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 豆瓣
Max Loehr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
作者: [美] 贝格利 译者: 王海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1
罗越(Max Loehr,1903–1988)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史学家,其1953年的名文《安阳时期的青铜器风格》事实上预测到了中国考古学家将要做出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推翻了罗越的著名论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的理论,后者对青铜器的分类和统计看似科学,曾长期统治着西方的青铜器研究。作者罗伯特·贝格利在本书重探了这一由于考古发现的介入而结束的学术争论,剖析了其背后的重大方法论意义。他从细读高本汉的文章着手,以生物分类学作比厘清了方法论的问题,辨析了科学与科学表象的区别。作者然后讨论了罗越的研究,为他所从事的艺术史提供了逻辑根据,指出他最关注的乃是重建一部有意义的发明创新史,把艺术设计者和资助者的意图看作风格变化的背后动力。作者在最后一章分析了风格这一概念,得出结论认为,艺术史学家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风格并非艺术品的固有属性,方才制造出了诸多混淆是非的典型理论。本书以罗越的青铜器研究为个案来探索艺术史学科的中心问题,其读者群并不限于中国艺术史学者,而是包括了所有关心视觉材料分析的研究者。
******
中文版序
我在写这本关于我的老师罗越(Max Loehr,1903–1988)的书时有两个目的。我想阐释罗越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还想描述和分析他对其最钟爱的商代青铜器所做的研究。我希望这两个话题能引起中文读者的兴趣,并想在此感谢那些使本书得以忠于英文原著的面貌出版的朋友。首先要衷心感谢王海城精确流畅的翻译,中文读者可以确信他们所读到的译文与我的本意分毫不差。接下来我要对浙江大学的缪哲教授深表感激,他盛情邀请并安排我们通过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海城教授的译文。殷尧编辑和他的同事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为拙著能在此出版而深感荣幸。中译本的排版与设计紧随英文版的样式,由美国仓颉公司的David Goodrich(顾道伟)炉火纯青地完成。最后,我要感谢出版英文原著的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列惠允发行中译本,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的Barr Ferree出版基金慷慨资助图版及相关费用,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承担出版发行任务。
贝格利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
******
译序
本书是我的老师贝格利先生为他自己的老师罗越写的一部思想传记,集三十年教学研究所思所感,遣词造句精心推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他对恩师的钦敬和思念。如今他本人业已退休,而我辈无能,不知如何撰文介绍他在艺术史、考古学、科技史、古文字学和音乐史等诸多学科的独到见解,只能暂且先把他的著作择要翻译成中文,希望借此机会消除中西方一些学人对他的曲解和误解。耐心的读者看了他对高本汉、雷德侯等西方汉学界知名人物的批评之后,可能就不会再相信他是一个有种族偏见的民粹主义者,而他对考古类型学和艺术史风格的剖析也会让读者不再把他当成信奉后过程主义的考古理论家。
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有精准的翻译,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我的诸位同门师友想必都还保留着先生在我们大大小小的习作上用各色钢笔和铅笔所写的小字批注,从标点的正确使用到逻辑的严密推理都条列清楚,而这也是他对待自己写作的一贯态度。他最好的朋友是他书房里的废纸篓,每篇文章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的反复修订。他对文学的热爱也给他的翻译者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既要应对狄更斯式的庞大词汇量,又要推敲契柯夫式的精炼行文。他和这些文学巨匠共有的幽默感偶尔会在文章中流露出来,而这就更让译者在会心一笑之后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因此,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缪哲先生的翻译邀请。如若没有他的鼎力支持和他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中肯书评,本书的中译本就不会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贝格利老师耐心详细地解答了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相信没有很多译者能像我这样直接便利地探究原作者的文意(也要感谢电子邮件的发明!)。我的同门学弟李建深博士对初稿做了全面细致的校读,指出了很多令我汗颜的疏漏之处,并提供了无数精当的修改意见。美国Birdtrack Press的David Goodrich为本书的出版设计来回修改十多次,让中译本有了和英文原著同样优美的版面。我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
王海城谨识于西雅图自偏居
2015年夏
云冈石窟(第二期) 豆瓣
作者: [日]水野清一 / [日]长广敏雄 译者: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2016 - 3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在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系统地整理了1938~1944年云冈石窟的调查实测资料,完成了16卷32册大型考古研究报告,惜当时未公开发行。今观之,该报告内容虽存在一些遗憾,但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迄今尚无大型石窟寺报告与之比肩。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决定联合整理、编译为中文版、日文版《云冈石窟》(中文版主编王巍;日文版主编冈村秀典)。该书不仅完善了上世纪50年代的16卷32册,还新增加17~20卷,形成共20卷的大型学术全集。1~16卷还附有英文译文。
20卷本的《云冈石窟》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以及美术史、建筑史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第二期 8-16卷 套装18册)》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资料,包括大量图片及现场实测图,京都东方文化研究员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撰写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图片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石窟现场拍摄的,十分珍贵。这些资料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西域通史 豆瓣
作者: 佘太山(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 6
“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我们今天使用“西域”这一名称,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西域通史》所谓“西域”,取其狭义,然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越出新疆的范围,视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部合乎要求的通史,应该吸收、消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更从的人能利用这些成果。因此,作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尽量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明白易懂的文字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勾勒出来。
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 豆瓣
作者: [中] 黄雅峰 2011
《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中介绍了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顶峰,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画影江山-郎静山摄影作品特展 豆瓣
作者: 湖北省博物馆 2012 - 4
郎静山先生(1892~1995年),浙江兰溪人,自幼喜爱中国传统书画。中学时代开始接触摄影。1911年后,进入上海《申报》、《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郎静山先生在其长达8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以相机为画笔,塑造出中国画悠远冲淡的意境,将西方的摄影技术与中国山水画完美地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水墨渲染美感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
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豆瓣
作者: 韦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第一部以六朝墓葬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著作,全面利用2008年6月以来的考古学材料,对六朝墓葬的分布、分期、形制、随葬品等方面均有深入探讨。同时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南朝墓葬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等,也有相应论述。全书资料丰富,论述严谨,语言晓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六朝文明 豆瓣
作者: 丁爱博 译者: 李梅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4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本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理解早期文明 豆瓣
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A Comparative Study
8.0 (5 个评分) 作者: (加)布鲁斯·G. 崔格尔 译者: 徐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商代中国、墨西哥谷地的阿兹泰克及周边人群、玛雅、印加和约 鲁巴等七个记载最丰富的早期文明,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对于不同文明的社会政治组织、经济制度、宗教和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人惊异,发人深省的卓见。与此前研究不同的是,本书对不同文明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给予了等同关注。本书尤其注重阐释早期文明中人类行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
书中诸多发现不仅质疑了对早期文明的当前理解,也对现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基石提出了挑战。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 豆瓣
作者: 段渝 1999
《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第一章生态环境与文明起源,第二章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政治组织的演进,第三章巴评议化与巴地的族群和政治组织,第四章三星堆文化:神权政权与文明第五章巴蜀的政治制度与礼乐文明第六章分级制城等等。
考古学专题六讲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张光直作品系列:考古学专题六讲》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张光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六次演讲记录整理而成,内容集中于宏观性探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关联。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最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之一,分为“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等数讲内容。
西域考古记 豆瓣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作者: [英] 斯坦因 译者: 向达 商务印书馆 2013 - 2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域考古记》是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四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暗流 豆瓣
作者: 徐坚 科学出版社 2012 - 2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一般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1928年开始的安阳发掘基础之上的。但是,过度夸大安阳传统很可能会忽视安阳之外的发掘、史语所以外的学人、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之外的意外发现、田野调查和发掘之外的理论和方法的输入和阐发等,而这些都是1949年之后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的重要来源。由于这些发现、技术和理论长期以来都未得到重视,《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将其命名为中国考古学的“暗流”传统,予以阐发。
1949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呈现为多来源、多环节和多线索的多元景象。即使在安阳,也存在中央与地方、科学发掘与寻宝盗掘、本国与他国在发现、保管和阐释上的冲突与斗争。史语所在安阳之外尚有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的调查和发掘。史语所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尝试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甚至发展不同类型的考古学。传统上的四裔地区在建构乡土历史的过程中可能衍生出具有乡土史倾向的考古学。具有人类学和民族学倾向的考古学也暗伏于特定的研究主题中。非科学发掘和古物流通既往被贬抑为缺乏科学价值,甚至是具有政治不正确性的活动,但不乏资料和方法价值。此外,1949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也有少数得到不同学术传统共同关注的课题。最后,西方考古学史、类型和发掘方法如何被译介到中国,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也值得讨论。《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是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上揭示1949年之前的多元全景的首次尝试。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将反思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作问题。考古学史的写作不应止步于按照年代关系排列考古发现、研究著述和学人交往,而应该展示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上范式的形成和转型。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豆瓣
Silk, Slaves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
7.4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泓 / Susan Whitfield 译者: 王东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武梁祠 豆瓣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9.0 (6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译者: 岑河 / 柳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白沙宋墓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0
这不仅是一份客观、忠实、完整的考古发掘记录,更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眼见之物以外的文献和图像史料,通过细致的搜寻、鉴别、筛选、排比,作者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中国历史考古学开创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典范。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豆瓣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02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魏晋南北朝考古 豆瓣
作者: 罗宗真 2001 - 6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文字翔实,并配有彩图7幅,插图45幅。
魏晋南北朝考古 豆瓣
作者: 韦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业,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各类考古学遗存的发展演化规律,揭示了考古现象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汉晋传统文明、胡族文明、外来文明碰撞融合的状况,以考古学方式展示了秦汉文明经由魏晋南北朝演变为大唐文明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