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雨林里的消亡 豆瓣
8.9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译者: 沈河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新语往还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沈国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 豆瓣
作者: 沈国威 中华书局 2010 - 2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是讨论语言接触、词汇交流的著作,但著者把语词的问题放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留日热潮……历史的潮涌与新词译词的诞生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历史学可以通过时代关键词的形成透视出近代的脉动;词汇学亦可从近代新知识在欧中日三方的环流中把握概念的引介和语词借贷的关系,并进而审视“新国语”形成的历史。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此书之胜人处也。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已然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不仅阅读体验非常有趣,而且引导人们对根深蒂固的二元论的“理性/感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对日常表达方式中“隐喻”要素的察觉,是一个撕开固有认知方式的巧妙切口,经验世界从此变得没那么混乱(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反而变得更混乱了)。文中的大量举例应该附以英文原文,更能帮助理解,毕竟有些地方确实不知道怎样准确翻译过来。中文里应该也存在大量的类似表达,不知道相关的研究在哪里🧐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作为隐喻的建筑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柄谷行人 译者: 应杰 2017 - 9
这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解构”方法的独特思考。
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形式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主义”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结构”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世俗批评”,在马克思“社会性外部”和维特根斯坦“*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解构主义”方法。
中国话 豆瓣 Goodreads
6.8 (26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九州出版社 2021 - 1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商周古文字读本(增补本) 豆瓣
作者: 董琨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本书重在古文字的识读,分古文字文选、古文字概述、古文字常用字三个部分。文选部分选择了殷墟甲骨、周原甲骨的刻辞,以及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如鼎、缶、钟等上的铭文;古文字概述包括古文字的类别、内容及价值,古文字考释的方法问题等内容;古文字常用字部分介绍甲骨、金文中的常用字231个,并依许慎《说文》部首次序排列,对这些常用字进行注音、析形、释义,为方便读者,这部分还有常用字音序检字表、常用字笔画检字表。
东往东来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力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6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第一编“西学东渐再东渐”着眼于19世纪英华字典以及《博物新编》《万国公法》和江南制造局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影响;第二编“东学激起千层浪”则看20世纪日本是如何影响中国的,通过分析梁启超《和文汉读法》、政治小说《雪中梅》以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认识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以及辞典是如何应对日语新词的;第三编“语词概念定尘埃”则具体描述“民主”“共和”“主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金字塔”等概念形成的过程。
声入心通 豆瓣
9.0 (9 个评分) 作者: 王东杰 译者: 有2020年10月2印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豆瓣
作者: David W. Antho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 8
Roughly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speaks languages derived from a shared linguistic source known as Proto-Indo-European. But who were the early speakers of this ancient mother tongue, and how did they manage to spread it around the globe? Until now their identity has remained a tantalizing mystery to linguists, archaeologists, and even Nazis seeking the roots of the Aryan race.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lifts the veil that has long shrouded these original Indo-European speakers, and reveals how their domestication of horses and use of the wheel spread language and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 Linking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rema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David Anthony identifies the prehistoric peoples of central Eurasia's steppe grasslands as the original speakers of Proto-Indo-European, and shows how their innovative use of the ox wagon, horseback riding, and the warrior's chariot turned the Eurasian steppes into a thriving transcontinental corridor of communication, commer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He explains how they spread their traditions and gave rise to important advances in copper mining, warfare, and patron-cli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reby ushering in an era of vibrant social change. Anthony also describes his fascinating discovery of how the wear from bits on ancient horse teeth reveals the origins of horseback riding.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solves a puzzle that has vexed scholars for two centuries - the source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English - and recovers a magnificent and influenti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ast.
语言地理类型学 豆瓣
作者: 桥本万太郎 译者: 余志鸿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语言地理类型学”是日本已故学者桥本万太郎立足于东亚大陆语言事实的研究而创建的新理论。本书把语言在地理上表现出来的类型推移,看作是语言历史演变各层次的投影,从而把“横”的区域考察跟“纵”的历史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全书理论精邃,内容翔实,论证严密,涉及面广泛,由语言学家余志鸿精心翻译,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为之作序,是研究东亚诸语言的重要参考书,对普通语言学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原译作于1985年出版,曾影响了我国一代学者,该理论日益为国内学界所接受,该书已成为各大学语言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专著。
全书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开章“语言的发展”为基本理论框架,后分别从句法结构、基本词汇、音韵结构三方面谈论语言的推移,最后一章为结论。
符号理论 豆瓣
作者: [德]诺伯特·埃利亚斯 译者: 熊浩 / 高乐田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作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诺伯特·埃利亚斯(1897-1990)的《符号理论》旨在阐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的思维、语言和符号相互交织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功能。作者受到当时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以社会学的视角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关于知识的哲学观点。埃利亚斯秉承了德国知识哲学的传统,其系列知识社会学著作是这一系统性影响的重要部分,《符号理论》作为埃利亚斯最后完成的一本著作,代表了他晚期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
敦煌学与佛教杂稿 豆瓣
作者: 白化文 中华书局 2013 - 4
白化文先生多年来从事佛教、敦煌学、目录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有关佛经、佛寺与佛像的问题、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变文的问题及佛经目录的问题的研究有深厚造诣。本书是白化文先生在敦煌学与佛教方面的研究情况的总结,主要收录了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有关敦煌学的,共二十篇,主要是敦煌俗文学与敦煌遗书资料及其编目工作方面的探索。第二部分,以《汉文大藏经简述》为主,及后续的几篇补充之作,主要探索了佛经目录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汉化佛教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四篇序言,第五部分是五篇纪念性的文章,这九篇均用文言文特别是骈体文写成。最后还有一篇与儒释道三教均有关联的文章。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 豆瓣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译者: 李葆嘉 / 章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7 - 3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先验哲学世界观。1975年,莱考夫提出心智的亲身性,开始创立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的认知语言学,由此形成基于实证立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本书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第一册“超越机器的心智”,包括范畴与认知模式、哲学的启示两大部分;第二册“实例研究”论证了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学科成果,作者对古希腊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思维和理性的经典观念,即 “客观主义”展开批判,对心智和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加以述评,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一步观察心智和语言奥秘的窗口……
符号学原理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符号学原理》一书的作者为法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和文化符号学家,本书为作者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风行世界各国,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一。本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了一份简明教材,适合于关心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广大读者研读。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是一部符号学导论,也可作为有关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的长期参考读物。
性命古训辨证 豆瓣
作者: 傅斯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本书是傅斯年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此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性”、“命”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性”、“命”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最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普通语言学教程 豆瓣 谷歌图书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5th ed., 1949)
9.3 (34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译者: 高名凯 商务印书馆 1980 - 11
本書是著者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是本世紀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語言學家之一。他在1857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法國人家裡。中學畢業後,於1875年至1876年在日內瓦大學讀了一年,其後轉學到德國,在來比錫大學學習語言學。那時正是新語法學派諸語言學家和他們的教師古爾替烏斯(G.Curtius)對語言學問題辯論得最激烈的時候。他起初完全站在新語法學派一邊,在奧斯脫霍夫(H. Osthoff)和雷斯琴(A. Leskien)的指導下從事歷史比較語言研究工作,於1878年寫出他那篇傑出的《論印歐系語言元音的原始系統》,使老一輩的語言學家大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