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史导论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 [德]海因里希·迪利 译者: 贺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9
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 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权威的艺术史推荐书单。
我国目前有诸多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艺术史专业学生与跨专业学者,此书可作为一本常备的方法论手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史学科全貌。
雕塑的故事 豆瓣
Shaping the World
作者: [英]安东尼·葛姆雷 / [英]马丁·盖福德 译者: 王珂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现代艺术大师 (2010) 豆瓣
Modern Masters
9.1 (61 个评分) 导演: Louise Hooper 演员: 阿拉斯泰尔·苏克
《现代艺术大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的一档电视系列节目,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详细介绍了20世纪的四位重要的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马蒂斯(Henri Matisse)、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达利(Salvador Dali)的工作与生活。在片中,镜头跟随主持人Alastair Sooke的脚步,走访了四位艺术家们生前的居所、艺廊及博物馆,甚至是他们最爱的餐厅等地,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贡献以及惊人的后世影响力。环顾四周,麦当娜的专辑封面、米菲兔的文具、甚至是你家的沙发和电话,也许就来源于这四位大师的创作……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豆瓣
Ce que l'art fait à la sociologie
8.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纳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 Heinich) 译者: 何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2017年2月1日 已读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了反还原主义立场、非批评立场、描述立场、多元主义立场、相对主义立场、介入式中立以及中肯性考验》
2016 art sociology 文化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