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里帕图像手册 豆瓣
Iconologia or Moral Emblems
作者: [意]切萨雷·里帕(Cesare Ripa) 译者: [英]P.坦皮斯特 / 李骁 中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里帕图像手册》是西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图像志手册,首版于1593年。它不仅是当时艺术家、诗人以及艺术爱好者人手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后世艺术史研究者描述与阐释艺术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将抽象概念拟人化是西方独有的象征传统,源于古典时代,经由中世纪作家和文艺复兴学者的诠释、综合,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本书以手册的形式总结归纳了这些拟人化形象,涉及的知识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各个方面。它的出版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寓意图像志体系的建立。
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本书作者切萨雷·里帕(1555—1622)起初却并不瞩目,甚至其生卒年直到20世纪才被学界确定。作为一名红衣主教家中的侍者,里帕得以接触丰富的古典文献资料,他在仔细甄选后完成了这部图像手册,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里帕的勤奋、眼界和创造力,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侍者,最终一跃成为西方文化史中的明星。
此书1593年的首版并无插图,再版时才增加了图像,之后被翻译为各种文字广泛传播。此中译本根据1709年于英国伦敦出版的首个插图英译本译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弥补了长期以来这一经典著作无中译本的缺憾,为艺术史研究者提供所急需的参考资料,并将惠及其他人文学科。
古代西亚艺术 豆瓣
作者: 高火 2003
西亚是对亚洲西部地区的统称,西亚地区的艺术主要是作为特权象征和宗教宣传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古代西亚艺术以陶器、黏土或硬质材料制成的小型雕像等体现原始审美倾向的作品为代表,尔后出现了形态奇特的祈祷者雕像。这些雕像初具纪念性风格,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其夸张的造型和庄重的崇高感很值得赞叹,早王朝时期的艺术基本形成相当明确的艺术风格,而在安纳托里亚崛起的赫梯民族则创作出不同气质的艺术作品,稍后的艺术典范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古西亚艺术长卷的最后一页是波斯波利斯的艺术,它留下了著名的皇宫废墟及富有特征的浮雕作品。古西亚艺术偏重雕刻类立体造型、镶嵌技术、金属工艺尤为发达。艺术流派则分别属于亚述和新巴比伦时代、波斯波利斯时代等,本书将对古西亚艺术的发展进行翔实的阐释。
宋人丘壑 豆瓣
作者: 高木森 2019 - 1
《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一书将五代、两宋联结,阐明彼时绘画发展的经纬脉络。五代、两宋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黄金时代,当时的画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机遇下创造了绘画的新时代。新的艺术哲学、美学,新的题材和笔墨技法,为其后一千多年的绘画发展立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前六章即分论五代,北宋前期、中期、晚期,南宋前期、后期。最后一章“附录—古画鉴赏专题”收录五篇论文。第一,分析《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时代、人物情节、构图安排等。第二,解析《早春图》是否经裱画师改造。第三,从笔法和布局风格探讨《风竹图》的创作年代。第四,仔细分析《清明上河图》,包括创作年代、所画的内容与时节,最重要的是对所绘地点做深入分析探讨。第五,关于《明妃出塞图》与《文姬归汉图》的解读,因为这两幅画的人物、布局只有极小的差异,但一是“出塞”,一是“归汉”,有许多神秘议题待解。
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 豆瓣
作者: 巫鸿 / 李清泉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 - 6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的宝山辽墓的发现,为古代中国美术史和东亚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本书将宝山辽墓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讨论的重点包括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礼仪风俗的联系。宝山辽墓不但改变了以往对辽代初期艺术水平和风格的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思考十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空间”的美术史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译者: 钱文逸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我用这三场讲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讨论美术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我感到,美术史在中国是个有活力、吸引年轻学子的领域,因此希望将这个系列讲座想象成一个短期课程,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面对的问题,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听课者思考问题、寻找新的题目、做新的研究。——巫鸿
--------------------------------------
《“空间”的美术史》是巫鸿教授应OCAT研究中心之邀于2016年6月20—22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进行的系列讲座的整理出版。
美术史对视觉对象的分析长期以来围绕“图像”和“形式”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而“空间”及与之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在作者的美术史写作中,开始形成观察、描述和解释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框架。
本书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讲座部分中英文共同呈现,同时收录与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的三场精彩对谈,带来对“空间”主题的多角度思考。
2018年5月29日 已读
经过整理的讲座稿,思路倒也清晰,印刷质量也非常不错。不过出版社有圈钱嫌疑……
2018 博士论文 历史 巫鸿 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