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线条的盛宴 (2020) 豆瓣
8.8 (18 个评分) 导演: 谢梦茜 演员: 陈丹青
其它标题: An Abundance of Line / 线条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画巡礼
今天谈及中国壁画,往往只记得敦煌、云冈,陈丹青却偏偏拉着我们去看这幽暗古老的北朝墓室里,一幅幅被掩埋、被遗忘的壁上画作。他要我们一起体会,那种撞见“意外之美”时的惊喜与着迷。
2020年初,山西博物院首次展出四座北朝(公元六世纪)墓室壁画,《局部》导演谢梦茜及团队三度前往太原展场,并真实进入地下墓室,实地拍摄陈丹青的讲述,最终以上下集呈现。这部由看理想倾力打造出品的《局部》特集,时长100分钟,题为《线条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画巡礼》。
有意味的造型 豆瓣
作者: 尚辉 2022 - 1
作者对近年来我国美术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全球化视野,总览古今,横观中外。书中涉及的领域有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西方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性质与特征、中国艺术发展的困境与矛盾等方面。
本书收录十年间,作者对于图像与造型问题的探索。研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翔实,对于研究当代美术理论和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国内外学者研究造型艺术将大有裨益。
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豆瓣
作者: 尹吉男 / 李军 中国艺文出版社 2020 - 5
第三日 真实、原创性和世界(节选)
李军:西方学界有对于文艺复兴前后古物运动问题的研究。古物运动有这样一个背景,比如说所谓的“古代的发现”。其实在15世纪前的罗马,诸如建筑、雕塑残片的古迹是随处可见的,那时候的人把古迹当作废物来利用——把古代的大理石柱、雕像给烧掉,用来做建筑材料;或者把某个神庙的柱子移到教堂里面去——这种挪用和废物利用是很常见的。那时没有人讨论古代的发现,古代在那个时候是被视而不见的。这个很有意思,整个罗马的东西都在那儿,从来就没有完全消失过。
到了大概15世纪的时候,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历史学者开始研究所谓真理的问题。他们研究君士坦丁的敕令,即让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敕令。当时一个人文主义的学者怀疑那个敕令是个赝品,不是真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桑西,《雅典学院》
与此同时,有了一种要回到原来的那个时代的要求。比如说乔托画的《圣方济各生平》,圣方济各穿的衣服是中世纪的袍子。他画《耶稣生平》中门徒也穿类似的袍子。乔托并不区别古代的题材和今天的题材。再比如说,他可以把中世纪教堂的一个尖拱画在耶路撒冷,他对古代和今天是不作区别的,这是13世纪到14世纪的情况。到了16世纪,瓦萨里的画中就有了历史的概念,他画的罗马士兵,是按照考古后掌握的罗马士兵当时所穿的军装、鞋的样式来画的。瓦萨里区别描绘了罗马时代的历史题材和当代题材,历史题材要按历史性的方式来处理。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迪·邦多纳,《圣方济各在意大利阿莱城驱魔》
最早教皇所提倡的古物保存政策,来自“金屋”的发现。在扩建圣彼得大教堂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古代雕塑。那个时候人文主义已经兴起了,这些雕塑被认为是古代的东西。也是在那个时候,教皇说,这些古物不能离开教皇国。这是西方最早的文物保护政策。开始保护古物之后,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博物馆的起源。博物馆成为古物的存放所,而且博物馆的存放要按艺术史的序列来展开,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不同的地域分别排列。一部艺术史在博物馆里面是一目了然的,有一个说法就是“可视的艺术史”。
按照这样一种序列排列之后,整个历史、“Old Masters”、传统都昭然可见。它就变成了一个直接的(按照老尹的话说)那个时代的地层。所有这些东西是伟大的、是传统、是真迹,与此同时也是陈旧的。对后人来说,它是唯一的,所以后来人要追求自己的唯一,要有新的东西。这个“旧”的系统建构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系统。什么是新的?最简单的确定“新”的办法就是跟“旧”的不一样,跟博物馆里的东西不一样。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梵蒂冈博物馆
城里人到乡下去,会感叹说那几个破屋子多漂亮,因为这跟他在城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他是在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一个自然风景,所以他认为那种风景是好的。我们发现,艺术史就这样变化起来了。旧的东西、旧的宝物在博物馆里面,是唯一的、原创的、伟大的,继而变成了后人的“影响的焦虑”。后人怎么继承这个遗产?必须要创造一个新的唯一。只是模仿原有的唯一,是成不了大师,进不了博物馆的。必须原创,要跟原有的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艺术史研究、博物馆的系统陈列,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个完满但陈旧的世界。与此同时它告诉我们,只有和它不一样,才是你的方向。这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东西。
如果我们像中国古人那样看待“真”,认为“真”不是唯一的东西,比如说“真”就是一个无伪的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之下,即使做了一个跟古代一样的东西也没关系。这样一来,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去摆脱那个体系的压迫,反抗所谓“影响的焦虑”,当然这是很困难的。
法国卢浮宫
西川:你说的这种拿古代的东西不当回事儿的情况,让我想到一次特别震惊的经历。很多年前了,有次去高碑店,那边有一个村子里有很多古家具。“文革”砸烂了那么多老东西,但是我居然在那儿看到一卡车一卡车的老家具,是真正的过去的旧家具,在那儿打包,然后往海外运。当时我就觉得中国古代的东西、老东西,真是砸也砸不完,太多了。
还有一年我去希腊,我们都觉得古希腊的遗存是珍宝,但我在那个岛上,看到古希腊的石棺就扔在路边。去年我在土耳其的一个海边上,看到古代的神庙塌到海里去,海水一浸泡,那些白色大理石已经被磨得看不出来了。实际上那都是古希腊的东西。后来一块儿去的人在上面喝咖啡,我说下来下来,他说下来干吗,我说看看这些散落在海水和海滩上的石头,这是真正的古希腊的东西。但是也看不分明,已经被海水侵蚀得比较厉害了。
故宫博物院家具馆
古代的东西其实不值钱,那么古代的东西被神圣化是因为什么?我觉得,古代的东西被神圣化才有关于真伪的焦虑,这是对一个古代神话的重新组织。一个人之所以组织起古代的神话,一定是为了面对他的今天。或许他是觉得今天是一个有缺陷的今天,所以他要对今天进行批判和质疑。
也就是说,对于古代的真伪的焦虑,背后一定是有对于今天的一种焦虑,或者至少是对今天的某种思考的反映。之所以觉得有必要组织一套关于古代的知识体系,一定是跟今天有关系。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图,是要在迪拜那儿弄一个大的工程。这个工程中全是现代化的建筑,大的室内购物中心之类的。我想到中国人现在在做的东西,比如我们规划的城市、盖的这些房子,好像是在模仿欧洲,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有可能是阿联酋。换句话说,我们觉得是在模仿欧洲,或者美国,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迪拜,就是大高楼那种样式。
中国的文明跟阿拉伯的文明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对于自己的古代的态度跟我们还不太一样。当大部分中国人要把城市规划、建筑样式都按照迪拜模式来的时候,另外的一些人可能就要追求一个古代建筑的样式。在这个情境下,真正的古代的东西,成为我们一个很大的寄托。我想跟今天的有钱人花上亿元买一个有点问题的古代的东西,以达到占有的目的,其中有点内在的关系。
迪拜
尹吉男: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应该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最后一学期,去了山东几个地方做田野实习,平度、高密、昌邑等等,昌邑靠海,昌邑那边还有摩崖石刻。
......当时在平度县城,我们出发之前一人租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租自行车没什么手续,也没有押金,就问你是从哪儿来的就借你了。一共借了两周,穿越三个县旅行,每天差不多骑一百华里。一人一个考古袋挂在后座上,开始是空的,我们回来的时候全是满的。满到什么程度?装不下就放弃一些,把更好的留下,像大汶口文化的红陶鬶,有的是,都很完整的。我们开始是有破茬的也留下,后来就有更好的,没法拿,就放弃一部分。像石刀、石斧、石纺轮、陶纺轮多极了,都是好东西。汉代的画像石,在田野里完好无损的多极了,还有砌在猪圈里的,那真是遍地都是古物。虽然这么多年我再没去过山东,但是我相信还能找得到。
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
还有一次,国家文物局组织到牛河梁去,牛河梁要申报世界遗产。同去的还有傅熹年先生、徐光翼先生、严文明先生等人。当时傅熹年的一个学生还跟我说你不是学考古的嘛,你能给我找到文物吗?我说那小菜一碟。我就在那儿转了一圈,捡了满满一把细石器的石片,是彩色的,特别漂亮。那时候山东的农民很随便就能刨出古物来,刨出一个陶罐来,一锄头就给打碎了——这是瓦碴子,他没有“古物”这个概念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一个日常生活当中的古物,跟博物馆中的古物是有天壤之别的。古物被采集、被学术化之后,被艺术史化、考古化、历史化之后,进了博物馆就不一样了,一下就变成了不起的东西了。所以这里面有差别。但是有一点,那个时候在山东看到的东西,都是雷同的,纺轮、陶鬶都大同小异,基本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
牛梁河遗址公园
西川:黑格尔就讨论说“神龛”是什么。他说神龛就是从空间里隔出了一块空间,比如说这个本子放在这儿,它什么都不是,就跟山东农民挖出的那个瓦碴子似的,但是一旦给它放在一个玻璃罩里,那就不一样了。就是说,东西一旦放入神龛,它就是膜拜的对象;进入到博物馆系列之后,它就涉及另外一个概念:展示。头两天我听刘禾讲到万国博览会,我从那儿引申出一个想法:就是展示行为本身,它实际上是使一个东西不再是另外一个东西。比如那个瓦碴子,现在潘家园还有,而且都特别便宜。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
尹吉男:我觉得首先还是有一个“真”的概念做基础。当形成一个历史序列的时候,它是一个真的历史,这是最起码的。另外它代表了不同的时间点,以及那时候文明的高度和代表性,以此互相区别。唐是唐的,宋是宋的,它们之间是不能混合在一起的。是什么不能混合?是地层不能混合,是样式系统本身就不能混合,是彼此互相参照的,我们才能去叙述一个发展史。关于“展示”,这不是针对学者的,对学问来讲不存在展示不展示。考古学家即使看到这个瓦碴子也不认为这是瓦碴子,因为已经被预先地考古学化了:在我看来,这是珍贵文物,怎么能当瓦碴子把它砸碎了呢,有一种谴责的心理在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原有功能消失,它才能跟文明相关。它不再具有实用功能。当然可以在书上讲它的实用功能,但是陈列的时候绝对不会让一个人把它当成酒器来喝酒,这就庸俗化了。艺术品怎么可以随便这样呢,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原有实用功能的部分全部去掉。是把它放到“真”的序列里去没错,但是没有把它放在真实关系里面,而是切断了它跟真实的各种联系,用最大的努力去消灭它的实用联想。这是一个基本的关系,这就是功能转换的方式。
一旦功能转换之后,它才跟唯一性发生关联。首先它必须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是跟唯一性建立绝对的联系。然而功能一旦被人为地去掉,把它变成另外一个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它就变成非常主观的审美对象或研究对象,人得以借此而想象那个历史。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非常精彩的对谈,哪怕是旁逸斜出的部分也充满灵感与机锋。这样的交流在学术界简直是清流一般的存在,而不是聚在一起说一些互相吹捧的废话。(另外这本书是被禁了吗?连🍑都找不到资源,不得已只能找来单篇论文一篇一篇地看)
哲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美术史 艺术
八大山人全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八大山人全集
作者: 八大山人 译者: 王朝闻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
《八大山人全集(共5册)(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八大山人(一六二六-(一七O五年),明末清初的伟大书画家。绘画(特别是花鸟画)对后人影响深远,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突出地位。为了弥补有关八大山人作品出版的不足,江西美术出版社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尽量辑入经过鉴别的存世书画。应邀参加工作的编委,主要是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卓有成绩的中年学者。
八大山人安晚册 豆瓣
作者: 朱耷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 - 5
《安晚册》内容为:此八大山人精品画片系列丛书是依托我社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的《八大山人全集》所选编整理的册页精选。此册内容为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的八大山人晚年册页杰作《安晚册》,作品共二十二幅,以花鸟、山水、书法为主。正如安晚题名之意,此册意境散淡,取材奇致,墨法高妙。《安晚册》散页装帧,印刷精致,是学者、画家,研究、欣赏和临摹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优秀范本。
文明的轨迹 (1969) 豆瓣
Civilisation
9.4 (14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Gill / Peter Montagnon 演员: 肯尼斯·克拉克 / 伊恩·理查森
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拍摄工作,由著名艺术历史学家克拉克爵士担任编剧与主持,探讨西欧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文明的轨迹》历时两年才拍摄完毕,剧组跨越13个国家,曾走访百多个城市拍摄,本纪录片首年播出时更被喻为电视史上的代表作。克拉克爵士引人入胜的对白,再加上欧洲地标动人画面,带领我们探索自罗马帝国沦亡至工业革命用其后的文明发展。这种通过艺术、音乐来呈现历史观点的做法,成为日后无数纪录片看齐并努力超越的基准。
"Kenneth Clark's sumptuous,magisterial,one-man servey of the achievements of bumanistic civilisation is a TV landmark" The daily mail
In 1966 BBC Television embarked on its most ambitious documentary series to date.The eminent art historian Lord Clark was commissioned to write and present an epic examination of Western Eyuopean culture,defining what he considered to be the crucial phases of its development.Civilisation:A personal View by Lord Clark would be more than two years in the making,with filming in over 100 locations across 13 countries.The lavish series was hailed as a masterpiece when it was first transmitted in 1969.
From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beyond,Clark's compelling narrative is accompanied by breathtaking colour photography of Europe's grearest landmarks.This "history of ideas as illustrated by art and music'remains the benchmark for the numerous programmes it inpired.
特别收录 Special Feature
大卫·艾登堡禄爵士回忆《文明的轨迹》制作过程 Sir David Attenborough remembers the making of Civilisation
剧相馆 Photo gallery of behind-the-scenes stills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豆瓣
作者: WEI-CHENG L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4 - 5
By the tenth century CE, Mount Wutai had become a major pilgrimage site within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Buddhism. Famous as the abode of the bodhisattva Mañju r (known for his habit of riding around the mountain on a lion), the site in northeastern China's Shanxi Province was transformed from a wild area, long believed by Daoists to be sacred, into an elaborate complex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Wei-Cheng Lin traces the confluence of factors that produced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argues that monastic architecture, more than texts, icons, relics, or pilgrimages, was the key to Mount Wutai's emergence as a sacred sit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cholarship, Lin'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goes beyond the analysis of forms and structures to show 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work in tandem with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to provide a space for encountering the divine. "A well-researched, serious, significant book on fascinating subjects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Nancy Steinhard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的终结之后
作者: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译者: 林雅琪 / 鄭惠雯 麥田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當代美國哲學家兼藝評家,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是一位強烈主張終結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其於1984年發表的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宣稱藝術歷史告終,或更確切的說,指的是大論述或藝術進化觀的終結。
此爭議性命題一出,自然引發諸多熱烈討論。本書主要架構源自作者於1995年春天,受邀至華盛頓梅倫講座的講稿,除了對先前「藝術終結」的概念作進一步延伸和說明外,作者更以此帶出當代藝術發展的種種現況,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藝術終結」的概念不可謂不是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
丹托的終結乃是對大論述的批判,企圖回歸藝術本質,從哲學角度審視藝術,或許正如丹托所言,整個當代藝壇的發展或許正是藝術哲學化的結果:傳統論述築起的高牆倒下,現代主義奉為圭臬的純粹性消失,藝術活動不再定繪畫於一尊,連帶地美術館的定位都要重新調整,當代藝術世界所展現出來的是前所未見的多元化,不但是題材多元,使用的媒材也多樣,而且更要和社會脈動或大眾文化結合,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面貌。
綜觀全書,讀者不難發現丹托念茲在茲的問題即為「何謂藝術?」,尤其在藝術多元的今日,視覺或感官刺激已經不是判斷藝術的唯一條件,勢必更加依賴「思考」,方可決定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兩件外觀完全相同的事物,如何判斷一為藝術品另一為非藝術品」,丹托對藝術展開全面的哲學探索,便是受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The Brillo Box)所啟發,與此觀點相關的子題是單色畫的實質內涵,丹托亦有相當精闢之探討。
歷史論述既已遭處決,藝術世界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各國或各地藝術家紛紛起而創作「自己的」藝術,當代藝術家所處的年代究竟是金色年代還是灰色年代?這樣的發展動向是悲劇亦或是喜劇?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現在藝術家可以任意佔用現存的各種風格,但僅止於討論的層面,一切創作都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的時代,方才算數。
风景入画 豆瓣
Landscape into Art 所属 作品: 风景入画
作者: [英] 肯尼斯·克拉克 译者: 吕澎 译林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纪录片主持人肯尼斯·克拉克的代表作之一,是西方风景画研究的开山之作和传世经典,明确定位了风景画在西方艺术史中的美学价值。从神祇的乐园到人类感官的苏醒,从避难的封闭花园到变幻的光影世界,从具象空间的再现到抽象观念的形成,风景画代表了自然观念的形成,是观看自然的独特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神秘又不可分离的关系。象征风景、事实风景、幻想风景、理想风景……风景画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反映了人类内心的自我投射以及对自然的回应。风景入画,画入心灵。
文学与图像 豆瓣
作者: 王邦维,陈明 2019 - 7
文学图像学是一门新时代的新学问。“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是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整个文学、文化和知识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文学图像学”提倡文图并重,不同于单纯的文字文本的考察,从文学直视图像,或从图像反观文学;主张从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以图像研究为重点,以图文关系研究为核心,并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学”奠定基础。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豆瓣
Art History after Modernism 所属 作品: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7.2 (5 个评分)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 苏伟/译、评注 / 卢迎华/评注 金城出版社 2014 - 3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撰写的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以艺术史本身为论述对象的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廷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的论题,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考。本书是国内首次完整授权翻译版,书中作者引领读者重新进入艺术史的历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艺术史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真实进程。贝尔廷在质疑一种已经视自身为典范和标准的艺术史话语的同时,向它为了自身缘故而确立和熟用的时代、地域和风格的划分发出挑战。他激进的、以平等为诉求的艺术史观是以艺术创作本身为基础而展开的,并希望由此建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真切的、艺术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而言也许尤为特别: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艺术史叙述中,这种关联往往在艺术史学科、文化身份和消费的种种不同形态的压力下不断地被丢失。因此,书中每个章节之后由卢迎华和苏伟结合各自当下的工作和观察而针对贝尔廷观点进行的评述与阐发,不仅会引起读者对本土当下状况的反思,同时也揭示出这一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禪與現代美術 豆瓣
Zen in the Fifties: 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 所属 作品: 禪與現代美術
作者: 海倫.威斯格茲 Helen Westgeest 译者: 曾長生 / 郭書瑄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9
絕版再現!
●出版10年,好評迴響不斷。
●廣大讀者要求,請讓本書重出江湖!
●2018年重購版權,全新上市!
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研究之論述
當西方碰上東方
當現代藝術碰上禪…
何謂禪與禪的藝術?
禪無可言喻,只能心領,它訴諸一種生活態度與「空」的美學。
當西方五○年代抽象藝術碰上禪時,是怎樣地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創作上的化學效應呢?
本書為荷蘭藝術史學者海倫‧威斯格茲所撰寫的一份嚴謹學術論述,語言涵蓋英、法、德、日,歷時將近兩年的時間,經由多名學者審查,才將中文版完整呈現出來。又因為禪與現代藝術具有的抽象思維,極不易去求證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作者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與藝術家訪談、收集與解讀文獻,企圖驗證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的感通與關聯。其主旨在於探討二十世紀五○年代東西方藝術與文化間的交融和感通,尤其是禪文化,更是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趨之若鶩之精神境界。
書中討論了禪文化從東方轉嫁到西方的歷程,並將焦點鎖定在創作與禪意相關的美國、法國與德國藝術家之探討:馬克‧托貝(Mark Tobey)、約翰‧凱吉(John Cage)、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皮爾●亞勒金斯基(Pierre Alechinsky)、依夫‧克萊茵(Yves Klein)和禪49((Zen 49)團體。
除了禪對西方藝術界的衝擊與影響外,一些日本藝術家也不免受到西方現代藝術之洗禮與啟發,並對禪文化與現代藝術間的微妙關係產生好奇與探索之熱忱。而複雜的藝術與文化面向,就在如此的抽絲剝繭中,豁然開朗。
艺术史的终结? 豆瓣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 常宁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西方学术大背景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史研究对象不再限于“高雅艺术”,而扩展到“低俗艺术”;艺术史研究范围不再限于西方艺术,而扩展到非西方艺术;艺术史研究方法不再限于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扩展到吸收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体系,如阐释学、符号学、女性主义等。这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将终结,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新艺术史正在形成。本书选编了20位欧美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对艺术史学科的历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论述。
人造地獄 豆瓣
Artificial Hells :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所属 作品: 人造地獄
作者: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 译者: 林宏濤 典藏藝術家庭 2015 - 8
由藝術家策劃、群眾來協作
人類對社會系統、存在境遇的另類對峙
一條必須深刻檢視的特殊取徑
參與式藝術對參與者以及觀看者傳達在日常生活裡被壓抑的種種弔詭,
並誘發出變態的、讓人不安的、愉悅的經驗,
讓我們得以重新想像世界以及我們的各種關係。
它既是世界裡的一個事件,同時也脫離世界。
自從1990年代以來,評論家和策展人大抵上都認為,參與式藝術究其極是個政治藝術:他們鼓勵觀眾和藝術家合作,而促進新的解放式社會關係。在世界各地,這種表現形式的捍衛者不可勝數,從諸如格蘭.凱斯特之流的史學家、布西歐和納托.湯普生(Nato Thompson)之類的策展人,到諸如夏儂.傑克森(Shannon Jackson)的展演理論家。
《人造地獄》是關於社會投入的參與式藝術的第一部歷史性和理論性概述,在美國稱為「社會實踐」。克萊兒.畢莎普探索二十世紀的藝術軌跡,檢視參與式美學發展中的各個關鍵時期。這個旅程遍歷了未來主義和達達派;情境主義國際;東歐、阿根廷和巴黎的偶發藝術;1970年代的社區藝術運動;以及藝術家安置團體。它以當代藝術家倡議的長期性教育計畫作結,例如赫胥宏、布魯格拉、阿塔莫和陳佩之。
自從2006年在《藝術論壇》(Artforum)發表的爭議性論文以來,畢莎普一直是少數勇於挑戰參與式藝術的政治和美學野心的人。在《人造地獄》裡,她不僅仔細檢查這些計畫的解放性主張,對於這些藝術作品所引發的倫理(而非美學)判準,她更提出了替代方案。《人造地獄》呼籲一個關於藝術和政治沒有那麼規範性的進路,提出一個更引人入勝的、讓人不安的、大膽的參與式藝術和評論的形式。
本書特色
1.「人造地獄」出自布賀東,針對1921年由達達主義者發起的一連串「遊覽和參觀」活動所寫的同名的遺作,在其中,他提出公領域的社會瓦解的劇烈位能。畢莎普以此為書名是要作為參與式藝術正面和反面的描述符號。
2.作者試圖找出對參與式藝術負責任的方法,關注它產生的意義、而不是只看過程。
3.本書為參與式藝術提供一種評論的進路以及對作品品質(社會影響)的判準,解決一直以來此類藝術缺乏評論距離的窘境。
名人推薦
「當代藝術家的好意經常是鋪了一條通往地獄的路。克萊兒.畢莎普追蹤他們的墮落直到煉獄,邀請讀者分享她如何為一路所發現的事物驚豔不已。《人造地獄》結合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和個別藝術實踐的準確分析。以致於到了她的新書末了,我們開始愛上地獄──條件是它始終是人造的。」──《藝術力》(Art Power)作者 葛羅伊斯
策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 林宏璋──專文導讀
山鸣谷应 豆瓣
所属 作品: 山鸣谷应
作者: 石守谦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 - 11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豆瓣
Lives of the Artists, Lives of the Architects 所属 作品: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作者: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译者: 王乃竹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
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谈笑中,他本书收录的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雷姆·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扎哈·哈迪德,等等。他们都是(或生前曾是)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被誉为“英国艺术教父”的大卫·霍克尼,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建筑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曾参与修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奥斯卡·尼迈耶,等等。
在轻松的谈话中,艺术家与建筑师阐述了自己创作中面对的个人及社会问题,具体作品的创作思路,未来的创作计划,乃至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等等。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看到他们的灵感来源,了解背后的创作故事。
本书的写作方式,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名人传》的启发,没有区分艺术家和建筑师,而是将这些同代人视作历史人物进行记录。而事实上,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早已突破学科的藩篱,在多个领域进行着跨界实践。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内容来看,这本书都“很当代”!
19篇对话,19位(组)艺术家,浓缩了当代艺术的19种面貌,折射出当代艺术的丰富形态。我们亦可以通过艺术家之眼,审视我们生活的时代。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作者: 颜娟英 /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论文集为2012年6月25至26日“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转折”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成果集结而成。本次会议之目的,在于推动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
魏晋时期为中国图像文化史中所谓“艺术自觉”诞生的关键阶段。过去由于材料的限制,相关讨论多集中在东晋顾恺之的传世画作或是画论著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辅助下,若能将墓葬图像材料与传世画作、文献相对照,重新审视汉末至魏晋时期绘画发展的过程与变迁,当有助于扩展学界对于这一转折时期的研究。
唐宋变革在性质、内容与涵盖的层面都与魏晋变革有本质上的差异,向来为史学界所重视,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关于唐宋转折的艺术史研究。本论文集即希望能由汉唐之际的佛教相关图像变迁、唐宋之际“绘画”图像呈现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切入问题,为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提出新见。
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 豆瓣
所属 作品: 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 ) 译者: 黄金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重返风景》以十五世纪以来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艺术表现的风景创作为题,探讨从古至今,从风景绘画到地景创作、现地制作等不同表现形式。
本书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从风景的表现手法、风景的创造,以及当代艺术家本身备受争议的立场来着手进行主题式分析,同时夹杂着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呈现与作品有关的背景,以及某些风景图像最原始的含义。
在第二章中,作者讨论风景的取景、装框、限制和结构。风景中道路或线条的规划,往往提供了导引的作用,因为从这些线条可以着手了解其与透视法的关连。
第三章直接透过主题、感受和与世界的各项关联来探讨一些概念,从中介入个人历史、集体历史和悲剧历史,以及它们对风景的影响。
第四章的重点则以地景的呈现和身体倾听经验为主。
造型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r bildenden Künste 所属 作品: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作者: [奥地利]阿洛伊斯·里格尔 译者: 杨轩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 奥地利形式主义美学专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里格尔集大成之作
★ 一部由艺术史洞悉世界观发展史的美学巨著
★ 阐明新锐艺术概念,以多元化、开放性思路叩开艺术史大门
-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美术史专著。里格尔考察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史,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自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指出了造型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图像产生的目的、主题以及平面和形态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元素根据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里格尔的观察从艺术史延伸至世界观的发展史,因此,本书不仅为理解艺术提供了新颖的方式,还给斯宾格勒、德勒兹、帕诺夫斯基等哲学家带来了启示。
-
【专家评语】
里格尔作品的睿智、个性与视野,在艺术-历史学研究这一领域,至今还鲜有人能与之比肩。
——本杰明·宾斯托克,柯柏联盟学院教授,《维米尔的家族秘密》作者
-
里格尔对艺术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他提出的“艺术意志”概念,既有理性和科学的解释,又允许人们充分自由地欣赏艺术史和建筑史上的各种现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里格尔强调了把历史看成高潮期和低潮期的谬误,认为不该对不同文化的优劣妄下断言。即使在今天,“艺术意志”这个概念仍然值得探究,因为它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元文化、世俗和开放的艺术史概念的大门,这或许是艺术史上的第一次。
——托马斯·欧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