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薇薇安·迈尔:谁动了保姆的照片 (2013) 豆瓣
Vivian Maier: Who Took Nanny's Pictures
9.0 (40 个评分) 导演: Jill Nicholls 演员: Alan Yentob
其它标题: Vivian Maier: Who Took Nanny's Pictures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Vivian Maier就在工作之余用一台Rollei双反相机拍摄街景,直至2009年逝世,她一共留下了超过10万张胶片,完整记录下芝加哥、纽约和巴黎在过去40年中的变迁。
Vivian Maier的作品直到2007年才被人们发现,她的照片敏锐而直率地捕捉到人们所流露出的情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变化、不同宗教和文化群体的种种境遇,
也被她记录在胶片中。通过挖掘人们的集体记忆,Vivian Maier展现出生活中动人的一面,将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景象,转变为出色的生活纪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足以与William Klein、Cartier-Bresson这些当时最著名的街头摄影师比肩。
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Vivian Maier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
Vivian Maier的正式职业是一名保姆,她的所有拍摄都是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里完成的,由于经济原因,绝大多数胶片都没有冲洗。
你不需要成为一名摄影师,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记录者。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2012) 豆瓣
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
8.4 (86 个评分) 导演: 马修·艾克斯 / 杰弗里·杜普雷 演员: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 乌雷
其它标题: 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 / 凝视玛莉娜(台)
本片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 Marina Abramovic 饰)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全过程。该次展览中,艺术家曾经最著名的几件行为艺术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本人则在对艺术与人类无限的追逐反思中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与曾经的灵魂伴侣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Ulay与玛瑞娜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本片获得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201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等多项提名,并夺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抽象:设计的艺术 第二季 (2019) 豆瓣
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 Season 2 所属 : 抽象:设计的艺术
9.1 (51 个评分) 导演: 杰森·泽尔迪斯 演员: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 Neri Oxman
《抽象:设计的艺术》将再次带您走入蓝图之上,了解设计的艺术、科学和哲学。本剧集深入探索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的理念,展现了塑造文化和未来的一系列学科的最鼓舞人心的愿景。
《抽象》由斯科特·达迪奇、摩根·内维尔、戴夫·奥康纳、贾斯汀·威尔克斯和乔恩·凯曼担任监制,RadicalMedia 与 Tremolo Productions 和 Godfrey Dadich Partners 联合制作。
媒体联系信息
白立方内外 豆瓣
作者: [美]安静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品的传统媒介和样式被大大解放,一切对创造的观点都在逐渐改变。如今,中国艺术也正在融入这一变化之中,了解之前西方发生了什么,对当下的读者会有所借鉴。美国重要的当代艺术杂志ARTFORUM创刊50年之际,杂志的主编与其他高级编辑们一起讨论了杂志最有历史性的文章,编选成这本能够体现美国当代艺术评论历程的文集。侧重有历史价值而难得介绍的老文章,同时亦体现出艺术史的变迁。这些文章都是伴随着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和评判,已经成为美国、欧洲美术史论阅读的基本文献。学生、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人员、建筑师、设计师——在其中都能找到许多关键思路和熟悉词汇的源头。
关于展览的展览 豆瓣
An Exhibition about Exhibitions:displaying Experimental Art in the 1990s
作者: [美国] 巫鸿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7
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将近20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览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母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他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