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世界设计史2 豆瓣
World  History of Design
作者: [美]维克多.马格林 译者: 陈红玉 张玉花 王丹杰 孔铮桢 柳沙 王树良 李晗 汪星宇 张朵朵 王春雨 王薇 2020 - 11
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为起点,开启世界各地设计思想和实践的学术考察。第1卷(第1章-第19章)涵盖了人类社会初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间段的设计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石窟艺术和手工工具,人类文明第一个阶段出现的视觉和物质文化的关键事例,工业革命及其后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计。第2卷(第20章-第37章)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第2卷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设计,主题如德国1890年至1914年间艺术与工业的关系,1917年至1930年间的东欧先锋派,1918年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设计,1929年至1939年间的美国顾问设计师等。(第3卷讲述二战结束到当下的设计历史,后续推出)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世界设计史1 豆瓣
作者: [美]维克多·马格林 译者: 王树良 张玉花 安宝江 王星伟 张明山等 2020 - 11
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为起点,开启世界各地设计思想和实践的学术考察。第1卷(第1章-第19章)涵盖了人类社会初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间段的设计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石窟艺术和手工工具,人类文明第一个阶段出现的视觉和物质文化的关键事例,工业革命及其后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计。第2卷(第20章-第37章)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第2卷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设计,主题如德国1890年至1914年间艺术与工业的关系,1917年至1930年间的东欧先锋派,1918年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设计,1929年至1939年间的美国顾问设计师等。(第3卷讲述二战结束到当下的设计历史,后续推出)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 豆瓣
作者: 沈榆 2017 - 1
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在全世界都是年轻的新兴学科,而中国设计的年资就更短了。一门成熟的学科,必然有明确的观念指引,由观念而产生较为明晰的科学范式,由范式而衍生出一系列具体实践,实践印证观念的成效,也能修正观念的偏差,如此循环反复,构成一个不断前进的链条。这自然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中国设计目前达不到这样一个状态。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既无那么多观念生成,也缺乏观念演进的清晰线索,间歇式的引进、学习和模仿,构成了人们对中国现代设计的直观印象。然而沈榆先生通过十几年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另一条思考、理解中国设计的路径。作者将研究坐标放在“设计”也是由设计师们的活动或行为所组成的,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样一种行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作者在研究设计观念史的时候,融入了社会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中,作者突破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设计实践与探索中反思,引出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观点。本次活动作者将与广大读者近距离分享他在研究中的所得、所想。
设计之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Design Book
7.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译者: 傅圣迪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8
英国费顿出版社“设计经典”系列之一
联合 50 位业内知名专家共同撰写
500 篇图鉴浓缩 400 年来产品设计史精华
可随身携带的设计博物馆
◎ 编辑推荐
☆《设计之书》精选了过去近 400 年以来产品设计历史上最富有创意、美感和影响力的 500 件产品, 向读者介 绍了每件产品的创意诞生、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制造厂商生产改进的历史。从最初满足功能的设计,到追求美感与功能兼得,这些产品的不断更新提升了我们的家居、办公和公共环境。
☆ 这本书不仅囊括了那些国际知名的设计师的经典之作,比如查尔斯·伊姆斯和雷·伊姆斯(Charles and Ray Eames)、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柳宗理(Yanagi)和卡斯蒂廖尼(Castiglioni)等人的作品,也包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比如晾衣夹、甲板椅、开瓶器。这些产品在设计和功能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经典到你每天都在使用却浑然不觉。读过才知,小物件背后大有来头。
☆ 本书适合设计爱好者作为入门读物,可以启发灵感;也适合普通读者在生活之余品读,每件产品背后的故事都是一个传奇;或是作为一本实用的消费者购物指南,按图索骥你会领略到经典产品的魅力;热爱发明创造的创意人,也可以从中寻找到心思巧妙的细节与美好。值得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设计的人们收藏和品读。
◎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从产自中国的“张小泉”剪刀开始,到风靡市场的戴森无叶风扇结束,选择了近 400 年设计史上的 500 件经典产品,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一页一图一简介的图鉴式体例介绍。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每件产品诞生的历史语境、从设计到生产推进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并解释了这些设计包含有哪些重要特性和突破性创举。全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集合50多位专家和学者集体编撰完成。32开轻巧尺寸适合随身携带,轻松阅读。
◎ 媒体推荐
费顿似乎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少见的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既平易近人、涉猎广泛,又真正有趣、信息量大。
—— 设计周 (Design Week),英国权威设计网站
上海图话 豆瓣
作者: 姜庆共 / 刘瑞樱 2019 - 8
致读者:当你面对充满皱褶的封面,请不要惊讶,
我们只是想以此来寓意沉溺于故纸堆的惊讶及过程,
期待与你分享这份感受。
100年
249位插画师、艺术家、设计师
450余幅图像
10篇口述
以年代为序勾勒上海百年插画艺术的视觉历程,
与《上海字记》共同集成“字与画”的城市文化图像简史。
从清末小说绣像、西人引入的科技铜版画,
到朵云轩木版水印、民初西式美术教育带来的审美格调,
国货运动的商业 广告包装 ,战时的红色印迹,
至新中国工业腾飞、改革开放掀起的流行风尚……
插画于各个年代及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
在本书中悉数展陈在读者面前。
本书出版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日本设计六十年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内田繁 译者: 张钰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9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最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2019年5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难得地实现了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从封面设计到翻译,从纸张到文本内容。虽然日本设计师们有意地去尝试国际化的普遍的设计,但是其作品则或多或少地被打上日本文化的烙印。这种统一的隐性的文化特质静静埋藏在几乎所有日本设计师的作品中。就算其初衷或许是一种逃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被认定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全书末尾提出的新世纪设计所需要的一些思路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倡的“小叙事”,在日本的新年号“令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8 历史 建筑 日本 日本文学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 豆瓣
作者: (英)爱丽丝·劳斯瑟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设计是我们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如果巧妙运用,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便利、活力、体面,乃至更多;但如果滥用这种力量,其结果则会是浪费、混淆、颜面扫地,乃至危险。无论我们愿意与否,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设计的影响,设计无处不在,通常在我们的不经意之间,决定着我们如何去感受和行事。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探讨了设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该书由著名的设计评论家艾丽丝•劳丝萨恩撰写,由屡次获奖的书籍设计师伊玛•布设计。描述了历史上的军阀、科学家、农夫、黑客、激进分子和设计师出于不同目的对设计的运用:从十八世纪海盗发明的以恐吓其受害者投降的毛骨悚然的标志,到一位妇女对最佳假肢的追求,以及世界杯足球的演进。
在我们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无论是在速度、规模还是强度上均为前所未有——从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到科技的阔步前进——《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解释了设计如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些变革的深刻意义,并将其转化成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