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书单
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 豆瓣
Max Loehr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
作者: [美] 贝格利 译者: 王海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1
罗越(Max Loehr,1903–1988)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史学家,其1953年的名文《安阳时期的青铜器风格》事实上预测到了中国考古学家将要做出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推翻了罗越的著名论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的理论,后者对青铜器的分类和统计看似科学,曾长期统治着西方的青铜器研究。作者罗伯特·贝格利在本书重探了这一由于考古发现的介入而结束的学术争论,剖析了其背后的重大方法论意义。他从细读高本汉的文章着手,以生物分类学作比厘清了方法论的问题,辨析了科学与科学表象的区别。作者然后讨论了罗越的研究,为他所从事的艺术史提供了逻辑根据,指出他最关注的乃是重建一部有意义的发明创新史,把艺术设计者和资助者的意图看作风格变化的背后动力。作者在最后一章分析了风格这一概念,得出结论认为,艺术史学家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风格并非艺术品的固有属性,方才制造出了诸多混淆是非的典型理论。本书以罗越的青铜器研究为个案来探索艺术史学科的中心问题,其读者群并不限于中国艺术史学者,而是包括了所有关心视觉材料分析的研究者。
******
中文版序
我在写这本关于我的老师罗越(Max Loehr,1903–1988)的书时有两个目的。我想阐释罗越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还想描述和分析他对其最钟爱的商代青铜器所做的研究。我希望这两个话题能引起中文读者的兴趣,并想在此感谢那些使本书得以忠于英文原著的面貌出版的朋友。首先要衷心感谢王海城精确流畅的翻译,中文读者可以确信他们所读到的译文与我的本意分毫不差。接下来我要对浙江大学的缪哲教授深表感激,他盛情邀请并安排我们通过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海城教授的译文。殷尧编辑和他的同事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为拙著能在此出版而深感荣幸。中译本的排版与设计紧随英文版的样式,由美国仓颉公司的David Goodrich(顾道伟)炉火纯青地完成。最后,我要感谢出版英文原著的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列惠允发行中译本,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的Barr Ferree出版基金慷慨资助图版及相关费用,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承担出版发行任务。
贝格利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
******
译序
本书是我的老师贝格利先生为他自己的老师罗越写的一部思想传记,集三十年教学研究所思所感,遣词造句精心推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他对恩师的钦敬和思念。如今他本人业已退休,而我辈无能,不知如何撰文介绍他在艺术史、考古学、科技史、古文字学和音乐史等诸多学科的独到见解,只能暂且先把他的著作择要翻译成中文,希望借此机会消除中西方一些学人对他的曲解和误解。耐心的读者看了他对高本汉、雷德侯等西方汉学界知名人物的批评之后,可能就不会再相信他是一个有种族偏见的民粹主义者,而他对考古类型学和艺术史风格的剖析也会让读者不再把他当成信奉后过程主义的考古理论家。
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有精准的翻译,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我的诸位同门师友想必都还保留着先生在我们大大小小的习作上用各色钢笔和铅笔所写的小字批注,从标点的正确使用到逻辑的严密推理都条列清楚,而这也是他对待自己写作的一贯态度。他最好的朋友是他书房里的废纸篓,每篇文章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的反复修订。他对文学的热爱也给他的翻译者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既要应对狄更斯式的庞大词汇量,又要推敲契柯夫式的精炼行文。他和这些文学巨匠共有的幽默感偶尔会在文章中流露出来,而这就更让译者在会心一笑之后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因此,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缪哲先生的翻译邀请。如若没有他的鼎力支持和他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中肯书评,本书的中译本就不会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贝格利老师耐心详细地解答了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相信没有很多译者能像我这样直接便利地探究原作者的文意(也要感谢电子邮件的发明!)。我的同门学弟李建深博士对初稿做了全面细致的校读,指出了很多令我汗颜的疏漏之处,并提供了无数精当的修改意见。美国Birdtrack Press的David Goodrich为本书的出版设计来回修改十多次,让中译本有了和英文原著同样优美的版面。我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
王海城谨识于西雅图自偏居
2015年夏
人造地獄 豆瓣
Artificial Hells :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作者: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 译者: 林宏濤 典藏藝術家庭 2015 - 8
由藝術家策劃、群眾來協作
人類對社會系統、存在境遇的另類對峙
一條必須深刻檢視的特殊取徑
參與式藝術對參與者以及觀看者傳達在日常生活裡被壓抑的種種弔詭,
並誘發出變態的、讓人不安的、愉悅的經驗,
讓我們得以重新想像世界以及我們的各種關係。
它既是世界裡的一個事件,同時也脫離世界。
自從1990年代以來,評論家和策展人大抵上都認為,參與式藝術究其極是個政治藝術:他們鼓勵觀眾和藝術家合作,而促進新的解放式社會關係。在世界各地,這種表現形式的捍衛者不可勝數,從諸如格蘭.凱斯特之流的史學家、布西歐和納托.湯普生(Nato Thompson)之類的策展人,到諸如夏儂.傑克森(Shannon Jackson)的展演理論家。
《人造地獄》是關於社會投入的參與式藝術的第一部歷史性和理論性概述,在美國稱為「社會實踐」。克萊兒.畢莎普探索二十世紀的藝術軌跡,檢視參與式美學發展中的各個關鍵時期。這個旅程遍歷了未來主義和達達派;情境主義國際;東歐、阿根廷和巴黎的偶發藝術;1970年代的社區藝術運動;以及藝術家安置團體。它以當代藝術家倡議的長期性教育計畫作結,例如赫胥宏、布魯格拉、阿塔莫和陳佩之。
自從2006年在《藝術論壇》(Artforum)發表的爭議性論文以來,畢莎普一直是少數勇於挑戰參與式藝術的政治和美學野心的人。在《人造地獄》裡,她不僅仔細檢查這些計畫的解放性主張,對於這些藝術作品所引發的倫理(而非美學)判準,她更提出了替代方案。《人造地獄》呼籲一個關於藝術和政治沒有那麼規範性的進路,提出一個更引人入勝的、讓人不安的、大膽的參與式藝術和評論的形式。
本書特色
1.「人造地獄」出自布賀東,針對1921年由達達主義者發起的一連串「遊覽和參觀」活動所寫的同名的遺作,在其中,他提出公領域的社會瓦解的劇烈位能。畢莎普以此為書名是要作為參與式藝術正面和反面的描述符號。
2.作者試圖找出對參與式藝術負責任的方法,關注它產生的意義、而不是只看過程。
3.本書為參與式藝術提供一種評論的進路以及對作品品質(社會影響)的判準,解決一直以來此類藝術缺乏評論距離的窘境。
名人推薦
「當代藝術家的好意經常是鋪了一條通往地獄的路。克萊兒.畢莎普追蹤他們的墮落直到煉獄,邀請讀者分享她如何為一路所發現的事物驚豔不已。《人造地獄》結合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和個別藝術實踐的準確分析。以致於到了她的新書末了,我們開始愛上地獄──條件是它始終是人造的。」──《藝術力》(Art Power)作者 葛羅伊斯
策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 林宏璋──專文導讀
造型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r bildenden Künste
作者: [奥地利]阿洛伊斯·里格尔 译者: 杨轩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 奥地利形式主义美学专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里格尔集大成之作
★ 一部由艺术史洞悉世界观发展史的美学巨著
★ 阐明新锐艺术概念,以多元化、开放性思路叩开艺术史大门
-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美术史专著。里格尔考察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史,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自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指出了造型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图像产生的目的、主题以及平面和形态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元素根据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里格尔的观察从艺术史延伸至世界观的发展史,因此,本书不仅为理解艺术提供了新颖的方式,还给斯宾格勒、德勒兹、帕诺夫斯基等哲学家带来了启示。
-
【专家评语】
里格尔作品的睿智、个性与视野,在艺术-历史学研究这一领域,至今还鲜有人能与之比肩。
——本杰明·宾斯托克,柯柏联盟学院教授,《维米尔的家族秘密》作者
-
里格尔对艺术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他提出的“艺术意志”概念,既有理性和科学的解释,又允许人们充分自由地欣赏艺术史和建筑史上的各种现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里格尔强调了把历史看成高潮期和低潮期的谬误,认为不该对不同文化的优劣妄下断言。即使在今天,“艺术意志”这个概念仍然值得探究,因为它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元文化、世俗和开放的艺术史概念的大门,这或许是艺术史上的第一次。
——托马斯·欧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作者: [美] 罗纳德·博格 译者: 刘慧宁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
图像理论 豆瓣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美] W. J. T. 米切尔 译者: 兰丽英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 J. T. 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
☆ “图像转向”时代的理论宣言,为三个简单的问题提供多种答案: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引起任何实践或理论上的兴趣?
★ 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杰作,在从古至今的媒介和再现模式中打开“形象/文本总问题”。
-内容简介-
什么是形象?它们与语词有什么不同?更确切地说,W. J. T. 米切尔所追问的是,在20世纪后期,在人们普遍认为视觉力量空前强大、文化研究中“图像转向”已经取代了“语言学转向”的时候,图像(及图像理论)在起什么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图像在关于文化、意识、再现的理论中的作用方式,并将理论自身视为一种图绘的形式。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生产一种“图像理论”,而是要将理论图绘为再现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借用当代有争议的电影,比如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和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以及媒体对国家新闻的报道,米切尔考察并说明了视觉形象在唤起或压制公开辩论、集体情感与政治暴力上的塑造性力量。
作为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本书作者为贯穿文化(从文学到视觉艺术再到大众媒体)的可见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解释。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最精彩的作品……米切尔分析和评论的深度及敏锐的洞察力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可以说,没有其他作者能够如此特别地切入形象与文本之间的缝隙,如此出色地使作品生机勃勃。
——爱德华•萨义德
这本书十足是一个巧克力盒子,装满了成熟的思考……对外行读者来说容易理解,对研究者来说非常迷人,对课堂来说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图书馆杂志》
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都消融在这场令人着迷的讨论中,这场讨论或者也可以被命名为“图像意欲何为?”它们是想与文本和平相处,还是要把文本推开?在这个能从微软公司获取全部艺术画廊作品、字母的多样书写不再是能指的必然选择的时代,米切尔“将威廉•布莱克、维特根斯坦与斯派克•李相联系”这一戏谑而广博的尝试正当其时。
——《村声•文学副刊》编辑精选
艺术社会史 豆瓣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作者: [匈] 阿诺尔德·豪泽尔 译者: 黄燎宇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阿诺尔德•豪泽尔是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家的创始人之一,与卢卡奇、阿多诺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艺术社会史》在豪泽尔的著述中享有核心地位,它是豪泽尔的第一部著作,此后的四本著作都是对这部著作的补充、总结和提炼。1979年,该书被收录于《艺术社会学经典》中。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格诺伊斯(Christian Gneuss)把《艺术社会史》比作“启示录”,称赞该书促使人们再度关注“宏观历史问题”。
本书不仅对从石器时代到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发展史进行了笔酣墨饱的勾勒和阐释,讨论了包括造型艺术、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电影、综艺演出在内的形形色色的艺术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地将跨学科方法应用于艺术史研究,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跨学科的考察和分析,在哲学、美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思想史、文化史、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等十来个领域纵横捭阖、来回穿梭,为艺术史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
空间的敦煌 豆瓣 Goodreads
Spatial Dunhuang: Approaching the Mogao Caves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雕塑的故事 豆瓣
Shaping the World
作者: [英]安东尼·葛姆雷 / [英]马丁·盖福德 译者: 王珂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中世纪之美 豆瓣
Arte e bellezza nell’estetica medievale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艾柯 译者: 刘慧宁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 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带领读者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一、中世纪不存在美学;二、即便存在,那也是以智性美代替了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感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史和美学学者 沈语冰
博学如艾柯,也有他的起点,那就是中世纪美学。他反对将中世纪视为“蒙昧时期”,而将其视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字之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人文之美,爱留根纳的秩序之美,直到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中世纪经院美学的庞大系统。这是著作等身的艾柯在博士论文后的第二本书,他自嘲说:“我以年轻学者的笨拙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这个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艾柯。
——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豆瓣网艾柯小组组长 马 凌
这部轻松易读的作品直到今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艾柯显然对中世纪艺术充满了热爱。
——《波士顿环球报》书评专栏作者 罗伯特•泰勒
如果你是一位想了解中世纪美学的读者,你会发现市面上没有哪本书比艾柯的这部作品更审慎、更优美、更精妙、更予人以启发。
——《艺术月刊》书评作者 A. C. 巴雷特
何为杰作 豆瓣
What is a Masterpiece
作者: [英]肯尼斯·克拉克 译者: 刘健 2021 - 6
每当我们对人类感到绝望时,只要想到那些艺术杰作,韦兹莱修道院或沙特尔大教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或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我们就会对人性重燃信心。什么是杰作?杰作如何诞生?我们为什么至今仍要观看杰作?
在《何为杰作》中,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详细讲解几十幅艺术史上的油画杰作,高清大幅彩图引领读者重返人文艺术高光时刻。他认为,杰作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真实天才的创作,是记忆和情感的汇合,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又保持着与过去的深层关联。由此,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通过艺术杰作的传世得以记录和延续,闪耀着超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书中收录克拉克的另一篇艺术评论名作《当艺术家老去》。什么是老年风格?当艺术家老去,他的创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时间在艺术家身上刻下痕迹,他则回报以伟大的杰作。
艺术的理论与哲学 豆瓣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王玉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夏皮罗自选集的第四卷,收入了他关于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的*重要作品。他极其清晰的论辩,优美雅致的散文,异乎寻常的博大精深,透过丰富多样的探索领域,引领读者在诸多课题中探幽揽胜: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与批评的社会角色,赞助人与艺术家、精神分析与艺术、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
夏皮罗融会人类学、语言学、哲学、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广泛资源和批评方法,厘定了诸如“绘画风格”“场域与载体”“内容与形式”之类极其重要的语义学术语;阐明了弗洛伊德论达芬奇、海德格尔论凡高的著名文本中隐匿着的意图;反思了伯纳德贝伦森的批判性方法,以及狄德罗和弗罗芒坦写作中的社会哲学。
通过这些文章,夏皮罗为我们提供了安顿我们往昔的方法,理性与激情皆备,方法与创意并存。在这样做时,他激发了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独立的极端重要性的信念。
2021年8月5日 已读
夏皮罗观点的思辨性、文字的流畅性、材料的丰富性在艺术史家中可谓是无出其右。《风格》一文是艺术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文章。此书也不愧为封笔之作。
哲学 文艺理论 艺术 艺术史 艺术史书单
视觉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周宪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遭遇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量。看看书店,林林总总的图书扑面而来,买什么书成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又带有“速食”特性,尽管常有人带有贬义地使用这个概念,不过我以为“速食”自有道理。人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于是,这几年名之为;“读本”一类的书便流行起来。
所谓读本,说穿了也就是把不同学者有关同一主题的文章集中起来。读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专著,往往一人独著,多为一家之言,有“独白”特点。较之于专著,读本的好处在于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遴选各家之言,形成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对话或“复调”性。夸张地说,读本一册在手,便可通览全局。这在信息爆炸的文化情境中,不失为一种迅速进入学术前沿的捷径。
这个读本系列取名为“IAS励学文丛”,意在彰显一个想法,那就是通过这个读本系列的印行,揭橥当下学术热点问题,反映学术前沿和进展。本丛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此次先行付梓的只是所策划中的第一系列,今后将陆续推出各个系列.各册主编一定是花了不少气力,从浩瀚如海的文献中,遴选出具体篇章,进而组织翻译,然后校对编排,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做这样的事情,在一个讲求实用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时代,多少有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味。然则,学术乃天下公器。
艺术社会学三论 豆瓣
9.2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艺术社会学三论》汇集了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新媒体的语言 豆瓣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8.8 (13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马诺维奇 / Lev Manovich 译者: 车琳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21世纪数字媒体革命的理论奠基之作
麦克卢汉后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
刷新《理解媒介》对媒体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预言
解码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和视觉美学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认知突围名著
问世20周年,15种语言译本影响全世界
跨越人文与科技鸿沟,连接学界与业界
全球数百高校学术项目推荐阅读书目
——————————————————————
在“新媒体”还炙手可热的时候,马诺维奇就看到了变革的创造性可能,但他从未落入“新媒体没有历史”“新媒体单枪匹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窠臼。他的眼光是独到的、冒险的、有说服力的。
——汤姆•冈宁,当代电影理论家
——————————————————————
📖编辑推荐
——————————————————————
媒体与计算机的相遇改变了二者的定义。
从此,计算机成为媒体的合成者和操控者,“新媒体”就此诞生。
媒体是人的延伸,当媒体更新换代,将如何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新媒体”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世界?
本书预言了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未来,也记录下了一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前人展望,但后人无法想象的视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有趣的未来建设者”列夫•马诺维奇
列夫•马诺维奇是一位媒体理论学者,也是世界上蕞早运用计算机数字特效的程序员暨艺术家之一。他接受过古典绘画、建筑学、计算机编程、视觉科学与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在他和马云、埃隆•马斯克、蒂姆•库克等人被列入“50位蕞有趣的未来建设者”时,媒体给出注解是“关于我们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蕞聪明的声音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理论开山之作,系统化详尽分析新媒体视觉美学
在电影发展史上,众多的大师之作完善了电影的语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媒体作品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呢?新媒体语言的历史和理论亟待建立。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列夫•马诺维奇朝着这个目标,做了大量基础性的概念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并非凭空诞生,它从何而来?
马诺维奇借鉴电影理论、艺术史、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试图从绘画、摄影、电影和电视中追溯新媒体美学的源头,在视觉与物质文化史的空间中绘出一系列轨迹,新媒体就位于这条轨迹之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多种多样,如何被归纳为一门语言?
马诺维奇考察了数字影像、人机交互界面、超媒体、计算机游戏、合成、动画、远程在场及虚拟世界等新媒体领域,归纳出独属新媒体的维度以及创作范式,也引出全新的概念:文化交互界面、空间蒙太奇、影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时代,电影还是会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样子吗?
曾几何时,电影影像在黑暗的影院中主宰一切。在数字时代,电影是计算机屏幕上的小小窗口、网络中的一条数据流、硬盘中众多文件中的一个——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代码。马诺维奇做出了关于未来电影的预言,一些预言已经实现,另一些则揭开了电影发展史上的另一种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媒体的语言,便是未来文化生态的语言,是未来人类感知世界的语言
新媒体增强了现有的文化形式和语言,也为重新定义它们打开了大门——它将文化和文化理论转化为一种“开源代码”,给予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世界和人类的机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封面暗藏复古与新锐元素,呼应新媒体“史前史”
护封的设计灵感源自故障艺术(Glitch Art)、DOS系统命令行、90年代初计算机交互界面风格、电影胶片,印刷上选用了手感特殊的土豆淀粉艺术纸以衬托未来感印银工艺,极具收藏价值。
——————————————————————
📖内容简介
——————————————————————
本书力图为新媒体研究这一新兴领域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发展图景。作者将新媒体置于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的视觉与媒体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体在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来龙去脉。在本书中,作者运用艺术、人文、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讨论新媒体对旧媒体传统的借鉴,展示新媒体作品如何创造现实的假象、与观众交互、呈现空间,涵盖虚拟现实、计算机游戏、人机交互界面等多种新媒体类型。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新媒体的普遍法则与逻辑。此外,作者还考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影响了电影语言的演进。
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本书引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从何而来,又如何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见的世界?
本书被全球数百个学术项目用作教学参考书,曾被译为俄、法、意、日、韩等多种语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个语言版本。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作者: [奥] 阿洛瓦·里格尔 译者: 劉景聯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8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摄影哲学的思考 豆瓣
Für eine Philosophie der Fotographie
9.0 (12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毛卫东 / 丁君君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照片的定义:是在一个基于偶然性的游戏过程中必然由程序化的装置自动生产和流通的影像,一个表示魔法般的情境的影像,它的象征符号为其接受者采取的难以想象的行为赋予了信息。摄影哲学的任务,就是思索在一个被装置支配的世界里这一自由的可能性及其意;思索人类如何能够在面对死亡这一偶然的必然性面前,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哲学,人类却能够借助摄影哎思考自身存在的处境,在机械和技术包围之下,与装置博弈,让偶然性和必然性服从于人类的意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
2017 哲学 威廉·弗卢塞尔 巴西 技术哲学
重组的眼睛 豆瓣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作者: [美]威廉·米切尔 译者: 刘张铂泷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美化还是伪造?如今,数字图像处理和合成技术的出现对摄影准确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照片可以随意改变,逼真的合成图像越来越难以与实际照片区分开来。传统摄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现代主义的意图——寻求客观真相,在数字成像工具的广泛应用中已经土崩瓦解。“摄影已经死了。或者说已经被数字影像生产彻底取代了。”
在此背景下,威廉•米切尔在本书中探讨了应该如何理解和使用图像,并首次提供了一个系统,批判性地对数字成像革命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数字图像的技术,并仔细研究了它如何改变我们探索思考的方式,它的美学潜力,以及它提出的伦理问题。
视阈与绘画 豆瓣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
作者: [英]诺曼·布列逊 译者: 谷李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编辑推荐-
★1970年代艺术史酝酿新的变革之际,布列逊创作了“新艺术史三部曲”,本书正是其中的第二部,它于1983年问世后,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三部惊世之作,布列逊史无前例地将“法国理论”引入艺术史研究,为艺术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本书中,布列逊大胆地批判了贡布里希的“感知论”,也就是“一个对绘画符号的物质本质予以认可,但尚未深入理论化的过渡性美学”。
★借助《七柏图》、《溪山兰若图》、《酒神与阿里阿德涅》、《画室中的艺术家》等中外名画,布列逊再次强调绘画的社会维度,避免符号学研究的形式主义,从而走向一个“真正历史的”艺术史学科。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视觉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的议题,布列逊一方面立足于艺术史的传统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借用法国新理论对问题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反思,对被视为经典或者被认为自然而然的习见给予批判性的考察,对观者与绘画的关系做了重新审视。
里帕图像手册 豆瓣
Iconologia or Moral Emblems
作者: [意]切萨雷·里帕(Cesare Ripa) 译者: [英]P.坦皮斯特 / 李骁 中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里帕图像手册》是西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图像志手册,首版于1593年。它不仅是当时艺术家、诗人以及艺术爱好者人手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后世艺术史研究者描述与阐释艺术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将抽象概念拟人化是西方独有的象征传统,源于古典时代,经由中世纪作家和文艺复兴学者的诠释、综合,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本书以手册的形式总结归纳了这些拟人化形象,涉及的知识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各个方面。它的出版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寓意图像志体系的建立。
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本书作者切萨雷·里帕(1555—1622)起初却并不瞩目,甚至其生卒年直到20世纪才被学界确定。作为一名红衣主教家中的侍者,里帕得以接触丰富的古典文献资料,他在仔细甄选后完成了这部图像手册,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里帕的勤奋、眼界和创造力,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侍者,最终一跃成为西方文化史中的明星。
此书1593年的首版并无插图,再版时才增加了图像,之后被翻译为各种文字广泛传播。此中译本根据1709年于英国伦敦出版的首个插图英译本译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弥补了长期以来这一经典著作无中译本的缺憾,为艺术史研究者提供所急需的参考资料,并将惠及其他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