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何在?奠定于何时?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赵鼎新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中国历史研究,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试图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拣选的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并由此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作者以形塑中国历史模型的关键时期——东周至西汉前叶为研究对象,分析此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爆发的战争如何驱动国家集权化进程,此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郡县制、科层制、强国家等特征,皆起源于这个关键时期。
在东周的尽头,一个儒法帝国冉冉升起,至今仍然笼罩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1、大历史观的回归
中国为何是所谓的儒法国家而不是简单的儒学国家?
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中,为何基本历史模式始终稳固不变?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
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从起源出剖析中国帝制的政治基因。
2、开辟中国历史转型的动力机制
为何中国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儒士为主导的科层制帝国?
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究竟如何形成?
以社会学家的视角切入历史,将战争作为推动中国历史转型的基本动力。
3、建立透视东周历史的新框架
打破传统的春秋—战国二分法,首次提出将东周政治进程分解为三段: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
霸主时期(前770—前546年)
转型期(前546—前419年)
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11年)
学术与政治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冯克利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学术与政治》内容简介: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2019年10月14日 已读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politics sociology 冯克利 学术 政治哲学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豆瓣
Ce que l'art fait à la sociologie
8.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纳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 Heinich) 译者: 何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所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探讨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艺术,社会学者可以把握立场的转移,这对艺术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整体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也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多种方式,以及其中潜伏的价值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社会学的某些顽固的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僵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沦落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2017年2月1日 已读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了反还原主义立场、非批评立场、描述立场、多元主义立场、相对主义立场、介入式中立以及中肯性考验》
2016 art sociology 文化 文学/艺术
中国人 豆瓣
作者: 文崇一 / 萧新煌 2006 - 2
《中国人:观念与行为》透过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来分析一些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的根源,并力图从人生观、人际关系、道德政治、家庭环境,以至生病进补和女性事业等方面,作社会学上的观察和分析。作者意在提醒我们:看看处于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将来中国人的行为和观念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相信《中国人:观念与行为》可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伦理学研究提供一个引导读者了解中国人观念与行为的社会学通俗读本。你是否对某些人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感到不解?你是否对当前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混乱感到不解?你是否对办事讲人情关系感到不解?