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田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本书首次提供了一份对秦汉国家祭祀的全面、综合的研究。作者抓住了这一时段的特殊性,在研究中关注祭祀活动的地理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秦汉国家祭祀的空间意义。本书对秦汉国家祭祀变迁,及其与地理格局的变动、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有精彩的分析。
——唐晓峰
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是个值得深入开掘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读书,也要学会跑路。田天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阔的地理视野。她曾从我问学,并一起外出调查,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研究。我想,她的著作,无论对中国的历史地理,还是中国的宗教传统,都是一种新视角。
——李零
本书对秦和西汉国家祭祀的具体制度,各祠畤的位置、祭祀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考证,对国家权力结构、政治地理格局、学术思想等相关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勾画出秦汉国家祭祀变迁的基本框架。全书思路清晰,言之有据,论述有深度,也有分寸。
——陈苏镇
成神 豆瓣
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普鸣(Michael Puett) 译者: 张常煊 / 李健芸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根本性差异,是马克思·韦伯、葛兰言、李约瑟、张光直、葛瑞汉等西方的中国研究者孜孜不倦讨论的焦点——二元与一元、断裂和连续、超越与原始、悲剧与和谐等各种两极化概念充斥着20世纪的中国思想研究,将中西置于绝对的对立关系上。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文化拥有了一种固定不变、仿佛与生俱来的预设——“天人合一”。
《成神》则致力于反思并消除这些固有的习见。通过分析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史论中呈现的凡人与天神的复杂关系,普鸣重构了“天人合一”背后蕴含的“关联性宇宙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背景:在他看来,“人”与“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问题在早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论辩,“关联性宇宙论”并非是一开就存在于中国的基础性预设,而是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的对抗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普鸣在《成神》中讨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比较模式,即将历史分析与比较性视角相结合,既关注相似的宏观历史处境,又注重细微差异的辨析,以期在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
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 豆瓣
作者: 张树国 人民出版社 2013 - 4
《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主要以《郊庙歌辞》及历代礼乐志中的正统雅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家祭祀形态与传统雅乐之间的关系。因为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个领域的研究甚为薄弱,十二卷歌辞基本上保持原始状态,除汉代《郊祀歌》及《安世房中歌》外,没有任何注解。可以说《汉-唐国家祭祀形态与郊庙歌辞研究》是该领域第一部系统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