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
当代欧美身体研究批评 豆瓣
作者: 欧阳灿灿 2015 - 5
《当代欧美身体研究批评》是目前为止国内对欧美身体研究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分析与评述,不仅对欧美身体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还论述了欧美身体观念的发展史、身体研究的理论资源及其发展史、身体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身体研究为何会出现、身体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还把欧美身体问题置于中西比较视野中,辨明了欧美身体观念与中国传统身体观念的异同以及各自所产生的哲学文化背景。《当代欧美身体研究批评》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非常开阔,跨越了哲学、文学、文艺理论、艺术等学科领域,兼具对中西文学文本的深入解读。在阐述欧美身体理论的同时,初步思考了与此相关的中国问题,由此不仅凸显了欧美身体研究的特点,而且有利于推动中西身体理论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当代欧美身体研究批评》虽为学术著作,但行文平易晓畅,所探讨的许多论题既有学术性,也是人们感兴趣的通俗话题,兼具学理性与可读性。
身体·宇宙 豆瓣
Le Corps cosmos
作者: [法国]米歇尔·高罗 译者: 朱江月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中,米歇尔•高罗探讨了法国现当代诗歌中的身体主题。他将身体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引起了思想家和作家的多元反应。
——《法国研究》
三十多年来,米歇尔•高罗一直致力于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他以罕见的诗歌直觉在现象学、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之间游走。本书首先是对19世纪和20世纪法国诗歌中身体的表现与经验的研究,同时也是高罗自己的一系列非常私密的思考,这些思考为他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迷人的洞察力。
——《法国论坛》
————————————————————
身体是现代性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不论在大众文化中还是在先锋文化中,对身体的崇拜早已成为共识。法国知名教授、诗人米歇尔•高罗从现代身体诗学的内部区分了两种相互竞争的趋势:一种将身体与精神对立,一种则把身体视为精神与世界的中介。作者通过剖析建立身体•宇宙形象的典范作品,以及自己的写作实践,结合现象学“肉身”概念,提取出一种“肉身化诗学”的特质与艺术倾向,阐明身体在当代诗学与哲学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将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世界、文字与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深邃之处指出了一条明路。
身体与社会理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6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最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2021年8月16日 已读
“正是具身性的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与能力,奠立了巩固与改变各种认同与社会关系所依据的肉身基础,也使群体和个体能够去锻造与亡者之间的型构性互赖关系。社会的结构性效应也会赋予身体以标记和轮廓,但身体依然是其所处社会情境的持续源泉”。本书较为系统地辨析了自然主义身体观与社会建构论身体观之间的巨大差异与互补的可能性,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布尔迪厄与埃利亚斯二者身体观对相关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助益(虽然有关埃利亚斯一章的论述略显含混)。身体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现代问题,关于身体的修辞、塑造身体的权力、建构身体的仪式等等,都存在着巨量的历史资源,新的身体理论启发研究者抛出新的问题。
文化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理论 英国 身份认同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急剧分化,乱云飞渡,思潮翻涌,思想的“新时期”真正来临。思想界不再是明朗的“左”与“右”,而呈现出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原生态,即使那些看起来不共戴天的学说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也不再能够划出个左右,更兼以无从捉对厮杀的新儒学、全球化、知识分子、文化研究、身体注视、传媒哲学等等,一个问题甚至可能以其他所有的问题为语境。所有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运动及当前的全球化与古老中国相遇的产物。本丛书是将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文本归档整理,它们是我们走过的或达到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实录,他们作为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作为思想地图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身体图景 豆瓣
Bodyscape: Art. 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
作者: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 译者: 萧易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你的身体不是它自己。而且,我的也不是。它正处在医药、运动、营养、减脂、卡路里计算这些后现代控制论力量的围攻之下。
★一旦身体发生变化,一切都会随之转型。身体既是抵抗后现代主义种种全球性趋势的最后据点,也是首先受到它们影响的前哨。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对国族、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理想形体何以实现?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涂鸦,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如何得到深刻体现?
★在这复杂多变的身体图景之中,我们是谁?我们的身体如何被塑造?认知你自己,从认知你的身体图景开始。
★艺术中并不存在视觉的中立性,如果存在,那么艺术就不再能够给予我们任何东西。现代的旁观者应当让位于后现代的见证者。欢迎来到身体图景的见证席。
- 内容简介 -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进一步,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米尔佐夫考量了圣母的理想形体。加诸他者身体的种族视觉烙印,使理想的西方身体成为可能。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艺术创作,这种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得到了深刻体现。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豆瓣
作者: 皮国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本书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中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论争也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