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My Generation 豆瓣
9.0 (39 个评分) The Wh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My Generation is the debut album by the English rock band The Who, released by Brunswick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December 1965. It was rele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Decca in April 1966 as The Who Sings My Generation with a different cover and a slightly different track listing.
Bert Jansch 豆瓣
8.9 (8 个评分) Bert Jansch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65年4月16日 出版发行: Transatlantic
Bert Jansch is the debut album by Scottish folk musician Bert Jansch. The album was recorded on a reel-to-reel tape recorder at engineer Bill Leader's house and sold to Transatlantic Records for £100. Transatlantic released the album, which went on to sell 150,000 copies. It is also mentioned in 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 The record includes Jansch's best known tune "Needle of Death," which was inspired by the death of a folk singer friend of his, Buck Polly.
The Beach Boys Today! 豆瓣
8.1 (19 个评分) The Beach Boy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4年6月28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Limited edition Japanese pressing of this album comes housed in a miniature LP sleeve.
Otis Blue: Otis Redding Sings Soul 豆瓣
8.8 (20 个评分) Otis Redding 类型: 放克/灵歌/R&B
发布日期 1991年6月11日 出版发行: Elektra / Wea
跟许多灵魂歌手一样,Otis Redding也是在教堂的唱诗班里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的。他出生于1941年九月,父亲是浸信会的牧师。喜爱音乐的他,高中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有一次,他在一家医院里打工,还因为忘情的在大厅里歌唱而遭到开除。
为了能够接近他所喜爱的音乐,他在家乡找了一份工作,替当地一支合唱团担任打杂的小弟,偶尔也客串演唱。1962年,他开车送合唱团的成员到曼斐斯的某家唱片公司去试音,由于主角不是他,在录音的过程中,他只好乖乖的坐在角落里,合唱团录完之后,他忍不住表示自己也很希望能有机会录音。在录音时间还剩余二十分钟的情况下,唱片公司老板同意让他试试看。
他录了两首歌,第一首让老板觉得太像他从小崇拜的老牌黑人摇滚歌手Little Richard,第二首则是一首抒情的歌谣曲「These Arms of Mine」,老板虽然并不是特别的欣赏,还是决定予以发行,结果却意外的成了他的第一首进榜单曲。
其后的几年间,Otis Redding陆续又有了其他几首R&B的畅销曲,包括「Pain in My Heart」、「Security」、「I've Been Loving You Too Long」、「Respect」以及替他赢得更多注意的歌曲,翻唱自滚石合唱团经典的「(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等等。其中发表于1965年的「Respect」在1967年由Aretha Franklin成功的翻唱并且夺得冠军,轰动了歌坛。
只是当时他的知名度仅限于黑人,对于绝大多数的白人来说,仍然没有几个人认识他。为了替他宣传,唱片公司安排了巡回演唱的行程,把他的名声传到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和法国,接著他们回到美国,参加蒙特利流行音乐节的演出。他是最后上场的,也是那次活动中唯一的灵魂歌手,而在他上台的时候,已经过了午夜,疲累的白人观众很多都在打瞌睡了,根本无心注意这位他们几乎毫不认识的黑人歌手。
Otis Redding以一首充满活力的「Shake」,炒热了现场,使得他在那次演唱会中的表现成了传奇。而由于他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那种嬉皮听众,他颇有感触,演唱结束之后,他在停靠在旧金山附近的一艘游艇上写下了「(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这首歌。1967年十二月七号,他进入录音室,把这首歌曲录制下来,在歌曲的开头,他加上了海浪和海鸥的声音,用柔和的节奏,唱出了一个孤独男人心中的渴望。
三天之后,十二月十号,他结束了威斯康辛的一场演唱之后,登上了他刚刚购买的双引擎小飞机,准备前往康乃狄格去演出。当时的他,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因为不但他的「Respect」被灵魂歌后Aretha Franklin唱红,他本人也刚被英国著名的Melody Maker读者票选为全世界最佳的男歌手,取代了过去八年由猫王所霸占的宝座。
那天的气候十分不利于飞行,空中弥漫著浓雾。起飞之后不久,飞机就在离机场四英里的地方失事坠毁,很快的沉没在冰冷的湖水中,Otis Redding就这样结束了他短短的一生,只活了二十六岁。跟他一起丧生的,还包括了飞机的驾驶员、他的仆从和Bar-Keys乐队的四名团员。
四千五百位歌迷和亲友参加了他的丧礼。在他过世之后,唱片公司发行了「(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很快的就直冲榜首,成为他一生之中唯一的冠军曲,可惜他自己却享受不到那些荣誉了。1980年,他的两个儿子跟一个表弟组成了「The Reddings」合唱团,翻唱了「(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并且得到第五十五名,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首由原唱者的后人重新唱红的冠军曲。
Here Are The Sonics!!! 豆瓣
8.6 (15 个评分) The Sonic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9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Norton Records
这是The Sonics不是Sonic Youth(音速青年)。但是个人以为The Sonics的成就和名气绝对不
应该比Sonic Youth低。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过那首“Ha ha ha ha,Yeahh-ah-oh,Cubba cubba cubba
”打头的《Don't you just know it》。很奇怪The Sonics居然没有任何中文资料。俺自己来山寨一
个介绍。
The Sonics是来自于美国华盛顿的经典车库摇滚乐队,活跃于1960年至1968年。他们的声音比
同时代的其他乐队明显更粗放、更不加修饰。某种意义上来说The Sonics可以被认为是史上第
一支朋克摇滚乐团,虽然朋克运动早在1970年就开始了。尽管他们具备一支当时的标准乐器配
备,但是The Sonics不甘于平庸,创造了他们独特狂野的声音,在歌曲中他们总是重新编排歌
词、尖叫咆哮、用扩音器把电吉他的声音搞到非常粗糙。可以说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当时Gibson
的第一台电吉他模糊音装置(Fuzz box)的出世,但The Sonics的独特嗓音却是他们自己最伟
大的创造。(原文
I've Got a Tiger by the Tail 豆瓣
8.4 (8 个评分) Buck Owens and His Buckaroos
发布日期 1995年5月17日 出版发行: Sundazed Music Inc.
This 14-track CD reissue By Sundazed brings together the original Capitol tracks from that album along with two live bonus tracks 'This Ol' Heart' and 'Act Naturally.' 1995.
橡胶灵魂 豆瓣 Discogs
9.5 (196 个评分) The Beatl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Rank 'em how you like, Rubber Soul is an undeniable pivot point in the Fab Four's varied discography no matter where, or how, you first heard it. The album was softened up in its original 12-song American edition to jibe with the Dylan/Byrds folk-rock sound, as well as squeeze money from the Parlophone catalog. The 14-song U.K. edition--the version now available on compact disc--is a different, more dynamic, and ultimately more accomplished achievement. So many classics: "Drive My Car" and "Nowhere Man" (both omitted from the U.S. edition) merge the early combustible Beatifics to a burgeoning studio consciousness; "The Word" can be read as a pre-psych warning shot; the sitar-laden "Norwegian Wood" and the evocative "Girl" (the latter written on the last night of the sessions) stand as turning points in John Lennon's oeuvre. George finally emerges too, with the McGuinn-ish "If I Needed Someone." EMI. 2005.
黄昏双镖客 (1965) TMDB 豆瓣 IMDb KevGa-NeoDB
Per qualche dollaro in più
8.5 (285 个评分) 导演: Sergio Leone 演员: Clint Eastwood / Lee Van Cleef
其它标题: 석양의 건맨 / 夕陽のガンマン
Indio(吉昂·马利亚·沃隆特 Gian Maria Volonté 饰)是一个穷凶极恶的通缉犯,他伙同他的团伙屡次作案,他有一个怀表,每次大开杀戒之前都会看一看表,表上有一个女人的照片。赏金猎人Manco(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饰)正在追捕Indio,而另外一个赏金猎人Colonel Douglas Mortimer (李·范·克里夫 Lee Van Cleef 饰)也在追捕同样的目标。两人一开始都看对方不顺眼,后来才决定一起追捕Indio。两人得知Indio准备去抢劫银行,于是定下计谋,让Mortimer加入Indio的团队,之后再和Manco来个里应外合。后来两人不慎被Indio所抓获。到底Manco和Mortimer能否除掉Indio,而Indio怀表里那个女人又和Mortimer有何联系?
I Ain't Marching Anymore 豆瓣
Phil Ochs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2月21日 出版发行: Collector's Choice
Philip David Ochs was an American protest singer and songwriter who was known for his sharp wit, sardonic humor, earnest humanism, political activism, insightful and alliterative lyrics, and distinctive voice. He wrote hundreds of song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released eight albums.
A Love Supreme 豆瓣
9.6 (86 个评分) John Coltrane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Impulse Records
Recorded:December 9, 1964
Studio:Van Gelder Studio, Englewood Cliffs
The John Coltrane Quartet[edit]
John Coltrane – bandleader, liner notes, vocals, tenor saxophone, soprano saxophone[40]
Jimmy Garrison – double bass
Elvin Jones – drums, gong, timpani
McCoy Tyner – piano
Additional personnel[edit]
Archie Shepp – tenor saxophone on alternate takes of "Acknowledgement"
Art Davis – double bass on alternate takes of "Acknowledgement"
Rudy Van Gelder – engineering and mastering
Bob Thiele – production and cover photo[41]
George Gray/Viceroy – cover design
Victor Kalin – illustration
Joe Lebow – liner design
狂人皮埃罗 (1965) 豆瓣 TMDB Min reol
Pierrot le fou
8.5 (359 个评分)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演员: 让-保罗·贝尔蒙多 / 安娜·卡里娜
其它标题: Pierrot le fou / 狂人彼埃洛(港)
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 ,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
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红胡子 (1965) 豆瓣 TMDB
赤ひげ
8.6 (111 个评分) 导演: 黑泽明 演员: 三船敏郎 / 加山雄三
其它标题: 붉은 수염 / 赤ひげ
  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保本(加山雄三 Yuzo Kayama 饰),在父亲的介绍下,来到穷乡僻壤的小石川诊所实习。他的老师是一位被称作红胡子(三船敏郎 Toshiro Mifune 饰)的古怪医师。起初,向往长崎的保本对这个贫民窟厌恶之极,并迁怒于红胡子,觉得自己受骗上当,无用武之地。
  红胡子是这里远近闻名的杏林高手,他没有对保本提什么要求,而是默默地行医,不畏权贵,不计酬劳,手下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因受虐精神失常的少妇(香川京子 Kyôko Kagawa 饰),因酗酒导致半身麻木的醉汉,因被贩卖至青楼身患性病的雏妓等等。在协助红胡子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保本逐渐发现了医德的重要,并修正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大街上的商店 (1965) 豆瓣
Obchod na korze
8.8 (21 个评分) 导演: 杨·卡达尔 / 艾尔玛·克洛斯 演员: 艾达·卡敏斯卡 / 约瑟夫·克罗纳
其它标题: Obchod na korze / The Shop on Main Street
1942年,沦陷的斯洛伐克某小镇上,德国人正在主持修建庞大的木制纪念碑,但当地木匠托尼(Jozef Króner 饰)对此并不关心,妻子的唠叨已经让他足够烦恼。托尼的妹妹嫁给军官后生活大有改观,托尼也借妹夫的权利,获赠一纸批文,得到了大街边一家犹太商店的所有权。店主是一位78岁的犹太寡妇劳特曼(Ida Kaminska 饰),耳聋眼花,托尼与她夹缠不清之际始发现这家商店徒有空壳,早已没有多少货物,然而照顾劳特曼可以得到犹太组织的酬劳,托尼于是瞒着妻子在店中帮工,对外却宣称自己是店长。不久,德国人开始把犹太人收押后运往集中营,托尼想要藏起劳特曼,但心中经历着巨大的煎熬。商店外,犹太人在纪念碑下集中出发,商店内,托尼面对不明所以的老妇借酒浇愁……
本片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18年4月19日 看过
铺垫略冗长,结尾略突兀。表面的幽默下面藏着不可见的恐怖,集体无意识真可怕。
1960s 1965 CC ElmarKlos 二战
日瓦戈医生 (1965) TMDB 豆瓣
Doctor Zhivago
8.4 (136 个评分) 导演: 大卫·里恩 演员: 奥马尔·沙里夫 / 朱莉·克里斯蒂
其它标题: Doctor Zhivago / 济瓦格医生(港)
幼年丧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饰)被过继给母亲的朋友,自此与继母一家的小女儿冬妮娅一同成长,并顺利修完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另一条平行的生命线上,出生于裁缝之家的拉娜(Julie Christie 饰)正是十七岁的金色年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不时骚扰她,热衷于工人革命的未婚夫帕夏更让拉娜日日为其担忧。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日瓦戈目睹了当局对工人的残酷镇压,拉娜则因帕夏被卷入工人运动而遭到维克多的玷污,由于维克多的关系,日瓦戈与拉娜的人生终于汇合,在不久后混乱的一战中,他们终于不顾各自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不久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返回家乡与冬妮娅团聚的日瓦戈发现生活却每况愈下,以至他们不得不远赴乡村谋生,岂料在遥远的北方村落,日瓦戈再次与拉娜相遇……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