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Henri Lefebvre 译者: Donald Nicholson-Smith Wiley-Blackwell 1992 - 4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书写与差异(上下)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张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书写与差异》为作者十一篇论文的结集,德里达运用解构的思想分析集中阐明了分延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内涵,它标志着一种奇特的运动,一种各自差异的运动—迂回、间隔、代表、分裂、失衡、距离—的纯粹统一。这些运动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希求。即对文学书写与结构动机进行探索,并坚持一个基本特点,书写与差异之间的连接点。
时尚的哲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齐奥尔格·西美尔 译者: 费勇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 9
《时尚的哲学》是西美尔的文集,他的一贯主题、断片风格、暧昧行话、理论气质和哲学性情,在书中都展露无遗。
货币哲学 豆瓣
作者: [德] 西美尔 译者: 陈戎女 华夏出版社 2002 - 6
倘若货币经济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忠感——与具体财产的情况针锋相对——不得不造成十足的现代情绪的恶果:即人们满心期望占有某件东西得到满足,一瞬间马上又有了超出这件东西的欲望,即生命的内核与意义总是从人们手中滑落,那么这就证实了人们有一个深切的渴望,要给予事物一种新的意义,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一种事物本身的价值。
现代,尤其看起来是在最近的阶段,浸透着焦虑、期望和没有消除的渴望的感觉,好像最重要的、终极性的事情要来了,那就是生活和事物的真正意义与中心点。这当然是手段剧增在感觉上带来的结果,我们复杂的生活技术迫使我们在手段之上建筑手段,直至手段应该服务的真正目标不断地退到意识的地平线上,并最终沉入地平线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金钱。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豆瓣
Aesthetics and Marxism: 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
作者: [美] 刘康 译者: 李辉 / 杨建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他们的西方同行》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切入点和基本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国的若干文化和美学问题。既突出了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又注重考察中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接受者所体现出的深层变异,对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历史哲学 豆瓣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王造时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著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
哲学研究 豆瓣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李步楼 商务印书馆 2000 - 5
1936年前后,在挪威森林里的小木屋中,维特根斯坦对自己从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他放弃了自己〈逻辑哲学论〉中所持的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观点,完成了〈哲学研究〉一书。开创了另一门哲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也始自己的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什么是哲学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 菲力克斯·迦塔利 译者: 张祖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 7
德勒兹一生中与迦塔利合写过多部作品,《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和《什么是哲学》是其中的两部。
在《卡夫卡》中,作者强调卡夫卡喜欢用一种称为“弱势”的文学术语,从语言、政治和群体上定义自己,同时又指出,弱势文学是大文学中彻底革命的元素。
在《什么是哲学?》中,作者指出:哲学作为创造概念的活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概念的创造性本质,什么是随之相生的纯粹的内在性、内在平面和概念性的人物。正是通过这一点,哲学区别于科学和逻辑。
目 录
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第一章 内容和表达
低垂的头和抬起的头——照片和音响
第二章 夸大的俄狄浦斯情结
双重超越:社会三角,动物之变
第三章 什么是弱势文学
语言行为——政治因素——群体因素
第四章 表达的构成成分
情书和邪恶盟约——短篇小说和动物之变——小说和机能性布局
第五章 内在性和欲望
反法律、负罪感和其他——过程、比邻,延续和无限度
第六章 层出不穷的系列
权力问题——欲望、片断和路线
第七章 联接手段
女人和艺术家——艺术的反美学倾向
第八章 单元,系列,强度
卡夫卡所说的两种营养造状态——单元的各种形式与小说的构造——矫揉造作
第九章 什么是配置?
话语和欲望,表达和内容
法汉译名对照表
什么是哲学
导论 问题因而就是
Ⅰ哲学
1.什么是概念?
2.内在性平面
3.概念性人物
4.地理哲学
Ⅱ哲学、科学逻辑和艺术
5.函项与概念
6.前景与概念
7.感知物、情态和概念
结论 从混沌到大脑
法汉译名对照表
译者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