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理论&艺术史
山鸣谷应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 - 11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中国美术史 豆瓣
作者: 尹吉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 8
本书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导向,以编年体叙述方式阐述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针对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阐述该时代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在从*早的原始美术到近现代美术的具体表述中,加入了*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使本教材在内容方面保持了新鲜感和时代性。每部分内容既体现了知识点的布局,又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知识面的拓展,使本书在结构上不但适合专业的美术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美术爱好者选用。本书中附有数字化资源的二维码链接,可以针对相应章节观看专题视频资源。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商务印书馆 2011
本书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见发明,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的演绎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有极好的史料价值。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商务印书馆 2010
徐复观所著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个基本的意思,是说明庄子的虚、静、明的心,实际就是一个艺术心灵;艺术价值之根源,即在虚、静、明的心。简单来说,艺术要求美的对象的成立。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正文十章中,仅在前两章着重从哲学上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进行阐发,凸显出只有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而在后八章则着重通过对汉以后的绘画与画论的解读,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与画论演变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