美汉学三杰”(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的代表作,并与韦伯、吕炳强、赵鼎新等社会学家的权力理论、正当性理论以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展开对话,指出“迂回历史学、进入社会学”的基础,在于以理论研究纲领式对话,建立多种类型的理论关系,从而确立了历史学家作为社会学家的知识实践类型。后一部分通过文本精读与脉络对话的方式,分别分析了成伯清、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代表学者(如克莱门斯)、威廉˙休厄尔的作品,引入与分析奥古斯丁式现在时间性、埃利亚斯式继替时间性、休厄尔式阈限时间性和米德式突现时间性,丰富了社会学理论所需的历史质性,进而共同汇聚于以事件社会学之中。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暴力 豆瓣 谷歌图书
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译者: 刘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6
在受动作片电影和畅销惊悚小说影响而产生的流行误解中,在社会科学家的常规解释中,暴力往往与贫困、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家族疾病等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本书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研究暴力真正发生时的情况,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从军队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抢劫、运动暴力到武装冲突,进而揭示了暴力动力学,解释了为什么暴力通常会是对弱者的暴行、为何通常会在众人面前进行仪式性展览,或进行秘密恐怖袭击和谋杀;以及为什么少数人能够操控暴力;最后则提供了应对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